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仕香
幼兒園與小學的銜接期是幼兒逐漸脫離幼兒園生活和學習模式,開始接受初等教育模式的初始階段。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一、幼兒教學幼小銜接的三個問題
問題一:單邊性
父母的教育觀念對兒童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傳統的教育觀念,家長重視兒童智力的積累,忽視兒童的全面發展,重視兒童知識的數量,忽視兒童知識的質量。甚至有些家長要求孩子提前掌握小學一年級的內容。這違背了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忽視了孩子學習習慣、學習興趣、行為習慣和品德的培養。
問題二:片面性
當孩子們上大班時,幼兒園正在積極地為孩子們準備入學。家長也在盡最大努力為孩子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從幼兒園和家長的角度看,他們與小學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有著積極的聯系。然而,相比之下,小學很少主動為幼兒園服務。
問題三:盲目性
許多教師很早就根據小學的教科書安排課程,這樣孩子們就可以很早地進入小學的課堂。傳統上,盡早學習和接受新知識的想法是盲目的。這種盲目的追趕、幫助和超越,會給他們的身心帶來巨大的負擔,過多的知識會使他們感到身心疲憊,這會從他們的內心深處產生一種不喜歡學習的感覺,對學習失去興趣,也會逐漸產生對小學的恐懼。
二、解決幼小銜接問題的三個措施
措施一:積極糾正家長錯誤的幼兒教育觀
家長中心一直是學前教育的一個問題。所謂父母中心,主要是指父母在子女教育過程中的義務教育,從父母的意愿或期望出發,忽視子女的利益、需要、特點、能力和個性,采取成人教育模式。受早期人才理論的影響,許多家長認為孩子的教育越早越好,孩子學到的東西越多越好。但是,這種做法忽視了兒童智力發展的特點和本質,會產生不良后果。因此,幼兒教師有義務幫助家長改變這種錯誤的觀念,讓家長明白,促進兒童全面和諧發展是最重要的。
措施二:相互合作,促進幼兒園和小學兩校互動
首先,幼兒園要貼近小學,適當調整課程設置,逐步使幼兒園課程貼近小學。幼兒園的孩子定期組織參觀小學,使他們熟悉小學的環境,了解小學的教師和教學氛圍,使孩子在頭腦中對小學有一定的印象,甚至對小學有一定的向往,使他們能夠從心底渴望上小學。小學教師應經常與幼兒園教師溝通,了解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做好新入學兒童工作的各個方面。二是充分調動家長的積極性。幼兒園教師應做好家庭互動,與家長保持密切聯系,及時了解孩子的情況。主要形式有:家訪、班級網絡平臺、微信群、班級電話聯絡簿等。小學教師也應該這樣做。通過家庭與學校的互動,真正了解孩子的情況,更好地為孩子解決問題,讓孩子順利度過童年與童年的過渡期。
措施三:做好上小學準備,注重培養孩子的興趣和能力
興趣不僅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孩子求知的強大動力。有了興趣,孩子們可以不斷地學習知識首先,教師要放下自己的權威,與學生建立良好、和諧、親密的師生關系,讓孩子們先喜歡老師,然后喜歡課程。教師也應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不應堅持僵化的傳統教學方法,采用幽默的教學方式,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教師不僅要教孩子知識,還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能力。從學習生活中,要加強對兒童責任感、紀律性、良好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的培養,增強兒童的學習適應性和社會適應性。孩子們的興趣和能力都得到了鍛煉,他們放學后學習知識的主觀能動性比以前的機械填鴨法要好得多。
綜上所述,從幼兒園進入到小學是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轉折期,對兒童來說有著非凡的意義。所以,無論是幼兒園教師、小學教師,還是家長,都應該轉變守舊的觀念,要從切實的角度促進幼兒的持續發展,做好幼兒園到小學的銜接工作。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