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觀揚
“互聯網+教育”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微課、翻轉課堂、慕課、電子書包、混合式學習等新概念層出不窮。隨著教育理念的更新,在這種大發展背景下,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也應相應地發生變革,為教學情景創設提供條件,為多樣化、個性化學習的方式提供支撐。
一、激情激趣,以“生”為本
學生在一周的繁重學業壓力下來上信息技術課,本身就是很放松的,再加上老師適時的引導,更讓他們愛上信息技術課。但如何在有限的40分鐘課堂上完成教學任務呢?這可是一門技術活。在課堂上,學習的興趣自然是最好的老師。從學習興趣著手,教會學生喜歡的文本內容;從學習興趣出發,設計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以學習興趣來借力,轉變課堂學習方法,吸引學生的眼球。因此,我在每節課前都會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和教學過程,注重形式的多樣化,富有趣味性。在教授學生完成電腦繪畫這一教學內容時,我通過圖、聲、色、文等功能構成,借用這種具體的形象作用于學生的感知器官,在課堂中產生良好的效果,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電腦繪畫的興趣。在我的指導下,梓培和盈盈兩位同學分別獲得了河源市第六屆小學生“六一”兒童節科普作品競賽《電腦繪畫》項目二等獎和三等獎。這兩個獎的獲得來之不易,更讓我明白了在課堂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多么地重要。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學,不但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而且達到“課伊始,趣亦生”的效果。
二、情境教學,精彩紛呈
信息技術理論相對于其它學科更顯得抽象,晦澀難懂,如果不附加其它形式的教學模式,學生學得乏味,老師教得辛苦。因此,在教育教學中,我通常會結合生活的實物來展開講解,通過創設不同的情境進行教學,學生可以憑借實物、圖畫、想象賦予表演,展現課堂魅力。有效的課堂教學應該是要很好地解決好讓學生想學、會學、學好這一系列的活動中來,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到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中,促使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融為一體。在學習“整理我的資料夾”這一章節時,我先與學生玩了一個小游戲,在雜亂的物品中尋找所需要的物品。學生們都情緒高漲,紛紛使出自己的“絕活”加入到游戲中來,然后我再引出本章節的內容也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三、空間展示,趣味盎然
有效的課堂教學應該是雙向性的。因此,在課堂上少不了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對于信息技術課的課堂更是缺少不了互動,老師要想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特別是有針對性的課堂教學實操的反饋,互動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我在課堂上都會安排十五分鐘左右的實操時間,讓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在課堂上完成評價。在學習“圖片插入更精彩”這一章節時,我充分利用電腦中的圖片剪切、文字工具等,讓學生自己制作一張卡片或書簽。給學生時間讓他們完成實操,再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引導他們主動去完成實操,連平時比較調皮的黃同學都興致勃勃的,說要把他的卡片送給遠在他鄉的工作的媽媽,祝她永遠年輕、永遠健康。同時在教學中,我盡可能地讓學生把問題留在課堂上,而不是帶到課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探索新知,使他們學會融會貫通,掌握相關的信息技術的能力。這樣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的學習更主動,更自覺了。
四、思維導圖,小組助力
現在的文本教學,結構繁雜,內容廣泛。因此,我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上,教會學生如何利用信息技術統籌進行綜合性學習。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創設文本,以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分發任務單,通過制作思維導圖的形式來進行復習舊知,鞏固新授。利用電腦快速地制作簡單、實用而又有效的思維導圖,對所學的知識結構進行統籌、化繁為簡。在信息技術的實操課堂上,我經常會讓學生完成不一樣的任務。把任務單分發到每一個學習小組,讓他們明白:即使是信息技術課,同學之間、小組之間也是要通力合作的。在小組的合作中,不僅有效地解決了后進生的個體差異問題,更高效完成了教育教學中的難題,使學生善思、樂學,更高效地完成每節課的教學任務,同時還可以利用思維導圖進行其它學科的延伸學習。對于語文、數學等課程的一個統籌性的進行預習、復習,使我們各門學科之間的距離縮小,再縮小。小組合作,助力學習,思維導圖,全面統籌。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更是好處多多,真可謂是一舉多得。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