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浙江 海寧 314408)
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國家頂層設計“五位一體”中的有機組成部分[1],其中農業生態文明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畜禽養殖業在農業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隨著畜禽養殖業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導致的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凸顯,已引起社會和政府的高度重視,應該合理利用農業科技力量[2]和信息服務體系[3]。為了使畜禽養殖業可持續發展,必須大力推行畜禽生態養殖模式。生態養殖可使養殖過程中產生的物質得到循環利用,減少畜禽廢棄物的數量,提高資源利用率,保護生態環境。
生態養殖主要是指運用系統工程思想,依據生態經濟學及生態學原理,根據實際情況對畜禽生產進行規劃、設計、組織、管理,在維護生態平衡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基礎上,保證養殖業能夠協調、可持續的發展[4-6]。具體如圖1 所示。

圖1 生態養殖循環模式系統
為了走出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現代生態養殖發展道路,許多地方已出臺了相關的制度和扶持政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態養殖模式,以下總結幾種典型的生態養殖模式。
發展中小型畜禽養殖區,依托規模化養殖場處置設備、設施或委托專門從事糞污的處理中心,對周邊分散的中小型養殖場的糞便污水實行專業化收集和運輸,然后按無害化和資源化的方式對其集中處理和綜合利用,如由專門有機肥生產企業集中堆肥處理、生產商品有機肥出售,如圖2 所示。

圖2 集中處理模式
“畜一沼一果”模式是沼氣池與養殖業、種植業(主要是果業)緊密聯系的開放式系統。通過在果園中飼養不同種類的畜禽,一方面畜禽可及時食用果園產生的廢棄物,使自身所需的礦物質和維生素得到補充,另一方面果園環境空氣清新,適于動物的成長,使動物的生產潛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養殖場的糞便采取干濕分離,固體部分進行沼氣發酵,并合理利用沼氣產生的電能。發酵后的沼渣和分離后的尿液不僅可以改良土壤的品質,而且還作為種植的瓜、菜、果、草等的肥料,如圖3 所示。

圖3 畜-沼-果生態模式
畜禽養殖場采用干清糞方式清理畜禽糞便,固體經過堆肥后成為農肥,在滿足自身需要的同時也可就近出售給周邊的種植大戶;液體排入調節池處理后作為肥水進入農田或先排入生態塘進行生態凈化,然后灌溉農作物,農作物秸稈制成青貯飼料飼喂牛羊。有機肥的使用不僅節約了化肥成本,而且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如圖4 所示。

圖4 種養結合模式
將畜禽糞污進行厭氧發酵后產生沼渣、沼液及沼氣。其中,牧草飼料化、排泄物肥料化、沼氣電力化,利用牧草飼養畜禽,畜禽糞便和污水等被用于生產優質肥料和清潔能源,沼氣發電用于養殖場降溫和飼料加工,沼液、沼渣作為優質肥料施用于牧草基地。該模式實現了養殖場對外污染物“零排放”的目標,如圖5 所示。

圖5 沼氣工程模式
畜牧養殖場一方面把養殖場產生的糞污經過厭氧發酵制成沼渣和沼液以較低的價格賣給農戶,作為有機肥用于園區種植業和周邊農田,另一方面農戶也以較低的價格把蔬菜葉莖和秸稈等農業廢棄物賣給養殖主體,然后通過厭氧發酵產生的沼氣用于發電,加工收購來的那些農業廢棄物,生產飼料飼喂畜禽。通過肥料化和飼料化的方式養殖場每年不僅可以節省飼料成本,還使周邊農戶的收入得到增加,有效改善了生態環境,如圖6 所示。

