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世震



【摘要】 目的:探討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早期胃腸惡性腫瘤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早期胃腸惡性腫瘤患者110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5例。對照組給予內鏡黏膜切除術,觀察組給予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比較兩組臨床療效、并發癥發生情況、手術相關指標。結果:觀察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出血、穿孔、感染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出血量、手術費用均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應用于早期胃腸惡性腫瘤患者的臨床療效較好,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減輕患者在經濟以及時間上的壓力,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 早期胃腸惡性腫瘤 內鏡黏膜切除術 并發癥 臨床療效
Clinical Efficacy of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Early Gastrointestinal Malignant Tumors/REN Shizhen.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0, 17(03): 0-039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early gastrointestinal malignant tumors. Method: From February 2017 to February 2019, 110 patients with early gastrointestinal malignant tumors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5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The clinical effect, complications and operation related index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incidence of bleeding, perforation and infec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operation time, hospitalization time, bleeding volume and operation cos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ess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for early gastrointestinal malignant tumors patients has a good clinical effect,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reduce the economic and time pressure of patients,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Key words]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arly gastrointestinal malignant tumors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Complications Clinical efficacy
First-authors address: Yingkou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Hospital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Yingk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Yingkou 115009,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0.03.010
胃腸惡性腫瘤屬于臨床常見的癌癥類型之一,主要與遺傳因素還有飲食及心理因素有關[1]。臨床研究表明:胃腸惡性腫瘤好發于中老年患者中,且治療過程相對緩慢,導致臨床治療難度較大,容易造成癌細胞的擴散,影響全身器官的機能[2]。由于胃腸惡性腫瘤形成原因較為復雜,病程相對較長,臨床多表現為腹部出現疼痛的癥狀、消化系統出現異常,影響患者健康、生活[3]。內鏡黏膜切除術是胃腸惡性腫瘤患者中常用的治療方法,雖然能夠將患區切除,但是術后出現并發癥的可能性非常大,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傷害[4]。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屬于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方法,具有效果好,并發癥少的特點,但是對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的臨床研究較少。因此,本文采取病例對照方法進行研究,探討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在胃腸惡性腫瘤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早期胃腸惡性腫瘤患者11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臨床早期胃腸惡性腫瘤診斷標準[5];患者出現疾病的范圍集中在黏膜以及黏膜的下層等位置;腫瘤直徑5~10 mm;患者及家屬知曉,并愿意配合治療;意識清晰,無精神類障礙,能夠與醫護人員進行正常交流。排除標準:其他腫瘤類疾病或入院資料不全者;家屬及患者依從性差。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5例。該研究已經倫理學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兩組均在手術前進行常規檢查,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在手術期間和手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和預防措施,配備心電圖監測和搶救藥物,在手術過程中密切監測患者的心率、呼吸、血氧飽和度、血壓。(1)對照組:在患者麻醉的情況下,進行內鏡黏膜切除術,操作過程中保證手法的輕柔,出現出血較多的情況立即為患者進行止血。(2)觀察組:在對患者進行麻醉的基礎上進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對距病灶0.5 cm進行位置標記,將50 mL
