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理想信念屬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范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門,加強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對實現中國“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有重要意義。文章闡述了理想信念教育基本理論,分析了大學生理想信念存在現實困境,包括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薄弱、生活理想物質化等,并通過提高大學生自覺探索自我價值能力、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等方法,激發大學生樹立并堅定科學合理的理想信念觀。
關鍵詞:理想信念教育;大學生;價值引導
一、理想信念基本理論
(一)理想信念的概念與內涵
在《新華字典》中,“理”的釋義為:道理,事物的規律。“理”字本身就存在萬事萬物之內在發展規律之意,是符合科學、在實踐中證明過的、具有指導意義的對自然規律系統認識。“想”,意為思索、希望、打算,是人們基于大腦,通過觀察現象并發揮主觀能動性對未來行為的一種構思、設計。所以,人生理想就是指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具有實現可能性的對美好未來的追求和向往。生理想是建立在客觀基礎之上的想象,符合時代發展特征,包含對人生的合理規劃,具有超前性和實現可能性。可以說,人生理想既來源于現實又高于現實,是現實土壤培育出的美麗花朵。
人生信念,基本意思是不懷疑自己的觀點、看法。具有很強的主觀傾向性,不強調對事物認識的正確性,是一種強烈的情感表達,堅定而執著,是激勵人們努力奮斗積極進取的內在動力,正確的人生信念總是能夠讓人精力充沛、朝氣蓬勃、積極向上、樂觀無畏。
(二)理想信念教育對當代大學生的重要意義
中國當代哲學家馮友蘭先生認為,人生可以分為四個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從本質來看,理想信念屬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范疇,而大學時期是人們成年早期,是三觀形成與堅定的重要時期。當代大學生處于信息發展的高速時期,網絡時代充斥各種復雜思想觀念的沖擊,而大學生群體肩負著祖國建設和發展的希望,承載著家人的寄托,處于人生啟航階段,對于國家與民族而言,理想信念的缺失會嚴重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實現和“中國夢”建設的未來;對于大學生個人而言,這種缺失讓他們不能很好的理解人生的意義,不能在人生道路出現分叉時選擇正確的前進方向,不能在面對挫折和逆境時迎風而上沖破困難。
二、大學生理想信念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薄弱,理想信念觀淡薄
我國一直重視馬克思主義學習,從中學起馬克思主義思想已進入課堂。但是,是否深刻認識、了解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達到理論學習的目的、實現理論學習的效果,能否學以致用至關重要。
首先,什么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誕生于19世紀中葉,是一種系統的、科學的學說,我們國家就是以馬克思主義學說為指導的,結合中國實際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馬克思主義學說是包括辯證的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在內的有機統一整體。馬克思主義是一個龐大的學說體系,就筆者學習經歷來說,從中學時期開始至研究生時期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主要都是通過政治課堂、大學生公共課、考研資料等方式,教育形式單一,而且大部分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目的往往是應付考試、升學等。很多學生不能全面而深刻領悟到馬克思主義原理的內涵,覺得枯燥無味,更不明白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意義,沒有積極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也不會運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處理問題,除了考試“死記硬背”,閑暇時間亦不會自主學習。這種薄弱的理論基礎對于大學生理想信念觀的建立與堅持存在消極的影響。
筆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學說是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理想信念從本質上屬于“三觀”構架領域,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有關物質與意識辯證關系理論、實踐與認識理論、整體與局部、矛盾關系、事物發展規律、因果關系理論等很多哲學學說能夠深刻影響到大學生理想信念觀形成與發展,甚至在日后的生活、學習、工作中都能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拜金主義思想滋生,生活理想物質化
當今是網絡高速發展的時代。國內的微博、空間,國外如Ins、Facebook等交流平臺層出不窮,還有優酷、騰訊這樣的視頻平臺充斥著大量他人生活展示視頻。一時間“曬”成了網絡熱詞,“曬幸福”“曬旅游”“曬奢侈品”等現象越來越多。加之美顏、濾鏡給人們的生活鍍金,誰都可以成為別人關注的對象。穿衣打扮、奢侈品、不勞而獲、旅游度假、暴富等奢侈享樂風成為了很多意志不堅定人們追逐的目標。其實,那些網絡平臺上“精致”的生活大多是由金錢堆砌而成,或者用道具偽裝成富有安逸的狀態,這并不是普遍現象也不是生活真實的樣子。
2019屆高校畢業生薪酬報告
以上數據表明,畢業生7000以下薪酬占據70%以上,而3000至5000左右占據30.64%,月薪在10000以上的畢業生還不到10%。事實表明大學畢業生的收入與網絡上動輒上萬生活狀態不相協調,而在校大學生更沒有自主賺錢能力,依靠的是父母每月生活費,如果理想信念意識不強,奮斗目標偏差,拜金主義滋生,則會不惜代價追逐這種物質化生活。就筆者日常工作接觸來說,有些學生會以不勞而獲的投機心理利用“校園貸”、金融詐騙等平臺借錢滿足奢侈生活;有些學生則是沒有學習金融相關知識,簡單了解之后開始自主創業,甚至用父母給予的學費作為本錢炒股,希望能夠賺取“第一桶金”;有些學生法律意識也不強,以違法犯罪行為如利用盜版行業賺取同學、朋友的錢等。
(三)遇到挫折自我減壓能力不足
人生并不是一帆風順,有的人在挫折的道路上會越挫越勇,有的則會相反。近年來,越來越多有關大學生心理健康新聞事件被報道,抑郁、人格障礙,嚴重的有自殺或者傷害他人,比如引起極大轟動的馬加爵案、復旦投毒案等,這一系列事件不禁令人反思,為什么本該青春向上的大學生們會如此誤入歧途?
