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利強?劉杰?邢恩陽
高職院校作為我國職業教育的重要角色,過度行政化的現象普遍存在,表現為行政權力大于學術權力,其內部管理也缺乏應有的協調性,管理效率普遍較低。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部門的教育機制問題,內部制度不完善直接導致了類似情況的出現。如何促進高職院校內部的行政管理模式轉變創新,也是今后工作的主要目標。
一、引言
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化”過渡為現代社會的“大眾化”發展趨勢,高職院校的數量也處于不斷擴展的趨勢之下,對此也應該建設與發展相適應的人才培養要求。但實際情況卻是行政管理的權力過大,影響到了學校的正常發展和人才培養方式。相關部門也應該結合問題根源提出合理性建議。
二、現代社會高職院校行政管理問題
(一)過度行政化
這是當前行政管理的主要問題,高度行政化的管理模式下,行政權力會在很大程度上取代學術權力,在高職院校內部管理事務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在部門設置的功能要求上,高職院校的行政部門主要負責教學科研工作的服務工作。但是我國高職院校的權力結構類型更加重視行政權力,承擔了多個方面的管理職能,服務職能的地位不斷下降。雖然部分院校的辦學自主權得到了回歸,然而整體來看行政管理與學術之間的矛盾仍然存在。
(二)行政機構設置問題
當前的高職院校行政機構設置問題在于部門的職能重合,權力高度集中。過于“官僚化”的機構管理體系必然在服務意識上存在缺陷,無疑增加了人員的工作壓力。例如橫向部門數量過多,除了基本的教務部門外,還包括學工處、人事部門、科研結構、子弟學校等多個部門,管理人員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應付行政事務當中,無法有效地將精力放在教學科研環節。即便是在縱向層次上,行政管理工作的官僚化色彩也增加了管理的干擾因素,管理效率隨之下降。
(三)工作協調不足
各級行政部門之間存在顯著的工作協調問題,即便是在同一個部門之間都有著明確的分權意識。在缺乏規范化和程序化約束條件的前提下,教學科研工作面臨著更大的壓力,本身就嚴峻的發展形勢將更加難以開展工作。一些事務的重點問題無法得到針對性解決,各個部門都將處于繁雜的事務處理過程中。
三、行政問題管理產生的主要原因
(一)教育體制問題
政府部門對于高職院校的管理主要圍繞學術研究、經濟等各個方面展開。現代社會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內部行政管理部門仍然處于主體地位,政府部門向院校提供的資源中,行政部門顯然擁有資源的分配權力。所以,實際上這些工作都是圍繞高職院校的行政管理體系所展開,當教育機制失衡,高度行政化的管理模式隨之產生,忽視了組織形式和不同任務之間的關聯。
(二)院校制度問題
我國高職院校的發展速度較快,讓一些原本規模較小的院校也有了在現代社會中的發展機遇。但是這些院校在本身的管理制度、人員激勵模式上存在缺陷,內部的量化考核工作未能落實到位,使得某些有利于發展的實際行為無法落實到位。
(三)人員問題
人員缺乏服務意識是導致問題產生的根本因素。部分高職院校的管理人員仍然將管理工作定位于“人際關系”的層面。高職院校的規模擴大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個行政管理工作內容增加的過程,難以用量化管理的形式來規劃各個方面的工作內容。行政管理人員由于專業背景、學歷、工作資歷方面的差異,使得管理工作無法以完善的標準來開展。未來的行政管理工作必然朝著專業化、現代化的方向而發展,如果行政管理無法以現代化發展模式進行應對,必然影響到今后的管理效能。
四、創新行政管理模式的實踐方案
(一)教育體制的深度變革
要想從根源上解決高職院校的行政管理問題,就應該正確認識到管理工作過于行政化的具體原因,讓高職院校的管理具有更加顯著的自主性。政府部門應該轉變原有的統一化管理方式,實施院校內部的自治制度。從政府角度而言,政府對于院校的監管工作,從多個方面進行了控制,例如教學質量評估、資金支持、政策制定等,政府部門的服務能力也得到了證實。未來的院校需要發揮個體管理的優勢,實現行政管理權力和學術權力之間的分離。院校內部的管理活動當中,應該明確約束學術工作和行政工作的管理范圍,各司其職,互不干擾。盡管在現階段的管理工作中,明確以學術權力至上的管理辦法還無法落實到位,但我們可以在某些方面突出學術權力的重要定位,例如部分教學活動的主導權力、科研項目的開展過程等。在涉及到學院的后勤管理、日常事務管理方面,行政部門也應該發揮自身職責不斷完善,但不可干預到學術事務的范疇當中。
(二)具有服務性意識,構建新時期行政管理體系
高職院校在傳統模式下需要沿用行政管理的權力集中模式,管理也逐漸演變成為控制過程。市場經濟不斷完善的前提下,管理者的角色定位和被管理者的角色定位都發生了轉變,管理與服務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任何的管理活動都應該基于服務意識所展開。院校也需要具備服務性意識,更新管理觀念,構建新時期的行政管理體系。院校的發展目標決定了未來工作的開展形式,院校本身要注重對學生、教師所提供的服務內容,行政人員也應該具有服務意識,明確自身的工作的職責定位,將行政管理應有的作用發揮出來。
(三)考核模式的轉變
考核模式主要體現在激勵機制上,通過績效考核機制的完善來提升服務質量。科學的績效管理制度應該從多個角度來設置,或是通過六邊形能力設計要求,來評估人員不同方面的工作能力。這種考核方式也體現了信息的全面化要求,減少傳統模式過于片面的缺陷,也保障了考核信息的可靠性。無論是工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服務意識還是行政水平,各個方面的要求都能納入考核標準當中,這也是現代企業采用的人才激勵模式。
(四) 主觀能動性下的工作效率提升
人員要具備服務意識,同樣要具備管理意識,這也需要行政管理工作在制度上進行深度轉變,消除“官本位”思想,倡導新時期的奉獻精神。在各項管理事務中,管理部門應該立足于教師、學生的實際需求來融入學院的整體管理目標,正確地處理好日常事務和教學科研工作之間的聯系,讓人員發揮主觀能動性,基于高職院校的師生特點和學院工作要求進行完善。
院校本身也要注重行政管理人員的結構與素質優化,包括在知識結構、人員組成、性別年齡比例上的優化等。這種制度一方面可以增加在職人員的管理意識與服務水平,從根本上提升管理效率,另一方面還可以解決部門內部的編制臃腫問題,減少無謂的工作內容。
五、結語
未來的行政管理模式改革創新應該圍繞幾個方面的重點展開,包括教育機制、服務性管理模式、考核制度、人員管理模式等,以此為基礎來保障工作成效。作為院校來說,今后的管理趨勢是建立符合社會需求的行政管理模式,發揮大眾化教育對人才養成的促進作用,培養更多具有崗位適應能力的現代化人才。(作者單位:渤海理工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