0.9%氯化鈉溶液(生產廠家:山東齊都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13297)和1 mg腎上腺素(生產廠家:丹東醫創藥業有限責任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1020623)注入黏膜,使黏膜腫脹,在解剖過程中多次黏膜下注射以保持病變與肌肉層分離,對患區進行切開以及剝離操作,剝離病灶組織后,對重點步驟進行切緣的操作,即采用環周切開的方式,再利用IT刀進行相應位置的剝離,對造成的傷口進行清潔,對病灶部位進行病理學的詳細分析,對傷口所有可見血管進行預防性止血,使用止血鉗或氬等離子體凝固治療出血部位,最后金屬鈦夾止血。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比較兩組臨床療效,包括一次性完整、病理學治愈性、可能治愈性剝離、非治愈性切除[6]。一次性完整切除:一次性將病灶組織切除,并且沒有腫瘤組織的殘留;病理學治愈性:經病理活檢后無腫瘤組織的殘留;可能治愈性剝離:剝離術治療后患者癥狀有效緩解;非治愈性切除:腫瘤切除后患者仍有腹部疼癥狀、消化系統異常等癥狀。(2)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以判斷兩種方法的安全性,并發癥的出現代表患者需要進行二次的對癥治療,對其生理及心理造成傷害,包括出血、穿孔、感染。(3)比較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手術相關指標是對一種手術方法實用性的具體衡量,包括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出血量、手術費用[7]。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8.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 對照組男30例,女25例;年齡53~72歲,平均(61.49±5.77)歲。觀察組男31例,女24例;年齡51~74歲,平均(62.11±5.8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其中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理學治愈性剝離例數均多于對照組,可能治愈性剝離、非治愈性切除例數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27.753,P<0.05),見表1。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出血、穿孔、感染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出血量、手術費用均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胃腸惡性腫瘤是最為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全世界發病率均較高,由于胃腸惡性腫瘤早期發病時癥狀并不明顯,但是在有明顯癥狀后就處于晚期,影響患者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胃腸惡性腫瘤是在一定條件下出現的,需要一個過程的積累,發病原因具有多樣性,其中主要包含飲食以及遺傳等因素,還有就是細菌感染以及患者心理因素均可能導致患者發病[8-9]。胃癌出現的癥狀一般是腹痛、腹脹以及出現惡心嘔吐等,相對發病的時間較長,另外長時間使用含鹽量較高或腌制食品會增加發病率[10-11]。腸癌的癥狀主要是腹痛,大便出現異狀以及便血等癥狀。目前,臨床上對于胃腸惡性腫瘤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臨床更多地以手術切除為主,以期降低癌細胞轉移的可能,幫助患者恢復健康[12]。因此,加強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早期胃腸惡性腫瘤的臨床療效研究有助改善患者預后。
近年來,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在早期胃腸惡性腫瘤患者中得到應用,且效果理想。本研究中,觀察組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理學治愈性剝離例數均多于對照組,非治愈性切除、可能治愈性剝離例數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內鏡黏膜下剝離術能改善患者臨床療效,幫助患者早日恢復健康。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是早期胃腸惡性腫瘤患者中常用的治療方法,該方法基于一定的科學理論基礎,遵循循證醫學治療方法,在診療基礎上結合每位患者情況制定相應的治療措施,實現并發癥預防,幫助患者生理、心理功能恢復[13]。臨床研究表明,內鏡黏膜下剝離術能讓醫護人員根據早期胃腸惡性腫瘤患者特點,結合現有的醫學研究成果,執行相應的治療方式,幫助患者提高手術成功率,避免患者病情得不到有效的控制[14]。本研究中,觀察組出血、穿孔、感染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內鏡黏膜下剝離術能降低早期胃腸惡性腫瘤并發癥發生率,安全性較高。在臨床中,許多患者出現死亡的原因或許并不是因為本身的疾病造成的,更多的是由于并發癥的發生,這對患者會造成非常嚴重的二次傷害,對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脅。并發癥顧名思義就是由一種疾病治療過程中引發的另外一種疾病,對于患者本身來講,患病過程中身體抵抗力較低,如果一旦發生術后相應的并發癥,則會對患者身體免疫系統造成更為嚴重的傷害,所以可能比患者本身的疾病后果更為嚴重[15]。術后出血以及胃部出現穿孔在胃腸惡性腫瘤患者術后時有發生,對患者的健康造成嚴重威脅。為了避免這一并發癥的出現要盡可能采用造成創口較小的方式,盡力保證患者不會受到二次的傷害。感染在所有的并發癥中應該是最為嚴重的,傷口出現感染對患者造成較為嚴重的傷害,要采用真正有效的方式進行治療,降低感染出現的可能性,保證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療[16]。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是伴隨著時代的發展,醫療水平的不斷進步應運而生的一種治療手法,在臨床應用效果中取得較好的療效,通過內鏡實現早期胃腸惡性腫瘤一次性的完全切除,幫助患者減少開腹手術的痛苦[17]。其主要特點是對患者造成的創口小,再加上能夠實現腫瘤96%以上的全部切除,避免了癌細胞的轉移以及再次發作。臨床研究表明: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用于早期胃腸惡性腫瘤患者能對可能出現的并發癥進行預防、干預,能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有助于降低患者死亡率[1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出血量、手術費用均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內鏡黏膜下剝離術能減輕患者在經濟以及時間上的壓力。對于患者來講用積極的心理狀態去面對疾病是恢復健康的關鍵,因為一旦發現自己患有疾病,患者的內心會出現焦慮和抑郁的癥狀,從而在治療配合度及依從性上都會發生明顯的變化,為了使其能夠對自身身體康復充滿信心,臨床醫生必須選擇更為有效的方式進行治療[19]。臨床研究表明,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用于早期胃腸惡性腫瘤患者能對患者的手術過程的相關指標有著一定的調節作用,能幫助減輕患者在經濟以及時間上的壓力,從而增加治療信心[20]。
綜上所述,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用于早期胃腸惡性腫瘤患者的臨床療效較好,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減輕患者在經濟以及時間上的壓力,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楊瑞芬.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早期胃癌及癌前病變的可行性及風險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9,17(17):137-138.
