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金紅
高中語文教學中,許多教師過于強調學生的應試技巧訓練,導致功利性學習,在學習活動中的積極情感體驗也越來越少,生動的學習過程變成一個蒼白的知識積累過程,嚴重影響學生的認知活動、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形成。培養和提升學生審美鑒賞和創造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推動語文核心素養整體發展的必由之路。課堂教學是提升學生審美鑒賞和創造力的重要陣地,筆者結合教學經歷,就如何改進課堂教學,提升學生審美鑒賞與創造力,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見微知著,探究疑點和矛盾點
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文章的可疑點和矛盾點,看似不合邏輯,實際上可能蘊含著豐富的內涵。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對文章的疑點和矛盾點進行微處探究,審視特殊句,找到新的審美點,挖掘文章的情結點,激發學生的感受,使他們在契合中獲得更高的審美體驗。
《藥》這篇小說主題深奧難懂,我從“狗不叫”這個疑點和矛盾點去突破探究。開頭第五段寫華老栓去買藥:“街上黑沉沉的一無所有,只有一條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燈光照著他的兩腳,一前一后的走。有時也遇到幾只狗,可是一只也沒有叫。”黑沉沉的街上,連警惕性極高的狗看見陌生人都不會叫嗎?這明顯不符合生活常態。狗看見華老栓“不叫”,并非作者犯“常識性”的錯誤,而是這條街上的狗對夜里來來往往的人已經很熟悉了。因為在丁字街口,經常發生殺人的事情,經常有像華老栓一樣的“買藥人”路過,也經常有“一群人”在夜里去看殺頭,這種情況甚至連狗都習以為常了。可見,當時的社會殺人之事何其頻繁,百姓又是何等的愚昧和麻木,這處疑點和矛盾點,看似漫不經心,實則蘊含著小說深刻的主題。
《老王》首段“我常坐老王的三輪”與第六段“我自己不敢乘三輪,擠公共汽車到醫院門口等待”,這兩處前后明顯矛盾。我引導學生思考:“我”為何不敢坐三輪?(平時向來照顧老王生意的“我”為何突然不敢乘他的三輪?)學生預習時已經對“文化大革命”有了初步的認識,閱讀到這一矛盾點時,學生更加深刻地體驗到在“文化大革命”這一特殊的歷史時期,身為知識分子的“我”如果坐老王的車就會被人認為是“騎在勞動人民”頭上作威作福,這種行為是可能會挨批斗的。作者托老王送丈夫錢先生上醫院是“煩老王送他上醫院”,而自己卻“不敢乘三輪”,這也是在文革特殊時期的明智做法。這個“煩”字不同尋常,發人深思,含蓄而深刻地折射了“文革”的現實,再現了知識分子那種被批斗、被迫害以致小心謹慎、如履薄冰的生存狀態。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矛盾點,深入言語的“肌理”,進行思辨性閱讀,便可體悟出特殊時期的人間苦難。
二、含英咀華,感受文章的音律美
詩歌是文字的音樂,它們往往“形神兼備”:不僅構思精巧,而且蘊含著典雅優美的語言,生動的形象和深遠的意境。教師引導學生感受音律美是提升審美鑒賞力和創造力的重要途徑,重點對韻腳、平仄、疊詞、語調變化等進行深入分析,進而準確體會詩歌感情。
《聲聲慢》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慘戚戚”格律齊整,凄美哀傷。這個陰云霧霾般的開頭,籠罩著全詞。“尋尋覓覓”是同義詞的反復。尋尋,尋的重疊;覓覓,覓的重復,尋和覓又是同義詞。我提問學生:詞人為何反復使用疊詞?通過分析疊詞含義,學生理解到作者為了強調“尋覓”的持續性,長年累月,從未間斷。那作者要尋覓什么呢?學生結合背景,得知“靖康之變”徹底改變了李清照的生活:丈夫趙明誠去世,他們費盡心血收藏的金石一次次遭受劫難;晚年再嫁心胸狹窄、格調低下的張汝舟,結果更加悲涼與不幸。作者淹沒于世人的嘲笑和詆毀之中,甚至遭受人身迫害,因此她更加渴望“尋尋覓覓”,尋的是和自己相親相愛的趙明誠,覓的是兩人甜蜜的世界。作者尋覓的結果怎樣呢?“冷冷清清”寫出了詞人的尋覓無人理睬和贊同,因此倍感寂寞孤獨。“凄凄慘慘”,凄涼悲慘,描述的是遭遇和處境,這比“冷冷清清”更進一層。“戚戚”,哀愁,悲傷。這是她“尋尋覓覓”的唯一的、最后的結果。通過反復誦讀,深入分析疊詞的含義,學生便體悟出:開頭三句,簡潔而又形象地概括了詞人嘗盡孤獨寂寞、備受污蔑攻訐、橫遭人身迫害的悲情。
散文的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教學中,不僅可以抓住散文外在物象去把握內在的情感,還可以從“語言與內容”這個角度切入,賞析散文的遣詞造句,尤其是疊詞,并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打通作者的心靈,通過具有音律美的文字對文本內涵進行詩意體驗和深度解讀,進而走進人物的心靈,體驗作者表達的個性化思想情感。
