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林杰 馮振博 呂自力 李祖云 蔣堯瀛 黨裔武 顧永耀
摘 要:病理學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課程,為課程思政教育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文章分析病理學課程思政的意義、實施策略以及具體應用,把思政理念融入病理學課程教學中,將醫學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并重,培養醫學生職業素養和人文關懷意識。
關鍵詞:課程思政;病理學;醫學院校
課程思政屬于一種綜合性教育的范疇,具體實施過程是將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專業課程,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的任務。病理學是醫學生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之一,文章挖掘病理學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對病理學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實施策略進行闡述。使教師能夠真正發揮教書育人的作用,在傳授病理學專業知識的同時,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德才兼備的醫學人才。
一、病理學課程思政的意義
(一)病理學課程思政的迫切性
病理學授課對象為大學二年級醫學生,對于這個階段的學生來說,其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價值觀未建立,在大學學習與生活上會感到迷茫。部分學生對于專業認識模糊,對專業素養、職業操守等認知不多。然而,當今社會新聞媒體關于醫患關系緊張等負面報道,更容易引起醫學生產生負面情緒,缺乏職業認同感,更有甚者出現厭學現象。傳統醫學教育重專業輕文化,以致于部分醫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后,對待患者缺乏仁愛之心。因此,醫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亟待提高,醫學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有望改善這一現狀。
(二)病理學的特點
病理學是連接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病理學主要通過肉眼觀察大體標本,應用光學顯微鏡觀察疾病狀態下組織的排列結構以及細胞形態,從而描述疾病的發生與發展,對疾病復雜的病理過程進行推理。對于較少接觸臨床的低年級醫學生而言,在經歷了課程概念抽象、內容多而枯燥的生理、生化等基礎醫學課程學習后,病理學與內外婦兒等臨床醫學課程密切相關,課時多,學分高,因此,醫學生們都給予高度重視。隨著近幾年病理學教學改革的推進,將瑣碎單一的知識點整合,以臨床病例等教學方式呈現,大多數醫學生們都比較喜歡聽老師講具體臨床病例。病理學乃醫學之本,它是一門能夠講清楚醫學道理的課程,因此,病理學課堂具有很強的吸引力,這有助于激發學生對基礎醫學的學習興趣,更容易調動醫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病理學課程思政的切入點
從病理學課程教學自身角度而言,病理學是一門具有悠久歷史的基礎醫學課程,其發展歷程即為一代又一代熱愛科學、熱愛病理學事業的學者和科學家前赴后繼的努力與傳承,講述病理學學科發展史以及大批投身病理學研究與臨床病理診斷事業的學者們典型事跡,講好病理故事,渲染愛崗敬業、奉獻精神、工匠精神等思政教育。對于病理學理論教學,貫穿全身各系統疾病病理,內容全面,可深度挖掘病理學教學內容的德育因素,通過穿插臨床病例、生活實例、身邊發生的事件進行思政教育,在選取案例時,有意向地選取加強協作精神、關愛他人、以病人為中心等具有思政教育意義的典例。將思政理念融入病理學課程教學,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其人文素養,最終實現醫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病理學課程思政的實施策略
(一)制定病理學課程思政方案
該方案要具體到每一個章節,將課程思政教育納入課程教學目標,進一步探索病理學課程的思政本質。在原教學大綱基礎上修訂并完善病理學教學大綱,明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以及情感目標。結合具體每一章節的課程教學重點內容,詳細說明思政教育的切入點、教學手段以及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評價。
(二)病理學課程思政教師的培訓
對病理學教研室的教師進行“課程思政”教育培訓,從源頭抓起,專業課教師首先自己要樹立正確的課程觀、專業觀和學科觀,運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客觀分析課程,積極主動挖掘出每一章節病理學專業課程中相關的育人內涵。定期組織病理學教研室教師集體備課,主要探討病理學每個章節中“課程思政”教育滲透點,挖掘育人內容,商討教學方式及手段改革,精心設計教學計劃,重新撰寫病理學教案,修改原有的理論及實習教學課件,客觀反饋教學評價。
(三)病理學課程考試融入思政內容
在病理學課程考試系統中融入思政考核內容,可結合典型熱點案例設計題型,貼近社會。除設置單純專業問題以外,可根據需要設置一定數量的開放式問題。例如:請學生談談對于案例的感受,或者當案例中的情況發生在自己身上時應該怎樣處理。這種開放式的考題更加貼近生活,因而更能增加學生感觸,有助于提高社會責任感。
三、病理學課程思政的應用
(一)弘揚工匠精神
在講授病理學總論時,可以介紹國內病理學的發展歷程,著重講述老一輩病理學專家們刻苦專研、甘于為病理事業奉獻以及對病理事業的執著追求、專注、創新等工匠精神。通過弘揚工匠精神,努力在醫學生中培養對于醫療工作嚴格執著,對醫療質量認真負責的態度,從而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今后的醫療生涯中。
(二)培養同理心
同理心可以體現在換位思考等方面,是成為一名合格醫務工作者的必備素質。在學習白血病病變特點的時候,可以通過講述《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讓學生深刻理解慢性白血病人群的生活狀態,引導學生對患者產生同理心,培養以患者為中心的職業操守。
(三)培養醫學科研興趣
在學習消化系統病變時,可通過講述巴里·馬歇爾與羅賓·沃倫發現幽門螺桿菌的故事,培養學生對醫學科學研究的執著追求精神。介紹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將幽門螺桿菌列為一類致癌物,講述其在胃炎、消化性潰瘍病以及胃癌中的作用和聯系,使學生體會到現代醫學的進展和革新速度,進一步激發學生對醫學科學研究的興趣,并向學生灌輸終身學習的理念。
四、展望
因課時有限,病理學課堂上不能大篇幅進行思政教育,以免喧賓奪主。可進一步嘗試結合其它教學形式,利用現代課程教學方式和手段多樣,課程思政教育可通過網絡教學模式如微課、慕課等進行融入,利用手機軟件或微信公眾平臺,將最新的病理學相關新聞或案例上傳,讓學生們利用課余時間探討交流,并與教師線上互動。病理學思政教育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將大大提高課程思政的影響范圍。總之,我們對病理學課程思政進行了初步探索,通過思政內容與病理學知識的融合,在講授專業知識的同時進行思政教育,從而實現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
參考文獻
[1] 黃曉巍,楊明慧,韓冬等.醫學院校課程思政教育研究進展[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02):142-143.
[2] 王昕曄.醫學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與人文精神的培養研究[J].科技資訊,2018(32):178-179.
[3] 鐘慧瓊.高校思政新課程實踐性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8(08):187-188.
[4] 石書臣.正確把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關系[J].學科與課程建設,2018(11):57-61.
基金項目:文章為廣西醫科大學“葉馥蓀教師獎”獲獎者課程思政建設項目(2018),廣西醫科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項目重點課題,項目編號:2019XJGZ04);文章為“廣西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之“廣西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課題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GY2019050。
作者簡介:楊林杰,博士,講師,研究方向:臨床病理學及醫學教育新技術研究。
*通信作者:陳罡,雙博士,博導,教授,研究方向:分子病理學及醫學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