[2]路改英.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應用于消化道腫瘤性病變患者的療效及對并發癥的影響[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9,32(12):1868-1869.
[3]施信榮,孫斌,王亞雷.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早期胃食管結合部癌的短期療效分析[J].天津醫藥,2019,47(6):628-631.
[4]曹瑋.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及外科手術治療早期胃癌的預后效果探討[J/OL].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47):72.
[5]王艷.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消化道腫瘤的臨床效果及并發癥發生率影響觀察[J/OL].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35):35,38.
[6] Zhang Q,Wang Z.Cannula-guided snare with endoclip to assist in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an in vivo animal study[J].Minim Invasive Ther Allied Technol,2019,28(4):227-233.
[7] Chiba H,Tachikawa J,Arimoto J,et al.Predictive Factors of Mild and Severe Fibrosis in Colorectal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J].Dig Dis Sci,2019,14(11):251-320.
[8] Kobori I,Katayama Y,Hayashi K,et al.Uninodular Fibromyxomatous Gastric Tumor Resected by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J].Intern Med,2019,58(14):2015-2018.
[9] Schroder R,Nakano Y,Toyonaga T,et al.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in a patient with idiopathic mesenteric phlebosclerosis[J].Acta Gastroenterol Belg,2019,82(2):341-342.
[10] Takizawa K,Ono H,Muto M.Current indications of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 in Japan[J].Jpn J Clin Oncol,2019,49(9):797-802.
[11]仲恒高,繆林,季國忠,等.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早期胃癌及癌前病變36例臨床分析[J].中國內鏡雜志,2016,22(1):90-92.
[12]李士杰,王警,李子禹,等.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老年單發早期胃癌的療效分析[J].中華消化外科雜志,2016,15(3):253-256.
[13]武育衛,何雙麗,胡文華,等.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食管和胃早期癌及上皮內瘤變的臨床研究[J].臨床內科雜志,2017,34(2):123-125.
[14]米亞賽爾·力提甫,郭沁,高峰.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早期胃癌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山西醫藥雜志,2017,46(14):1734-1736.
[15]朱順其,梁浩,盧忠生,等.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食管早癌及癌前病變的預后及隨訪[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6,25(3):273-275.
[16]王偉,何曉榮,王域玲,等.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在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變治療中的價值[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7,17(5):393-396,401.
[17]王建鋒,王耿澤,宋展,等.內鏡黏膜下隧道法剝離術與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上消化道黏膜下腫瘤的對比研究[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8,35(5):361-363.
[18]王偉,郝璐,施新崗,等.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后追加胃切除術對早期胃癌患者預后的影響[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6,19(8):912-916.
[19]孫煥煥,龔偉,黃思霖,等.診斷性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在胃上皮內瘤變性質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6,33(12):820-825.
[20]高原,楊小翠,馬衛平,等.內鏡下多環套扎黏膜切除術及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消化道腫瘤129例臨床分析[J].國際消化病雜志,2016,36(6):387-389.
(收稿日期:2019-08-09) (本文編輯:程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