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剛
一、運用唯物史觀打通教材的內在聯系
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辯證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相互作用等方法。現行的人教版教材,從政治、經濟、文化的角度講述歷史的發展歷程,使學生容易忽視知識的內在聯系。
例如在教授英國工業革命時,教材主要是經濟角度分析英國開展工業革命的原因,因此教學中還應該引導學生從政治和文化等角度思考,歸納出在政治上英國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在文化上英國自然科學的發展以及早期啟蒙思想的影響等因素。
對待教材中出現的歷史現象,我們應該全面地看待,用聯系的眼光去把握歷史發展的脈絡和本質,挖掘教材的隱形知識。在教材中設置了模塊鏈接,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去思考,例如必修三第四課的模塊鏈接就寫到:“本課相關內容可參見必修1第4課;必修2第2、3課”。通過模塊鏈接設置問題:本課與必修1第4課、必修2第2、3課的那些內容有聯系?這些知識點之間有何內在聯系?通過運用唯物史觀對教材隱形知識的挖掘,使學生打通三本教材的內在聯系,構建知識體系。
二、充分利用“資料回放”“學思之窗”踐行史料實證
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已知可信的史料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要對歷史形成正確、客觀的認識,必須重視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偽存真。在教學中,教師都比較重視史料教學,可是常會忽略教材中出現的史料,學生就更容易忽視這一塊。教材中的“資料回放”和“學思之窗”是通過史料對教材顯性知識的有效補充,也是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有效途徑。
如人教版必修一第3課的學思之窗“從宋真宗起,相權逐步得到強化,皇權反而受到種種限制……李沆還經常將各地的水旱災情和‘盜賊情況報告真宗,以使天子了解民間疾苦,巧妙地抵制了真宗擴大財權的企圖,實際上限制了皇權”。此段材料反映出宋真宗時相權不斷強化,這與學生對本課顯性知識的認知“君主專制不斷強化,相權不斷削弱”是相矛盾的。教學中我們應該提供《宋史》中的相關史料來解決此問題,通過史料論證得出宋真宋時期相權確實在不斷增加,但學思之窗中列舉的部分史實,只是古代大臣限制皇權的常用一種方式,并不能說明制度上的變化,不能作為這個時期相權強化的證明。
通過對教材中的史料挖掘,不僅能完善顯性知識,更是培養學生進行史料實證的有效途徑。
三、注重運用歷史解釋打通教材的“暗線”
眾所周知,大家都知道教材的每一課、每一個單元都是由一個主線所穿插的。但是在主線之外還隱藏著一些暗線,這些暗線是對教材顯性知識的補充,也是考試中學生容易犯錯的知識點。教學中教師通過教材的歷史敘述進行深層次解讀來挖掘暗線,所有歷史敘述在本質上都是對歷史的解釋,即便是對基本事實的陳述也包含了陳述者的主觀認識,人們通過多種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釋過去不僅要將其描述出來,還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層因果關系。
如必修一在敘述五四運動,“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在法國巴黎舉行‘和平會議。中國代表提出:廢除帝國主義在華的一切特權,取消‘二十一條,收回德國在山東的特權。但是,英、美等國操縱會議,拒絕中國的正義要求,并無理決定將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交給日本。”教材的表述讓學生難以從深層次理解五四運動爆發的背景,教學應向學生解釋清楚“中國為什么能參加和平會議”。什么是二十一條,什么是山東問題。講透這些問題有助于學生挖掘在新民主主義時期存在的北洋軍政府統治的表現、近代外交關系以及日本帝國主義在華侵略等暗線。再如,教材在描述辛亥革命的進程,“各省紛紛響應,到11月下旬,全國有個幾個省區脫離清廷宣布獨立”。就要向學生解釋為什么短時間內各省紛紛獨立,通過挖掘使學生掌握近代史除了反侵略、求民主這條主線,也隱藏著近代以來地方勢力逐漸強大,中央權力不斷削弱的暗線,同時通過聯系“東南互保”來理解這條暗線。
教材中的暗線有很多,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材巧妙設計問題并進行合理的歷史解釋,幫助學生來挖掘這些隱藏的暗線。學生難以挖掘隱形知識的重要原因在于思維能力的限制,加強對歷史現象的解釋,幫助學生樹立問題意識,提高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責任編輯 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