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建筑抗震設計工作中,應綜合運用多方面的知識,并對建筑的使用功能、場地類型、基礎類型等方面內容進行綜合考慮,并且將結構設計、施工技術以及經濟保障等內容納入進來,從而選出最優的結構體系,這樣才能為其抗震性能的發揮提供保障。對此,本文著重從作用、措施兩個方面針對建筑抗震設計進行分析,僅供參考。
關鍵詞:建筑;抗震設計;結構工程;作用;措施
地震的破壞性非常大,極易造成建筑物倒塌,對人們的生命及財產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因此,有必要在建筑結構工程中融入抗震設計。面對地震災害發生時,人們往往僅能進行一些力所能及的防護。大量實踐證實,在建筑結構工程設計中進行抗震能力設計,可在地震發生時有效減少對人們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
1 抗震設計的作用
對于建筑工程建設而言,結構工程設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提升其抗震能力,可有效減少地震對人們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具體來說,抗震設計對于建筑工程而言可體現出以下幾個方面作用:
1.1 可提升建筑的剛度
對建筑物剛度進行合理設計非常重要。首先,需采用大量鋼筋混凝土,其次,應在已有鋼筋混凝土基礎上加層加固。加固可分為這兩種情況:(1)如果是在鋼結構基礎上加層,則是與抗震規范不符的,因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上層為鋼結構,下層則必須為鋼筋混凝土結構[1];(2)如果屋蓋為鋼結構,那么整個建筑工程抗側力則以鋼筋混凝土為主要體系,必須結合有關規定實施抗震設計。
1.2 可提升建筑的抗震能力
在建筑結構工程設計工作中,要想有效提升建筑的抗震能力,就必須將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做好:(1)堅持對稱性原則,可降低由地震作用導致的變形,同時在地震發生時可避免作用力集中,以減少建筑扭曲情況的發生;(2)需對地基的穩定性進行考慮,選擇有利于抗震的地基,可有效防止由于地基變形因素對抗震功能產生的影響;(3)同一單元需在性質一致的地基上進行設計,以利于地基抗震功能的發揮[2];(4)在結構設計中增加抵抗防線,可顯著提升抗震力,并且要注意受力設計明確,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局部薄弱。
1.3 可降低地震對建筑的影響
在抗震設計工作中,業界公認的一種方法是在基礎、主體二者之間增設隔震層。一些設計師選定頂端加設“反擺”,在地震發生時“反擺”會使建筑朝相反方向運動,這樣可以減小加速度,從而降低地震對建筑造成的不利影響。據有關研究顯示,如果該“反擺”設計得合理,那么它對地震的影響將會達到65%。
2 抗震設計的措施
抗震設計在建筑工程結構設計中意義重大,當地震災害發生時,人們根本無法控制,只能采用一些力所能及的措施進行防護,以減小地震對人們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害。對此,筆者認為有必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措施加強抗震設計:
2.1 提高抗震設計等級
如果在地震災害分析過程中把50年當成一個分析周期的話,那么小震重現的時間是50年,超出抗震設防烈度,其概率可達62%;中震重現時間是475年,超出抗震設防烈度,其概率可達10%;大震重現的時間是2000年,超出抗震設防烈度,其概率是2%。因此,相關專家曾指出,在我國的地震多發地點應該對抗震工作引起重視,并提升抗震等級,嚴控抗震設計,最終為抗震的穩定性提供保障[3]。
2.2 合理選擇結構體系
科學、合理的結構體系不僅可以在建筑變形方面滿足其要求,同時還能起到抵抗地震沖擊力的效果。建筑必須具有一定剛度,才能承受地震發生時建筑物變形帶來的巨大力量,從而避免局部受損,起到良好的抗震效果。因此,對結構體系進行選擇時,不僅要明確建筑傳力途徑,同時還要對受力情況進行精確計算,從而避免發生建筑傾斜及局部受損等問題。
2.3 加強軸壓比與短柱設計
在抗震設計過程中,為了使結構抗震性能得到提升,需盡量減小柱軸壓比,并注意增大其截面尺寸。之所以要減小軸壓比,是因為這樣可以使柱處在偏心受壓的狀態下,有效避免縱向受力鋼筋達不到受拉屈服,從而壓碎混凝土情況的發生。因為柱具有較高的剛性強度,所以結構延性較差,一旦有地震發生,結構能夠吸收、耗散的地震能力少,此時結構極易發生損壞[4]。因此,在結構設計尤其是高層設計過程中,可利用強柱、弱粱的方式,同時粱的延性較好,適量變形也不會影響整體的效果。因此,可減少柱處于屈服強度情況的發生,同時設計工作中還能通過增大軸壓比的方式減少地震影響。
2.4 提升建筑材料質量
建筑物抗震性能的發揮不僅與工程體系、施工方案以及抗震防線等因素有關,很多情況下還會對建筑材料帶來較大的影響。一般來說,建筑材料的剛度、強度都會影響抗震性能的發揮,同時建筑材料的均衡性、連續性也會影響抗震性能。因此,在對建筑材料進行選擇時,一定要仔細、認真的對建筑材料的剛度、延伸性進行考察,還要從最大程度上確保所選建筑材料與工程體系相符。
2.5 重點位置加強設防
在建筑工程設計中一些地方極易出現問題,對于此類重要環節應該采用人為方式加強,例如,煤礦建筑工程設計,在其井口房設計之中,會遇到在井口房樓板上設計驅動裝置的情況,此類區域的拉力比較大,同時和煤礦的生產操作直接相關。因此,在設計過程中應該重點加強[5]。除此之外,對于地震中極易出現大面積倒塌的建筑構件,也要對其實施加強處理。
3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近年來人們對資源的利用程度越來越大,各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地震就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自然災害形式,基于其破壞性、不確定性等特點,人類往往無法控制,只能通過一些力所能及的方式實施防護。在建筑結構工程之中,設計工作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尤其是在應對地震這類自然災害上,必須積極探索出合理的抗震設計措施,以全面提升建筑工程的質量,最終為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張馨怡,張正霞,樊依玲.抗震結構設計理念在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有效運用探究[J].城市住宅,2020,27(06):253-254.
[2]周楫.建筑結構工程抗震設計的作用及其設計關鍵探究[J].現代物業(中旬刊),2019(07):90.
[3]陳素曼.簡議加強建筑結構工程抗震設計的作用及其措施[J].建材與裝飾,2017(29):106-107.
[4]郭剛.建筑結構抗震設計中的三個基礎性問題及其優化措施研究[J].科技視界,2015(35):287+334.
[5]康澤龍.建筑結構工程抗震設計的作用及其要點[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8(09):130-131.
作者簡介:
李臻(1981.10-)男,漢族,籍貫:上海市虹口,本科,研究方向:建筑結構工程。
(31010919811002****,上海 2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