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霞
古詩詞像春花,她為我們展現了人間最美好的生活;古詩詞像秋月,她為我們傾唱出人們最細微的心曲。學習古詩詞有利于培養學生想象力,有利于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有利于學生受到美的熏陶,有利于汲取古詩有益精神,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那么在初中古詩詞的教學中,老師如何教才能行之有效呢?
一、融詩詞于背景
我國大文豪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如何理解呢?簡單來說文章應該為當前存在問題,應該是為了表達自己對某事的看法。理解詩詞的內容一定要結合作者創作的背景。否則,會鬧出“斷章取義”“匪夷所思”的笑話。如我在教學李煜的《虞美人》這首詞時,要融入作者作為南唐后主被幽禁在汴京深院小樓,對屈辱囚徒生活的憤懣,整天以淚洗面的凄涼生活這一特定的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李煜筆下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時愁思的綿長,無窮無盡和對故國的無限思念之情。因此,背景就好比古詩的“背影”跟人一樣,或許從后面別有一番蘊味,結合背景理解古詩詞,給了學生一對理解詩歌內容的鑰匙,為學生插上了一把想象的翅膀。
二、寄詩詞于誦讀
初中古詩詞的教學尤其重在詩文誦讀。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可見誦讀是學習古詩詞一條很好途徑,有利于形成文言文語感,有利于語言表達能力提高,有利于明白事理,學會為人處事。誦讀要讀準字音,讀準詩詞節奏。同時自己融入詩詞,進入詩人的感情、誦讀可以是多種層次,多種形式。同桌互讀,小組讀,全班讀,老師范讀等,通過這些形式讓學生更好地體會詩詞的韻律美,節奏美,音樂美,繪畫美。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學詩詞于濃厚興趣
愛因斯坦有句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對詩詞的學習有神奇內驅作用,能變無效為有效,化低效為高效,就像化學反應催化劑,化腐朽為神奇。那么怎樣提高學習詩詞的興趣呢?第一,合理利用多媒體。比如我在教學《錢塘湖春行》這首詩引入了flash動畫。同學們更好地理解了“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這一句表現出來的早春的生機盎然,鶯歌燕舞。也被精彩畫面所吸引,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第二,給學生講有趣的故事。如教學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詩時講述杜甫碰到偷棗的老婦,不但不責罵老婦,還主動給老婦人一些吃的東西,可見他體恤百姓,憂國憂民的思想。講述這一故事學生們頓時興趣盎然,也更好地理解作品。第三,將音樂與詩詞相結合。我們可以伴奏演唱古詩詞。如我教學《水調歌頭》時,就采用了這一形式。學生們感到很新穎,一下子就融入了課堂。同時也領會到作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愿望”,培養學生詩詞的興趣非潮汐之功。需教師不斷開拓視野,不斷創新形式,不斷地提升鑒賞詩詞的能力。
四、品詩詞于情感
古詩詞往往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品味詩詞一定要把兩者有機結合。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才能盡量避免由于時間的跨度大,語言表達存在較大的差異,我們品味詩詞時,往往挖的不透,悟得不深,不能很好還原作者當時的情感,準確地把握作品的主旨。比如《觀滄海》寫登臨碣石,眺望大海之所見和由此引起的聯想。當時曹操在白狼山打敗了烏桓,班師回朝,途中所寫。詩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景色是寫出了大海浩瀚無邊,水天相接,情感上表達的是自己希望像大海那樣,囊括宇內,包羅萬象,讓天下的賢士如百川歸海,投入自己的懷抱。如果不結合作者的情感,你很難體會到作品的深意,甚至出現偏差。再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中的“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景語上表達的是羨慕別人有魚兒上鉤,實際上是要表達自己求官不得,徒然羨慕的情感。這樣才能體會到孟浩然一語雙關,設喻委婉的語言,才能更好的品味詩詞語言獨特的風格,鮮明的個性。
俗語云: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詩詞的教學怎樣才能使學生為成學習主人,怎樣才能讓課堂氣氛活躍;怎樣才能使學生愉快的課堂中學到知識,是值得我們共同探究的問題。希望自己一路教學一路反思,不斷尋找到適合學生學習古詩詞有效策略,在詩詞浪花中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