《聽聽那冷雨》語言充滿詩意,富有音樂美感,濃濃的鄉愁,無不撥動著讀者的心弦。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在音樂感性的熏陶中深入品味到作者的情懷。如讀到“即使有雨,也隔著千山萬山,千傘萬傘”時,引導學生思考:“山”與“傘”相諧,有何效果?經過思考,學生先從音律上感受到文字的美,再從含義上去理解:作者由眼前的雨季,想到祖國下雨的情景,而現實是“即使有雨”也隔著“千山萬山”“千傘萬傘”。細細品味,便體悟出作者不能回到母親懷抱的無限感慨以及對祖國無盡的思念。“輕輕重重輕輕”運用了疊詞,抑揚頓挫,仿佛使人聽到那由遠而近,由輕而重的雨聲。“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淅淅瀝瀝”“淅瀝淅瀝淅瀝”“天潮潮地濕濕”這些疊詞,不僅把雨的感覺寫得逼真細膩,既強化了雨的“有聲”,又把作者那宛若雨點、細密如織的情感——身處臺灣,不能回大陸團聚的思鄉之凄楚表現得淋漓盡致。“凄涼”“凄清”“凄楚”“凄迷”,四個近音近義詞的運用有何作用?音韻的復沓、回環,使文章籠罩著一種凄涼的氛圍,讀起來有著鮮明生動的節奏感,仿佛使人進入凄迷的雨中,遠遠近近,緊敲慢打,痛入心扉。反復咀嚼,學生便在詩意與音樂,感性與理性中涵養了氣質,走進了作者的心靈,獲得了最高的審美體驗——真切地感受到一個在冷雨中孑然獨行的白發游子的形象,深刻地體會到作者遠離祖國濃重的孤獨和思鄉之情。
三、重構文本,走出難懂難悟盲點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語文學習要“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閱讀教學,教師要培養學生整體閱讀的思維品質,在充分了解學生認知水平的基礎上,根據教學重點難點去重構文本,線索式探究寫作思路,并預設優質問題,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走出學生的理解“盲點”,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教學《沁園春·長沙》時,可先由“秋”相關詩句導入,提出疑問:毛澤東眼中的秋和古人眼中的秋是一樣的嗎?然后引導學生抓住“看”、“憶”、“問”三個字,深入探究文本:“看”到什么景(分析湘江秋景圖)?“憶”了什么人(分析革命青年人物形象)?最后,回到上片“誰主沉浮”這個問題。學生在欣賞了生機勃勃、壯闊絢麗的湘江美景,感受了“青春年少、熱情奔放、才華出眾、關心國事、無畏困難、敢于斗爭”的革命青年形象之后,“誰主沉浮”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主宰大地沉浮的人非我莫屬)。這種階梯式問題教學,掃除了學生學習的盲點,使他們在縝密的行文思路探究中獲得了最高的審美體驗——深刻地體會到作者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精神和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
教學《蘭亭集序》時,很多教師僅僅停留在文章情感脈絡“樂——痛——悲”的簡單梳理上,而對“樂起源于美好生活,痛起源于樂,悲升華于痛”的深刻哲理并未深入探究,導致學生無法鑒賞痛悲之嘆背后的人生意義和審美價值。我將文本重構成生活常理和生命哲理兩個方面:1.因何而樂?2.因何而痛?因何而悲?前面兩段,學生不難得知作者因筆下美好的生活(遠離疾病、祈福消災、友人相伴、融入自然、精神自由、簡單和平的生活)而樂。“不知老之將至”則是樂而忘憂,為作者之痛。“死生亦大矣”,人生的最大悲劇莫過于高度關注生死卻常常混淆生死,為作者之悲。推敲了這三個問題后,學生便體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只有珍惜生命,正視現實,努力追求人生目標,實現人生價值,才能淡化悲劇色彩,活出人生的精彩。
《小狗包弟》的深刻之處在于揭露“文革”的罪惡,作者為何要通過包弟來反省和自責?這些問題都是學生在閱讀中難以讀懂、讀透的“盲點”,需要教師適時引導。為了更好把握文章內涵、理解巴金對自我的心靈解剖等問題,我重構文本后重點設了三問:1.小狗包弟是一條怎樣的狗?2.怎樣看待作者放棄小狗包弟的行為?3.為什么說“我自己終于也變成了包弟”?第一個問題簡單有趣,學生也很快回答出來。到了第二個問題,學生結合“文革”現實,分析出作者無法自保,包弟可能帶來的“抄家”和苦難讓他害怕;面對可怕的劫難,作者選擇放棄包弟,是一種心酸的無奈和痛苦的抉擇,揭露了小狗包弟命運的悲劇性在于殘忍的社會。第三個問題,反映“文革”時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事實。解決了三個主導問題,學生深刻地體會到:文章通過寫狗對主人的忠誠與情義,反襯出特定年代特定社會中人性的懦弱和人性的扭曲;喚起人們的良心、良知,懺悔罪過銘記歷史;倡導理想的平等、自由、博愛、惟科學知識是尊的人際關系與生活,呼喚一個理性的合乎人性的新時代的到來。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