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留 陳以芹 李娟英 凌云
摘 要:在新時期,學習和借鑒習近平總書記有關環境生態保護的講話內容,將講話精神有效的融入到環境專業大學生專業課程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和實踐價值。文章以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為宣講對象,結合環境專業課程相關教學內容,探討如何將習近平總書記生態環境保護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進教案、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同時為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環境理念提供對策。
關鍵詞:課程思政;生態文明;環境保護
十八大以來,習主席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其中有關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講話在高校師生,尤其是涉及生態環境專業的師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和共鳴。作為與“生態文明建設”密切相關的專業,環境專業學生畢業后將奮斗在國家環保事業的第一線,肩負起保護環境、建設清潔美麗中國的重擔。因此,開設環境專業的各大院校均有必要在日常的專業課程教學工作中,協助廣大師生深入理解國家領導人的講話,融入全新的思想和理念。將習近平主席關于生態環境的系列講話融入到環境專業學生的日常學習及培養過程中,有利于更好的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有助于學生堅定信念,明確目標,砥礪前行。
一、習主席關于生態環境保護講話的主要內容
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習近平主席有關生態文明保護的系列語錄,指明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原則和途徑,揭示了生態文明發展的本質規律,開辟了當代生態文明理論的新境界,對建設美麗富強的中國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概況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生態環境保護的意義
從歷史長河來看,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走進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重要內容。要實現中國夢,就必須以建設生態文明為基石。基于此,習近平主席指出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二)生態環境保護的原則
首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原則。兩者命脈相連,息息相通,必須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愛護生命一樣的對待生態環境;其次,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原則。保護環境與與發展經濟并不相悖,生態環境同樣可成為經濟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再次,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原則。要求采用系統思維對待山水林田湖的治理,即從系統的整體性出發,深入研究各要素的共生關系,從而提出更科學、有效的綜合系統治理方案;最后,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用法治為生態環境保護保駕護航。
(三)生態環境保護的具體途徑
(1)樹立正確的觀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如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大力發展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等方式,逐步實現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的統一,將自然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優勢,走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
(2)利用先進技術優先解決緊要問題:深入實施水、氣、土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綜合治理理念,著力推進重點行業、重點流域和重點區域污染防治。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優先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
(3)加強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按照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更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及生活方式。
二、習近平講話對環境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的啟示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是開展環境專業課程思政的源頭活水和思想指南。“專業課程思政”改革是落實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抓手。負責專業課程的教師在教好專業課程的同時,還要從國家意識形態戰略高度出發,既牢牢把握專業課培養專業人才的課程地位,又充分發揮專業課程的育人價值,讓專業課的教學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重要的環節之一。
(一)領會習主席講話精神,改變課程思政內容的融入方式
“課程思政”并不是將思想政治內容強硬灌輸給學生,更不能簡單理解為思想品德教育生搬硬套的插入到專業內容中。“課程思政”的實質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程教學的各教學元素、各章節,浸潤到每個細節,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如,在專業課程的緒論章節探討時代賦予我們環保人的責任,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立志做個有責任、有擔當的人;在講解具體的污染治理技術的章節可以穿插學術誠信、創新意識等內容的融入,培養辯證思維模式,更好的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觀。高校作為學校教育的最后一站,把好思想教育的關卡,努力將思政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學全過程,特別是在專業教育中加強思政教育,讓學生們堅定信念,明確目標,才能在離開象牙塔,進入信息紛雜的社會后還能保持一腔熱情,心向國家,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愛崗敬業,忠于職守。
(二)領會習主席講話精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專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傳遞專業知識,還需要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階段,思想觀念尚未成熟,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在專業課課程中融入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政教育內容,符合教育教學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對于環境專業學生而言,正確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培養是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目標之一。樹立正確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比實際的環境污染治理技術更重要。只有注重生態意識的培養才能使學生將來在工作崗位上主動的遵守生態倫理規范和自然生態規律,這也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三)領會習主席講話精神,加深學生對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的理解
專業課程思政內容不能一味追求高大上,要努力將“政治話語”“理性話語”轉化為學生聽得懂、樂意聽、記得牢的“感性話語”,讓學生能產生共鳴,才能真正入腦入心。具體課程思政措施包括:(1)組織學生觀看“為了地球的明天”環境教育系列片,激發學生思考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以及目前所面臨的嚴峻問題。適時引入習近平主席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等經典語錄,讓學生在比較輕松的環境中學習、了解、領會習近平主席的講話精神,引導學生思考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相關政策的必要性和正確性。(2)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國內外局勢,進行“潤物細無聲”的課程思政教育工作。列舉近年來中國致力于霧霾治理所做的努力,不僅使中國人民享有藍天的天數顯著提升,還為全球大氣污染環境的治理做出了偉大貢獻,造福全球人民。如,2015年中國宣布出資200億元人民幣設立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用于支持其他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2015年簽訂的《巴黎協定》這一歷史性文件,中國不僅是達成協定的重要推動力量,也是堅定的履約國。中國在“國家自主貢獻”中提出將于2030年左右使CO2排放達到峰值,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這既是中國主動承擔大國責任的體現,也是對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的重要貢獻。中國正以負責任的態度和堅定行動,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及引領者。通過這種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在學生心目中強化我國政府的執行力和為環境保護所做出的各方面工作和努力,增強民族自豪感。(3)分組討論:組織學生討論基于自身的專業特點,思考自己能為國家生態環境保護做什么,從而引導學生樹立責任意識。
參考文獻
[1] 中國習觀.習近平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的十大精妙論述 [EB/OL].http://guoqing.china.com.cn/xijinping/2018-05/18/content_51386668.htm,2018-05-18.
[2] 新華網.生態環境保護多重要,聽習近平怎么說[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xxjxs/2018-05/17/c_1122844380.htm,2018-05-17.
[3] 付玲玲 .環境工程專業課課程思政教育路徑探索[J].大眾文藝,2019(04):198-199
基金項目:文章為上海海洋大學重點課程建設項目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A1-2005-00-300523;文章為上海海洋大學教學改革與教學管理研究項目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A1-0201-00-032106;文章為卓越農林人才培養計劃資助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A1-0201-00-2001。
作者簡介:邵留(1980.02- ),女,漢族,浙江溫嶺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水處理及水生態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