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劉妮
摘 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符合中國國情的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的歷史觀、發展觀、共富觀及和平觀,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人民觀、生態觀、改革觀和共贏觀兩者之間相互聯系、相互發展。中國國情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符合中國發展的道路,要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必須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行動指南。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在新時代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新時代;道路;國情;理論;發展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要完成的責任與使命,責任是重大的,使命是光榮的。新時代的使命,新的矛盾轉換,沒有改變我國的基本國情,卻對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發展,以適應新時代的需求提出了新的命題。正確的道路與科學的理論是符合歷史與邏輯的,科學的理論是符合邏輯的,可以對事物的發展做出科學的預判,是對邏輯的升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由歷史邏輯和現實邏輯相結合而決定的,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能夠解決好新時代命題與國內矛盾的轉換內在需要。新時代下的指南是歷史與現實、抽象與具體、理論與政策的集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
一、中國道路中的歷史觀,理論中的人民觀
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展現出了旺盛的生命力。百年前,國力羸弱、國家風雨飄搖、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中國何去何從,人們束手無策。最終,歷史與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黨帶領人民群眾經過卓絕的探索與斗爭,把馬克思主義根植于中國,讓馬克思主義真正的從歐洲,從蘇聯,跨越時間與地理的界限來指導中國的偉大事業。結合實際情況的創新精神、大膽實踐敢為人先的勇氣、沖出繁瑣教條的魄力開啟了中國的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征程。實現了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歷史轉變,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人們群眾的選擇,是我們黨不忘初心的偉大實踐。歷史是由人民創造的,堅持人民觀,把人民群眾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才可以推動歷史朝著符合人類歷史發展的方向前進。新時代下,國內矛盾的轉換,是在新的歷史定位上實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實踐離不開人們群眾的偉大參與,人民群眾在推動著歷史和創造著歷史。
歷史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作為社會主義的中國,歷來重視人民群眾的偉大地位。人民群眾作為國家的主人,他們有權利享受這個國家帶給他們的各項福利,他們也有權利去建設全面現代化的中國。從改革開放至今,人民群眾在現代化的征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從小崗村的大包干到民營企業的強勢崛起,人民群眾不但對在歷史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是社會制度創新的重要推動力。
二、中國道路中的發展觀,理論中的生態觀
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我們新時代下的發展是一條綠色的發展之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同樣也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由于在生態方面的忽視,我們的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新時代下的創新驅動發展,轉變了發展的理念,轉換了發展的動力,釋放了發展的潛力,成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展的新指南。新的發展理念既有創新驅動發展又有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清潔能源發展,生態保護優先這些實實在在的讓發展成果滿足人民群眾對生態建設的新需求,新時代下人民群眾的生活到達了小康水平,但這是初級的小康。要想達到全面的小康,就必須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相結合,保護優美生態環境,提供優質生態產品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生活需要。只有發展才可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現代化是需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發展有張力,生態有紅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助推中國的綠色發展,這些創新性的理論為中國經濟的綠色發展提供了支撐。中國要走的道路不僅僅是經濟快速發展的道路,更是要與其相適應的建設美麗中國的道路。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也是順應世界文明發展潮流的必然選擇,中國轉變發展方式,是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需要。新時代下,人民群眾不再僅僅“求溫飽”更是“盼環保”,不僅要“謀生計”更注重“要生態”。同時,人民群眾的生態期盼也開始日益凸顯。在城市,食品安全問題屢見不鮮,空氣和水質量較差,人民日常生活環境污染嚴重;在農村,環境臟亂差、飲水困難等問題比較突出。要解決這些問題,滿足人民對清潔空氣、潔凈飲水以及優美環境等的新要求、新期盼,必須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不僅僅是天藍、地綠、水凈,不僅僅要求生態環境良好,更是物質豐富、人民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的中國?!懊利愔袊钡哪繕税循h境保護融入社會整體發展的總目標,這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追求的最高境界,這對于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增強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協調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的關系,就要繼續調整產業結構,合理利用資源,轉變生產方式。倡導人民群眾樹立良好的環保和生態意識,注重保護環境,養成合理的消費行為,創造整潔、美麗的生存環境。通過科技創新,推動生態文明,繼續加強重點技術攻關與創新,積極促進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推進建設生態文明的長效機制,促進人與自然、經濟增長和生態保護之間的和諧發展,不斷為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而努力奮斗。
三、中國道路中的共富觀,理論中的改革觀
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但是在發展過程中,由于地區差異的緣由,導致各個地區的發展極度不平衡,貧富差距大,面對這些困難,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黨中央與時俱進地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探索把握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新時代下,人民群眾收入不斷增長,購買力不斷增強,以從對溫飽需求轉換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可否認,我們實現共同富裕還存在著一些障礙和挑戰,所以全面深化改革勢在必行。全面推進、多方面進行是新時代下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嶄新局面,在改革期間,其注重的整體性、系統性和協作行是從來都沒有出現的。改革的廣度、深度、力度前所未有。新時代下,我國的綜合國力穩步上升,現在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期,需要解決的問題更深層也更加復雜,而這些問題的存在會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產生或大或小阻力,改革勢在必行。“蹄疾而步穩”全面深化改革面對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要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共同富裕,就必須下定決心去啃掉這些難啃的“硬骨頭”。
四、中國道路中的和平觀,理論中的共贏觀
追求和平已經深入到中華民族的民族基因中,中華民族對于和平的渴望比任何民族都強烈。步入21世紀,國際局勢風云變幻,局部戰爭和沖突仍然存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然存在。中國一貫堅持維護世界和平,我們向世界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區域命運共同體、周邊命運共同體,都是我們堅持和平道路的真實寫照。人類命運共同體、區域命運共同體、周邊命運共同體,這是新時代下中國向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的中國智慧。這三者只有外延上的區別,沒有內涵上的區別,這都是中國和平基因的寫實。中國道路的選擇始終與世界息息相關,縱觀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世界視野直接左右著中國的發展之路。從中國認識世界的發展過程來看,中國認識世界是從狹隘到寬大、從局部到全面,先是自我保護式的發展,后來轉變為在全世界范圍內尋求發展;從中國對世界影響的態度來看,從被動接受轉為主動學習,從閉關鎖國到開放迎接。從清末年間,對待外來思想文化的排斥和自守,被動的卷入到世界的發展潮流之中,到新中國成立以來主動走出國門,建立和平外交,學習西方先進文化知識。改革開放至今,中國不斷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身所處全球背景下的狀況,主動融入全球一體化,積極尋求適合中國發展的道路模式。
在世界格局深刻變化中,在中國步入新時代下,我們不僅為維護世界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而且還為世界各國的發展提出了我們的方案,那就是互利共贏,讓世界各國人民共享中國快速發展的巨大紅利。零和博弈的思維作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固有思維模式,西方國家的發展只顧自身,而我們的互利雙贏、共贏則體現了我們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的責任與擔當。我們的和平觀為我們的共贏觀提供保障,共贏觀為我們的和平觀保駕護航。追求和平已經深入到中華民族的民族基因中,中華民族對于和平的渴望比任何民族都強烈。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平崛起指明方向。
新時代下,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正處于從強起來到富起來的轉變時期,正處于“兩個一百年”的交匯期,我們必須毫不動搖的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深刻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是新時代下,我們實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陳錫喜.平易近人習近平的語言力量[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