圖6 種養互惠模式
模式(一)適用于中小型畜禽養殖場分布比較集中的區域。優點:該模式解決了分散畜禽養殖場難以解決的技術、場地、市場和農田配套等難題,使畜禽養殖廢棄物得到循環利用。此外,畜禽養殖場主體通過出售有機肥得到一定收益,既降低了中小養殖場糞污處理的投入成本,又大幅度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缺點:建設糞便處理中心需要投入較多的資金,而且畜禽養殖污水沒能在畜禽糞便處理中心得到處理與利用。
模式(二)適用于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果園。優點:通過該模式飼養的畜禽增重及飼料利用率都很高,能夠同時改善畜禽生長和周圍居民生活的環境,處于無污染無公害的生態平衡中,且養殖場的產出達到最大,有利于畜禽養殖業的持續發展。
模式(三)適用于養殖場周圍配有山林、果園等資源。優點:自然放養方式與山林、果園有效結合,發揮“一地多用、一園多用”的功能,解決畜牧業發展與土地資源的矛盾。山林、果園為畜禽養殖提供大量的優質飼料,而畜禽排泄物可以直接作為林木、果樹的有機肥,生產有機產品,真正地實現種養循環。缺點:糞便露天堆肥操作不規范,無害化處理程度不高,且廢水處理率較低,很可能造成環境污染,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氣味會影響周邊居民的正常生活。
模式(四)適用于能夠利用沼氣、沼渣、沼液的畜禽養殖場。優點:畜禽糞便就地消納與利用,實現了“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目標,對不同畜禽養殖規模和養殖類型的養殖場均適用。
模式(五)適用于畜禽養殖場周圍配有大面積的農田和種植園區。優點:實現了養殖廢棄物的肥料化和資源化,直接減少了種植農戶(企業)化學肥料的使用,提高了土壤肥力和農產品質量。缺點:雙方在價格方面較難達成協議。
近年來,生態養殖業得到大力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其中農牧結合生態化治理模式得到極大推廣。相關生產主體和各級畜牧管理部門應該不斷地實踐創新,通過制度規范、政策扶持、宣傳生態典型模式等多措并舉,走出一條生態養殖持續發展之路[7]。
為了推動傳統養殖業向現代生態養殖業轉型,使生態養殖業能健康、可持續發展,不僅是出臺相關制度規范,也要出臺生態養殖的相關扶持政策。如政府提出要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畜牧產業,把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污染治理列入政府環境保護行動,要加快推進農牧結合,大力發展生態畜牧業,對那些采用農牧結合實現“零排放”的生態養殖場實施免征排污費政策。
2016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現代畜牧業建設,根據環境容量調整區域養殖布局,優化畜禽養殖結構,發展草食畜牧業,形成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為主導的產業發展格局。”畜禽養殖業已由過去分散養殖逐步向規模化養殖發展,各地區應充分利用自己的土地環境等資源的優勢,對養殖數量超過環境容量的區域要適度控制規模,重點提高生態養殖的技術水平;對資源豐富的丘陵山地區域要大力發展種養結合,拓展生態養殖發展空間;對養殖數量相對持平的區域,完善相關廢棄物資源化設施和設備。
各地在積極引導生態養殖的過程中,應逐步推廣具有特色的模式。通過把果園和養豬場同時建在低丘緩坡,實現了種養結合和養殖廢棄物的就地利用;而生態農業園實行農牧結合,采用新型種養殖立體循環模式,形成“豬、蚓、鱉、稻、梨、茶、羊”有機結合的新型生態養殖體系。通過抓好典型示范引導,培植不同類型的典型,不斷總結并挖掘典型經驗,加大成功典型生態養殖模式的宣傳、扶持、推廣和總結,以點帶面,營造出生態養殖的良好氛圍,進一步推動生態養殖業的發展。
畜禽養殖場數量近幾年在逐步增加,畜禽養殖廢棄物的產量也在逐年增加,導致畜禽廢棄物排放量超過了環境承載量,污染問題成了制約當地畜禽養殖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特別是在那些高密度小規模飼養地區。因此應該推廣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形成新的格局,即“主體小循環、園區中循環、縣域大循環”。主體小循環實現了養殖廢棄物資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園區中循環能夠大力推廣生態循環農業集成技術和環境友好型農作制度;縣域大循環使農業產業布局得到優化、畜禽養殖污染得到治理。通過主體小循環、園區中循環、縣域大循環的模式,實現了種養業無縫連接,養殖廢棄物就地消納。
畜禽生態健康養殖主要是指在養殖場布局、良種及生產設施設備選擇、衛生防疫、投入品使用、養殖廢棄物處理等方面嚴格執行法律、法規和相關標準的規定。其中,畜禽生態健康養殖的一個主要內容是畜禽廢棄物的科學處理[8],嚴格按照處理畜禽廢棄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的原則,推廣以“畜禽養殖廢棄物經干濕分離機分離后制作有機肥,養殖污水經發酵處理后灌溉農作物,畜禽實現發酵床養殖,家禽實現林地養殖”的不同處理工藝,對養殖場實施干清糞、雨污分離改造,以此減少污水產生量,在一些有條件的養殖場或養殖小區推廣種養結合的生態養殖模式,實現糞污資源化利用,而對于那些病死的畜禽按有關規定做好無害化處理。
根據生態養殖的發展要求和技術特征,大力發展減量技術、再利用技術、資源化技術、環保技術等。生態養殖業發展的主體是養殖者,養殖者的素質決定著科技對生態養殖業發展的作用,也決定了生態養殖業發展的質量和規模。通過開展“千萬農村勞動力培訓工程”,對養殖專業大戶、養殖專業合作社和養殖龍頭企業骨干力量進行重點培訓,全面提高養殖者的現代養殖知識水平和科技素質,造就新一代的科技型養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