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雄
2019年春,本人所在學校針對《體積和體積單位》開展了同課異構課堂教學活動,認為在教學《體積和體積單位》時,可開展實物“演說”活動,且演且說,由說生感,由感致悟,達成教學目標。
一、“演說”數學活動,明析體積概念
在學習體積和體積單位時,概念的理解至關重要,通過“演說”訓練,結合實驗活動邊演邊說,在所思、所想、所做、所言中解析概念之內涵。
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體積和體積單位》課堂引入,執教老師可以游戲《智取乒乓球》引入,讓學生根據游戲規則,開展比賽活動,成績揭曉的同時讓不同組別的孩子演說其活動過程及心得體會。執教老師也可以“小小科學實驗”引入體積概念的學習,老師組織孩子們分組觀察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土豆、文具盒、書等),要求組內同學互相“演說”,從而讓孩子們明析體積之概念。課堂教學中,執教老師巧妙組織,如教師提問學生:“你將選取的材料放入瓶中,水面發生了什么變化?”“水面為什么會上升?”A學生邊演示邊解說:“我們選取的是石塊,石塊占有一定的體積,隨著石塊的不斷增加,石塊占瓶中的空間越來越多,從而水平面逐漸上升,乒乓球隨之浮上來。”B學生邊演示邊解說:“我們也是選取了石塊放進瓶中,水位隨著石塊的增多逐漸高起來了,乒乓球就浮上來了。”C學生邊演示邊解說:“我們組是把泡沫壓入水中,水位也上升了,乒乓球也可浮上來。我們發現生活中的物體都占有一定的空間,不管它是輕還是重。”……孩子們各抒己見,把各組實驗結果紛紛“演說”給大家,演示和解說使孩子們認識到所有的物體都占空間,激發了大家的學習興趣,最后老師順勢總結體積之概念。
課堂上,孩子們開展“演說”活動,且演且說,手腦并用,調動身體多種感官,結合實物演示解說物體的體積,眼觀、手動、口述,在演說比較過程中理解體積概念。
二、“演說”體積單位,初步建立表象
在《體積和體積單位》課堂教學中,學生在比較不同物體體積大小時感受到統一標準的必要性之后,對于體積單位的理解和感悟是一大難點,老師可設置針對性的體驗活動。如課堂中建立1立方厘米的表象時學生演說:(孩子拿出1立方厘米實物)這個小正方體,它的棱長是1厘米(指著棱長位置),它的體積(比劃整個正方體)就是1立方厘米,我們的小手指頭大小大約有1立方厘米。“演說”體積單位,根據實物給學生充分“說”的機會,以“物”導“說”,以“說”悟“體”,孩子們通過表達,發出不同的聲音,得到相同的理解,于“聲色”處讓孩子們初步形成了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表象。
三、“演說”實踐感悟,培養數學量感
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學習應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
《體積和體積單位》教學中,如何應用所學知識估測空間體積方法是孩子們的難點,執教老師在講授體積的估算環節中可把生活中的物體呈現給孩子們,充分調動孩子們的想象,通過自主猜想,小組動手操作到“演說”交流達成共識等實現知識的獲得。如學校老師在課堂中設計了估測裝訂盒體積,孩子們演說:裝訂盒里可以裝下16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如果加上外殼,整個裝訂盒的實際體積應該比16立方厘米更大一點,所以裝訂盒的體積約是16.3立方厘米。
在《體積和體積單位》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從身邊的現實情境入手,通過動手操作及實驗觀察等活動,讓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中,通過借助實物操作,開展現場“演說”,從而可明析體積之概念、體積單位之大小,并在體驗活動中感受到物體體積的實際大小,提高學生對體積大小的估測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的量感。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