劉 彩 ,李 瑩 ,王曉方 ,張 淼
(1.天津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天津 301617;2.天津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天津 301617)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對于健康相關需求越來越高,黨的十九大吹響了“健康中國戰略”的號角,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疾病預防中心的研究表明:“80%的心臟病或糖尿病、70%的中風、50%的癌癥是可以通過有效的生活行為方式干預得以避免的。”所以,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推行國家大健康戰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提升全人類健康水平,培養高素質技能型的健康服務與管理人才勢在必行。如何培養出真正滿足健康產業發展的人才,服務于國家的“健康中國戰略”,已成為高校普遍關注的問題[1]。本研究旨在用科學研究方法對當前關于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及健康管理專業的相關文獻進行計量和可視化分析,希望能對專業建設提供有益參考。
在中國知網數據庫以“SU=(‘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OR SU=(‘健康管理專業’)”為檢索式進行檢索。時限為數據庫建立起至2018年9月12日。文獻納入標準:有關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和健康管理專業的學術文獻。剔除標準:(1)非學術性研究文獻;(2)消息和新聞報道。最終納入研究文獻344篇。
文獻計量方面:以NoteExpress軟件對收錄的文獻進行發表時間的統計分析,利用CNKI自身數據庫的分析功能對文獻進行機構分析,并將分析結果進行統計描述。文獻可視化分析中運用CiteSpace軟件,CiteSpace是一種多元、分時和動態的可視化軟件,在繪制科學研究領域內的知識圖譜、分析不同類型與特征的引文網絡及識別、呈現相關領域的發展動態和趨勢等方面有著較強的技術與功能優勢[2]。
1.2.1 研究熱點分析:關鍵詞共線網絡分析和關鍵詞頻數分析關鍵詞是文獻核心內容的集中概括,關鍵詞的集合可以很好地揭示其研究成果的總體內容特征與發展方向[3]。對健康服務與管理和健康管理專業研究領域的關鍵詞構建共線矩陣,利用CiteSpace的可視化功能展現相互關聯的關鍵詞網絡,關鍵詞成為相互關聯的節點,共線則是節點之間的直接聯系[4]。利用CiteSpace將344篇健康服務與管理及健康管理專業的研究文獻關鍵詞進行共線網絡和頻數可視化分析,可以發現該領域的前沿熱點和研究趨勢,從而分析該研究主題的成熟度、知識結構、研究規模等重要內容[5],為今后研究提供參考。
1.2.2 研究發展脈絡分析:關鍵詞時間區域圖和突現詞分析突現詞是指發表文獻中驟增的關鍵術語[6]。關鍵節點分析可以發掘健康服務與管理和健康管理專業的研究發展脈絡,而對突現詞及其驟增時間的分析,可以發現沿時間軸的領域發展軌跡。通過對所檢索344篇文獻進行突現詞分析,可以發現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及健康管理專業研究發展的軌跡,從而追蹤其發展脈絡。將確定的344篇論文以Refworks格式導出后利用CiteSpace進行數據轉換,建立項目進行可視化分析。在CiteSpace軟件中,對篩選后的文獻設置如下:時區選擇為“From 2003 to 2018”,時間切片為默認值。提取研究前沿術語中節點類型為“keyword”,其余選項為默認值。閾值設置和可視化選項也為默認值,選擇最小生成樹的運算方法。其中,對突現詞的配置檢測模型進行修改,其中γ為0.6,最小期間為1,其余值不變。
2.1.1 研究文獻發表時間分布(見表1) 從表1可看出,2003年我國開始出現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或健康管理專業的文獻,從2014年起數量迅速增加,2015年略有減少,2016年和2017年數量又出現激增,2018至今數據不完整尚不具有參考性。

表1 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或健康管理專業研究文獻的發表時間分布
2.1.2 研究文獻發表機構分析(見表2) 發文量7篇及以上的機構有4所,其中杭州師范大學總發文量達到19篇,位居首位,而且杭州師范大學的研究文獻較為連續,研究時間也相對較早,說明該校對健康服務與管理及健康管理專業的研究較為重視。其次發文機構依次為:新疆醫科大學、浙江中醫藥大學和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發文量分別為8篇、7篇和7篇。

表2 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或健康管理專業研究文獻的發表機構分布(僅列出7篇及以上機構)
2.2.1 研究熱點分析 利用CiteSpace將收集到的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見圖1。研究文獻關鍵詞可視化結果圖共有816個節點,870條連線,說明共涉及了816個關鍵詞,并產生了870次關鍵詞之間的交叉。關鍵詞共現可視化圖譜中的節點代表關鍵詞,其中節點越大表示該詞在文獻中出現的頻次越高,說明其在相應領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6]。由圖1可以看出,健康管理是出現頻次最高的關鍵詞,圍繞健康管理出現了健康管理師、人才培養、模式等關鍵詞。同時還出現了健康產業、健康服務業、社區衛生服務等與之相關的研究熱點。
將圖1進一步分析可得關鍵詞頻數,見表3。由表3可見,出現頻次大于10的關鍵詞分別為“健康管理”“健康管理師”“人才培養”“模式”和“需求”。說明圍繞著健康管理出現了人才培養模式、健康管理師等研究主題。其中半衰期表示文獻的老化程度,半衰期越大,顯示引文的有效價值就越大[7]。可以看出,“健康管理專業”是研究價值最高的文獻,其次是“健康管理”“慢性病”。

