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5月7日文章,原題:中澳脫鉤論被稱為“僵尸經濟思想”悉尼科技大學澳中關系研究院的一份報告表示,呼吁澳大利亞企業疏遠中國這一主要貿易伙伴的想法,不過是一種“僵尸經濟思想”,是被用來加快兩國脫鉤的政治工具。
最近,有關澳大利亞過度依賴中國維持生計的討論變得激烈,觸發點是中國1月份因抗擊疫情而停產導致的供應鏈中斷。這促使澳方在2月底啟動對“澳經濟受外部影響的脆弱性”的國家調查。由詹姆斯·勞倫斯森等人撰寫的報告表示,對華貿易風險不足以證明澳在風險管理方面不負責,也不能證明澳整體上過于依賴中國。若中國市場被打亂,大量對華銷售的澳企損失將最大。
澳大利亞一些實體,因大舉進入中國市場而受到批評。但此類批評忽視了它們帶來的國家利益,以及更廣泛的背景。報告說,2018年澳高校增長為當地創造超過25萬個就業崗位,其他行業如羊毛產業之所以能繼續蓬勃發展,也得益于中國進口了大部分產出。悉尼阿爾法咨詢公司的阿爾弗雷德·鐘稱,澳牛肉行業2/3的銷售額都依賴中國。
作為澳全國農場主聯合會的合作伙伴,鐘表示,呼吁擺脫對中國依賴不過是“來自堪培拉的雜音”,對已因嚴重干旱和林火遭遇重創的澳農業來說,更是一記耳光,“政客們根本不關心農民……現在尋求多元化無異于自殺。”他說,“事實上,歐美和日本的農民也在尋求多元化,但那是為了進入中國。澳牛肉出口多年才獲得中國信任。若現在進行多元化,澳大利亞的生計將被毀于一旦。”“政客們說得毫無道理。很多企業想創造像中國這樣值得信賴和安全的市場,但這樣的市場很少。”在考慮其他市場時,拉美等新興市場自身就在努力對華銷售。
牛肉和羊毛是澳對華出口的主要農產品,鐵礦石、煤炭等礦產品是澳對華出口的主要商品。服務業方面主要是教育。根據2018至2019年的數據,中國是澳最大出口市場,占澳出口總額的1/3左右,遠超排第二的日本(13%)。美國位居第四,僅占澳總出口量的5%左右。
另一名牛肉出口商、新南威爾士州瑪卡牛肉(公司)的羅伯特·麥肯齊,把優質牛肉全部銷往中國,因為那里需求量最大。他說:“我希望澳中兩國的關系能保持成功……不然,很多人會受到傷害。”
澳中關系研究院的報告說,(澳)政府對兩國間自由市場貿易干預的理由,是假設了企業在管理自身風險方面的效率不夠高。但事實證明并非如此。報道稱,除了簡單粗暴的脫鉤,還有更多方法來管理供應鏈風險。悉尼大學研究中國企業和管理的漢斯·亨德里斯切克教授說:“澳大利亞沒有脫鉤這個選項,因為我們沒有那種基礎,我們沒有貿易逆差,我們的順差來自于對華貿易。在工業上我們也競爭不過中國。”
亨德里斯切克表示,澳中之間的相互依賴,意味著完全脫鉤的可能性不大。勞倫斯森等人表示,總的來說,即使澳中存在相互競爭的國家安全目標,在經濟上也不一定要與中國脫離關系。▲
(作者Su-LinTan,喬恒譯)
環球時報20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