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相棟
本文首先深刻闡述了基于高職會計類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研究背景及重要現實意義,其后提出了一系列提高高職院校會計類學生就業能力的策略與措施,希望以此推動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有效、高質量就業。
一、基于高職會計類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研究背景及重要現實意義
(一)研究背景
根據相關的實踐調查研究我們可以看出,我國教育部門明確提出:所有專業課程必須以內容的銜接作為核心和基礎,大力開展并發展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健全完善的課程機制和課程體系,實現中高職院校的無縫銜接。同時,將知識+技能作為學生職業能力評價的重要方式方法,設置一系列相應的技能科目,幫助學生從真正意義上更為深入透徹的分析自身的職業能力和發展潛能,積極做好符合自身可持續發展的職業規劃,避免出現盲目選擇專業的不良現象,通過這樣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強學生的就業指導。根據相關的數據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當前我國本科會計專業就業率逐漸達到95%左右,但與專業相對應的工作占比大約為70-80%左右,由此可見,在當前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會計仍然是極其熱門的專業之一,很多家長和學生認為會計本身具有極強的專業性和綜合性,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不容易被淘汰,因此會盲目選擇。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高職院校并沒有針對會計教學將校企合作、實踐教學、理論教學以及后期的就業創業指導融入在一起共同進行分析,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不同主體之間矛盾突出。例如,專業教學與學生實踐活動中產生的矛盾,很多教師認為專業學習應當是集中在課堂中的,學習實踐活動浪費時間和精力,學生也無法長時間集中注意力進行某一個知識內容的專項學習。再例如,專業教學與社會實踐之間的矛盾,對于教師而言,當學生三年級時如何正確處理教學與實習之間的關系是所有院校有待解決的主要問題。
(二)開展研究的重要現實意義
我國的會計專業從一定意義上來講已經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和改革創新。目前高職院校已經搭建起較為完善的教學機制和教學體系,并且基于學生的職業能力,將各個模塊之間進行了有效的連接。通過這樣的方式,積極開展新型教學模式及教學手段,切實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首先,對學生就業能力的教學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教學改革創新進程。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通常會計專業以理論知識為主,實踐學習為輔,從整體上缺乏吸引力,學生并不愿意參與其中。通過就業能力的有效融入,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知行合一;其次,進一步推動人才的可持續發展,提高其綜合能力和專業素養。在會計教學的傳統模式下過于注重其專業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沒有意識到學生就業是應當具備的職業能力、職業價值觀、職業態度、職業精神等等的養成,就業能力教學的有效融入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學生的全面系統發展;最后,就業能力的培養能夠推動學生的快速穩定就業,提高就業效率及質量。眾所周知,就業率并不代表著學生就業的整體效果。當高職畢業生進入社會時,從事會計類的相關工作所獲得的薪資待遇并不高,由于其缺乏經驗,能力不足,會導致就業滿意度下降。通過就業能力教學的有效融入,能夠提前幫助學生了解社會、接觸社會、適應社會,不斷分析會計行業的發展現狀及未來走向,從而不斷調整自身就業方向。
二、提高高職院校會計類學生就業能力的策略與措施
(一)基于就業能力有效提升專業銜接效果
要在高職教育中有針對性的開展就業能力培養教學,首先,高職院校應當深刻意識到就業能力的提升并不是短期可以實現的,是一個長期的、周期性的過程。為了實現院校的持續發展,在以后的招生過程中,高職院校會將學生的職業能力、就業傾向作為主要考核內容,有針對性的加強中高職教學內容的銜接,引導學生正確選擇自身感興趣的專業,為后期就業奠定良好的基礎。具體而言,要提高學生的實際就業能力,高職院校在進行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完善過程中就必須對學生未來三年的發展目標、教學內容、預期效果進行合理的安排,將就業能力作為核心內容和基礎任務,強化學生的職業理念,將職業能力逐漸融入到其日常的學習和實際生活中。以高職院校、學院、班級、個人為基礎,制定就業能力提升策略,嚴格按照計劃貫徹落實,定期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及就業能力進行有效的考核分析,找到自身不足,并及時糾正,積極的參與到院校所設置的符合自身就業能力提升的選修課程中,深入社會基層開展實踐調查活動,不斷提升自己、突破自己。
(二)基于就業能力積極開展就業生涯規劃活動
根據相關調查研究我們可以看出,高職院校在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創業指導課程內容時,從整體上缺乏一定的有效性和連貫性。通過對教學大綱的有效分析,我們可以將其分為個人、職業、求職、創業四個模塊的主要內容。具體而言,在進行就業創業指導的實際活動中,應當通過輔導員對具有創業意識的學生進行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輔導和幫助。而這樣的輔導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個學習,而是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從其入學開始就會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特征、職業側重點建立相應的就業創業檔案,根據不同階段的實際發展情況,科學合理的進行職業規劃,逐漸實現學生后期就業的對口發展。
(三)基于會計教育夯實基礎
根據上文我們可以看出,會計專業本身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和綜合性,通過模塊化的教學將所有知識整合為一個有機的主體,引導學生搭建起相應的知識框架和學習結構,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及會計水平。通過這樣的方式,為學生后期就業能力的提升打下堅實基礎,并且從真正意義上實現有效就業。在這個過程中,針對會計專業所開展的一系列專業教學活動并不僅僅是指理論教學,還包含了一系列實踐操作、資格證書的考取、初級證書的獲得等等。另外,高職院校可以根據新課程改革的具體要求,在專業中設置學分制,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及職業規劃選擇會計課程,從而實現因材施教,提高自身技能技巧,發揮出人才的個性化特征。
(四)基于校企合作開展社會實踐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和有效推進,校企合作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和方式方法,在會計專業教學過程中,積極開展了訂單式教學,通過對企業文化、工作流程、崗位設置等等內容的有效分析,積極開展一系列會計實踐活動,對理論學習進行有效的補充和完善,逐漸實現會計教學的可持續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高職學校應當加強與企業之間的溝通交流,引入相應的骨干技術人才,對學生的實踐綜合能力的提高進行針對性指導。同時,院校應當派遣優秀教師深入一線,不斷積累會計工作經驗,從而為學生提供更為專業性的教學輔助。針對學生在企業中的具體表現及工作完成情況,應當第一時間反饋至院校,由院校派遣專業的指導教師解決學生在實訓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另外,也可以通過合作辦班的方式共同推動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作者單位:湖北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