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紅丹
在教學中穿插相關的歷史故事,能大大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有助于學生走近作者,理解詩意,感悟詩情。同時,誘發他們對歷史、對人生的思考。
一、在故事中走近作者
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歐陽修曾說過:“蓋愈窮則愈工。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后工也。”意思是說:文人處境越是窮困,就越能寫出好詩文。杜甫的“文章憎命達”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也就是說,作者的人生經歷越豐富,他的作品內容越豐富,情感越真實,越能打動人。而作者豐富的人生經歷,本身就是一個個富有魅力的故事。所以,學習古詩詞,教師將作者所經歷的故事呈現給學生,有助于學生記住詩詞背后的個性鮮明的人。
中秋節前,筆者讓學生搜集、交流與中秋有關的古詩詞。其中,有位同學提到“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學生明白詞意后,筆者順勢問道:“哪位同學了解蘇軾這位作者?他為什么在中秋月圓之夜寫這樣的詞呢?”學生紛紛搖頭。筆者講道:“蘇軾是我者國宋代最偉大的文學家、政治家、書法家。他一生仕途坎坷,由于反對當朝宰相王安石的變法,多次被貶到地方做官。這一年,他被貶到密州,就是今天山東的諸城。他與弟弟子由感情特別好,可是已經7年沒有見面了。一個中秋月圓之夜,他看著天空中那一輪皎潔的圓月,想著7年不得相見的胞弟,心中感慨萬千,于是寫下《水調歌頭》這一千古名篇。”
在故事中,學生不知不覺走近了作者,愛上了這位詞人,也愛上了這首詞。
二、在故事中理解詩意
了解詩意,是讀懂古詩詞的前提。只有弄懂了詩意,才能更為準確地把握古詩的內涵,感悟詩人獨特的情感。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是陳子昂所做的《登幽州臺歌》。為什么在幽州臺上他發出了這樣強烈的慨嘆呢?“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陳子昂想見的“古人”“來者”是些什么人,是怎樣的人呢?學生在學習這首古詩的時候產生了這樣的疑問。
筆者在學生學習這首古詩的時候,穿插了曾發生在幽燕之地的故事:
戰國時期,燕昭王為了振興燕國,想要廣招賢能之人,他按照郭隗的建議,修筑黃金臺,以帝王師的禮遇來對待郭隗。沒過多久,各國有才能的人爭相奔來燕國,為燕國效命,最后燕國就強大起來了。
陳子昂登上幽州臺,緬懷古人,他想到了燕昭王禮賢下士的故事;也想到身后肯定也會有更多的懷才有遇的君子;而唯獨自己空有滿腔抱負卻無法施展。正是在這樣的感懷當中,作者發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獨創然而涕下”的感慨。
很多詩人的表達都很很含蓄,一個詞、一句話就是一段歷史,一個故事。只有深入了解語言背后的故事,學生才能更為準確地把握詩句的意思,理解詩的內涵。
三、在故事中體悟詩情
學習古詩文還是要透過外在的表現形式,探究詩詞內在的情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汲取詩詞的精華,滋養心靈。
學習李清照的《夏日絕句》這首詩時,有學生問,在作者的眼中,什么樣的人才能算人杰呢?項羽是劉邦手下敗將,為什么李清照卻“至今思項羽”呢?筆者認為,此時講講有關的歷史故事,是最簡單有效的。筆者講道,《史記》中記載,漢高祖劉邦說自己之所以打敗對手,當了皇帝,是因為用了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張良;善于治理國家,安撫百信的蕭何;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韓信,這三位是人中豪杰。李清照這首詞中的“人杰”,就是指的這三位英雄。
項羽是劉邦手下敗將,但在作者的眼中他是個英雄、豪杰。他無愧江東父老所托,以死相報,自刎烏江邊。這種寧折不彎的豪氣,令作者佩服。而李清照所生活的時代正值南宋時期,當權者面對入侵者,他們不顧百姓死活,茍且偷安、只顧向南逃命,北方大片疆土、百姓遭受蹂躪。正如陸游的詩里所述: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通過鮮明的對比,絕句所表達的內涵不言而喻了。
在學習古詩詞時,讓學生了解這些典故、故事,學生就能在新奇的體驗中真切地感受詞中所蘊含的情感,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得到情感上的積累、升華。
總之,一首古詩詞,就是一段內容豐富的歷史。在故事中學習古詩,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讓學生穿越時空,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憂作者之所憂,喜作者之所喜,準確把握詩意,深入體驗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引發學生對歷史,對人生的思考,從而真正讀懂古詩,親近古詩詞。
責任編輯 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