圖1 關鍵詞共線網絡分析

表3 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和健康管理專業關鍵詞頻數(僅列出頻次≥6)
2.2.2 研究發展脈絡分析 從調查可看出,最早出現的關鍵詞是“健康管理”和“健康管理師”。盡管最早的研究始于2003年,但由于2006年以前相關文獻數量過少,并未形成研究熱點。隨著研究的深入和擴展,自2006年起陸續出現“人才培養”“健康服務與管理”等相關研究主題。2014年以前,研究主題呈緩慢增長,主要圍繞健康管理的現狀、社區衛生服務等展開;2014年研究主題呈爆發式增長,2014—2016年研究主題圍繞著健康管理的需求、人才培養等教學研究領域展開;到2017年出現了健康服務與管理這個研究熱點,持續至今,見圖2。
科學文獻數量的增長變化可以反映某一學科的產生、發展的全過程和未來的趨勢。在CNKI中設定檢索時間為數據庫建立之初,但最早的關于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及健康管理專業的文獻出現在2003年,這說明該領域采用“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健康管理專業”措辭,產生專業教育和學科體系的時間較晚。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最初是在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或公共衛生專業中設置健康管理方向,比如浙江農林大學、海南醫學院、杭州師范大學等院校。發文數量的變化趨勢也提示該專業越來越受到關注,自從2016年教育部正式批準設置健康服務與管理本科專業后,該專業的研究出現激增。

圖2 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和健康管理專業關鍵詞時間區域圖
從文獻發表機構的分布來看,杭州師范大學居于“一枝獨秀”的地位,關于該專業的研究也都集中于此,這可能與杭州師范大學設有我國第一個健康管理學院有關,該學院在2011年由原來的醫藥衛生管理學院更名而來。2016年本專業開設之初到目前,教育部批準的高校已達到55所,相信未來關于該專業的研究會逐漸分散。比如教育部批準第一批開設本專業并招生的本科院校有5所,分別是:廣東藥科大學、浙江中醫藥大學、成都醫學院、濱州醫學院和山東體育學院;2017年,第二批由教育部批準設置該專業的高校有19所,分別是:海南醫學院、上海健康醫學院、福建中醫藥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江西中醫藥大學、湖北醫藥學院、湖南醫藥學院、齊魯醫藥學院等;2018年獲批教育部第三批的高校包括杭州師范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學院等共計29所高校。總的來說,開設該專業的高校大部分具有醫藥或中醫藥背景,或是體育類、理工類或綜合類大學,所以會從醫學、中醫學、體育學等多角度對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進行更多方面、更多角度的探索,從而走向“百家爭鳴”。
在研究熱點及其發展脈絡中,“健康管理師”在2004—2010年為突現詞,這與國家在2004年組織討論設立健康管理職業必要性并與同年由勞動與社會保障部批復同意設立,2005年公布其為新職業和衛生行業特有職業的國家政策相關聯;社區憑借其可及性強的天然優勢,被認為是開展個體和人群健康管理最適宜的平臺,所以“社區衛生服務”為第二個突現詞;隨著健康管理提上議事日程,2011—2014年各地區、各領域開始探索健康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模式,健康管理的模式及健康管理人才培養的模式也就成為新一輪的研究熱點。
所以,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及健康管理專業的設立源于健康管理師的培訓已無法滿足大健康產業迅猛發展的潮流。國家衛計委數據顯示,我國慢性病患者總數超過3億,且發病率逐步上升,并呈現年輕化趨勢。隨著我國慢性病發病率急劇嚴重的趨勢,社會需要更系統、更全面的健康管理專業人才。隨之,“人才培養”“大學生”等關鍵詞在時間區域圖中顯現出來,2013年,在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40號)文件中,國家首次明確提出加快發展健康服務業,到2020年,我國健康服務業總規模將達到8萬億元以上,大健康產業勢必對健康服務與管理人才產生大量需求,這時“需求”成為關鍵詞時間區域圖上的突現詞。所以,社會對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很大,而目前人才供給僅有兩大渠道:一是社會機構培訓、相關專業轉崗,如健康管理師;二是高等院校專業培養。目前,通過機構培訓的人員數量雖多,但并不專業,難以滿足深層次需求。同時發現,通過高等院校專業培養的人才總數還是非常少,調查顯示,高校該專業累計招生人數在1 000~1 300人,因此,人才供給依然嚴重匱乏,供需矛盾依然突出[8]。
2016年教育部開設第一批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之后,“學科建設”“培養目標”“教學模式”等關鍵詞開始出現,但尚未形成研究熱點。如前所述,開設該專業的高校以醫學或中醫藥背景居多,也有體育類、理工類或綜合類大學,不同類型的學校有不同的辦學背景、辦學理念和辦學基礎,會出現不同的培養方案和教學內容[9]。各類學校結合自己條件,在培養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方面走適合自己的辦學道路,培養出符合自身辦學理念和特色的學生,做更多關于培養目標、培養特色、課程設置、培養計劃、實踐教學、教學模式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并加強專業建設方面的經驗交流和溝通,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該專業的完善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