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紅
常言道,常懷感恩之心,一生快樂無窮。實際上,感恩的意義還不僅限于此。孩子從小具有感恩之心,就更可能為真善美所觸動,從而養成良好的品質和修養,為終身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而自小不懂感恩,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就很可能養成冷漠自私的性格。那么,如何有效滲透感恩教育?以下分享我在教育實踐中的兩個案例。
案例一:母親節的“最美曼陀羅”
母親節快到了,為了引導孩子們感恩母親,同時增進和融洽親子關系,我精心設計了“最美曼陀羅”主題班會,內容就是讓孩子們親手設計、制作母親節的禮物。
周五下午,我先播放了一個沙畫視頻《時間都去哪兒了》,伴隨著動情的音樂和沙畫畫面,母親和孩子成長的故事一幕幕出現……孩子們看著視頻,個個動了真情,有些孩子眼角都濕潤了。接著我引導孩子們聽著優美靜謐的音樂,想象自己置身于美麗的大自然中,并把這種美好描繪下來,帶給親愛的母親。
孩子們一個個都無比專注,精心用手中簡單的材料,設計著精美的圖案,還互相交流分享著自己的創意。此時此刻,教室里無比溫馨,感覺空氣中流動的都是愛和溫暖!我欣賞著他們的佳作,不時發出由衷的贊嘆:“哇,做的太漂亮了”,“這個圖案我絕對想不到”“你的手好巧啊”。伴隨這些驚嘆的,是孩子們或羞澀或得意的笑臉。
完成作品后,我又發給每個孩子一張漂亮的小卡片,讓他們寫上對母親的愛和祝福。放學時,孩子們小心翼翼捧著禮物回家了……當天晚上,我的手機不斷接到家長的留言,有的說“這是收到過的最好禮物,看到禮物感動得想流淚”,有的說“想把孩子的作品裝裱起來,留作永遠的紀念”,有的說“感謝老師引導,這么多年孩子第一次主動送我禮物”……看著這些文字,想象著這份禮物給孩子和家長帶來的情感交流,我很欣慰,也很快樂!同時也深信,以后的班級工作會得到更多家長的理解和支持。
“最美曼陀羅”的活動讓孩子展示不一樣的才華,也由此讓他們感受到創造的喜悅和家庭的溫暖,增加自信、重塑人格。
案例二:兒童節的“獨特禮物”
七年級孩子的最后一個兒童節快到了,他們即將告別童年成為青少年,我怎么用自己的方式為他們慶祝呢?
現在孩子物質生活太豐富,從小到大各種玩具、禮物應有盡有。但我想給他們一份獨特的、有紀念意義的禮物!
我到文具市場給每個孩子買了一個可愛精美的小記事本,然后想象著孩子就在我面前,我把最想說給他(她)的話,寫在記事本的首頁。每個孩子的內容都不一樣,因為他們都是獨一無二的!
“你清秀可人、聰明伶俐,一進班老師就喜歡你”“我發現你愛集體、懂禮貌,守紀律,同學關系處理得好”“你學習基礎不好,卻總是盡力完成各科作業”“老師眼里熱情單純善良的小男孩,大老遠看到老師就喊老師好,讓人如沐春風”“你勞動時不怕臟不怕累,檢查眼保健操很認真,責任心很強!希望慢慢長大的你,課堂聽講能更專注”,這些話都變成了我的“六一節”禮物,雖然字不漂亮,本子也不貴重,但我希望孩子們能感受到我對他們的愛和期望!
六一那天,我把一大袋寫好贈言的記事本帶到教室,一個個親自送到他們手上。孩子們有好奇、有意外,更多的是欣喜。每個拿到本子的孩子都在用心看我寫的贈言,個別還互相交換看,但看完后投向我的,都是最熱切和感恩的目光。我相信這個兒童節,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應該是一份獨特的記憶……
平凡生活的每一天,我和孩子們將心比心,用愛心和耐心陪伴著他們的成長。我逐漸發現,班里的問題似乎少了一些,性格執拗的孩子,慢慢能聽進去老師的話,和同學的關系也沒那么緊張了;經常不完成作業的孩子,當老師留下來教他、或是根據情況適當減少一些作業的時候,也能夠盡力而為,把能完成的作業先交上去;打架的孩子,等他們冷靜下來后,引導他們角色互換重現當時場景時,也總能互相道歉,握手言和……其實每個孩子內心深處都有積極上進的愿望,只要老師讓孩子找到一些進步的希望和成就感,大部分孩子還是愿意嘗試,做進一步的努力的!
和這屆學生離別的時候,我收到了學生手折的紙玫瑰、“感恩”橡皮雕刻以及很多張表示感謝和不舍的小紙條。看到這些,我感受到來自孩子們的濃濃情意。這讓我以后面對任何一屆學生的時候,都永遠記得——當你帶著愛和鼓勵靠近孩子們的時候,他們會更加溫暖你和周圍整個的世界。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