對于剛踏入學門的大學生而言,大學四年往往是離開家門獨立生活的第一階段,除了學習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自己面對和處理。如與中學階段不相同的師生、同學、室友等人際關系;自我管理、升學或擇業等人生規劃問題。而有的學生如眾星捧月搬成長,較為風順沒有經歷過大起大落,遭遇挫折時或許會一蹶不振;有的是寒門貴子,從小受過苦、自尊心強,遭遇挫折時可能偏向極端;有的一直父母嚴管被動學習,離開家之后放飛自我,小到逃學逃課,沉迷游戲,大到誤入歧途。所以在這個階段,如果沒有人生理想目標會特別容易迷茫,浪費四年大好時光,如果沒有信念,則會在遇到挫折時不會自我調節有的自我懷疑、喪失自信、自暴自棄;有的鉆牛角尖,變得越來越極端,最后甚至做出難以挽回的行為。
三、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途徑
(一)志存高遠,自覺探索自我價值
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王陽明先生非常重視立志,他認為一個人學問不成是因為沒有立大志,立志能夠為學問指明方向,在做學問中如果出現動搖,是因為立志不真切。馬克思主義思想也認為,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人之所以區別于動物,是因為人具有主觀能動性。人的能動性包含兩層意思:一是人在活動中處于積極、主動、活躍的狀態,它自覺地調動起潛藏在自身的生理、心里能量,并使之指向一定的目標;二是人的活動具有目的性、計劃性和選擇性。人的主觀能動性是先天存在的,人能夠積極主動思考,能夠針對客觀復雜的環境進行分析總結、規劃創造等,這都是人與生俱來的能力。所以,大學生作為受教育層次較高的群體,更應該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結合自身實際自覺自立,探索自我價值,樹立遠大理想并堅定信念。恰逢中國成立70周年大慶,在欣賞著祖國閱兵儀式的同時感慨中國人民智慧的無窮無盡,中國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讓“嫦娥奔月、精衛填海、日行千里、飛天遁地”等這樣的神話傳說都變成了現實。
一個人要想真正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僅僅依靠外在的理想信念教育、宣傳、氛圍烘托收效甚微,只有真正內在的頓悟與自省才如“井之源、木之根”般至關重要。真正的理想信念,是個體主觀意識的產物,是理性思維選擇的結果,它一旦產生與發展應該持之以恒,不因為生活挫折、成功失敗、貧賤富貴、世俗觀念而轉移。理想信念能夠使人自信而不張狂,高貴而謙遜,上善若水卻又堅如磐石。大學生群體是祖國發展與強大的中堅力量,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建立一定要與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結合起來,為中國的富強繁榮不斷奮斗。
(二)強化理論學習,重視高校教育中的“以學生為本”
無論何時,理論學習都是理想信念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大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大多來源于課堂,這就要求充分利用課外時間多途徑加強理論知識積累,如廣泛閱讀書籍、觀看影片、欣賞音樂,甚至在游玩中感悟都是很好的方法。筆者有過這樣一段切身體會,筆者曾經去過渣滓洞和白公館以及紅巖魂陳列館,在那里見到了大量革命者先驅被迫害的事實敘述,包括當時的媒體報道、圖片、幸存者口述等,親眼見到了刑訊逼供的工具及關押革命烈士的地下監獄牢房。而令筆者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們在渣滓洞留下的大量詩篇,每一首都表達了與敵人戰斗到底的決心,表達了強烈的民族信仰和解放全中國的共同理想,他們無懼無畏,蔑視一切反動派,對革命充滿希望。可以想象出他們每天透過冰冷的鋼鐵窗戶望向窗外,望向太陽升起的地方,那心中的理想信念就如太陽般火熱明亮。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三尺講臺系國運,一生秉燭鑄民魂。課堂是傳授知識的最重要途徑。“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應貫徹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始終。所謂“以學生為本”,主要強調大學生主體性能動性,不是簡單告訴學生什么是“是非黑白,善惡正邪”,而是先利害分析錯誤的理想信念觀,有理有據引導他們樹立科學合理的觀念,再逐漸培養他們評價、判斷和選擇的能力,而后大學生自發自主地判斷、修正、選擇自己的理想信念觀。整個過程潛移默化,充分尊重同學們的選擇權。使用這種方法一定要增強教育者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關注他們心理狀態,要更加全面了解學生,站在他們的角度看問題,用“了解學生、尊重學生、關愛學生”的心理狀態,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營造良好育人環境
大學生在智力上屬于佼佼者,知識積累較為豐富,視野相對開闊,所以很多大學生崇尚自由無拘束,有態度、有想法,這是非常符合時代發展的。但是,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文化交流便捷迅速,各種文化碰撞對喜愛新鮮事物的大學生群體會產生很大影響。而我國作為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仍將長期面對敵對勢力對我國實施分化、西化的戰略圖謀和滲透活動。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的主導地位,是增強民族凝聚力,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腐朽思想和崇尚及時行樂、不勞而獲墮落生活方式的主要精神支柱。
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必須做到利用主流新聞媒體、門戶網站、出版物等進行廣泛宣傳,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觀培養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風氣。同時,要發揮政府帶頭作用,以社區機構、社會各種組織、民間團體、企業事業單位等多渠道、多層次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基本內容與意義,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的基本要求滲透到人民生活中,融入到各個行業的工作實踐中,時刻感受到文化熏陶和影響,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參考文獻
[1] 沈繼英,祖嘉合.人生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03-104.
[2] 陳先達.馬克思主義十五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9.
[3] 沈繼英,祖嘉合.人生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73.
[4] 林岳新.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少年價值觀培養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215.
作者簡介:蔣寅萍(1986- ),女,漢族,安徽淮南人,碩士研究生,副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