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戶外混齡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游戲之一,在自由、廣闊的空間里,各種活動充滿著誘惑和刺激,彌補了幼兒園基本活動的不足,是幼兒園活動的一種特殊的組織形式,但是,戶外混齡游戲的組織又充滿著很大的挑戰性,因為幼兒的基本特點就是好動,這就需要為幼兒創造良好的活動環境,對游戲區活動要做到仔細觀察,有效引導,讓幼兒自主、快樂地選擇活動區參與,活動中相互協作、相互促進、相互感染,在活動的過程中,要深化活動主題,滿足幼兒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從而達到有效拓展幼兒戶外活動的良好效果。
關鍵詞:戶外活動;混齡;觀察;支持;策略
一、 前言
幼兒園的戶外混齡活動,指的是將3~6歲不同年齡段的幼兒組合放在同一個游戲區里,根據他們自發的游戲內容,引導其自主地開展游戲活動的一種形式。這種活動對混齡幼兒合作能力、交往技巧、語言表達、身心發展以及責任意識等方面有著重要的影響。但現場的游戲情景中,常會發現平行班級的幼兒合作、交往的較多,針對這些情況,要求教師在各個游戲階段,了解不同幼兒的發展需要,認真觀察和支持游戲的開展與推進。
二、 以“繪本”為媒介,豐富家的感性經驗
繪本《你的家我的家》,簡潔的畫片,按照一定閱讀順序,詳細向大家解釋了各種各樣家的構造功能,引導幼兒進行討論,現實中房子是什么樣的,我們可以怎么建構和拼擺家里的家具、桌子,帶著幼兒的好奇與疑問,再看看放在擺拼區里的自然物,我們耐心地給幼兒講解房子的構建創意,并以“繪本”為媒介,豐富家的感性經驗。
在游戲中,發現幼兒能按自己意愿獨自完成擺拼房子。在聽取他們的介紹時,老師要表現得很驚喜,給他們鼓勵,讓幼兒激情滿滿地表達對家的概念。充滿愛意的家及溫暖的畫面時常浮現在你的眼前,這與前期各年齡班開展繪本閱讀《你的家我的家》有關,再者,家也是幼兒最熟悉的活動場所,有了這些經驗的鋪墊,幼兒在與材料互動的過程中充分展現和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和體驗。對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給予肯定,鼓勵幼兒大膽思考與想象。“家”還有什么格局,帶著問題,幼兒回家與家長一起探討,提升幼兒對家格局的進一步認知。
三、 運用“設計”策略,了解各層家的布局
《指南》數學領域中指出:“能使用上下、前后、中間、旁邊等方位詞描述物體的運動方向。”有了前期擺拼經驗的積累,幼兒對家的層數或家的布局有了更合理化的推進。在設計家的格局上,能運用方位詞進行描述,比較準確地說出家的格局或構造,將自己的經驗或所見靈活轉化到實際設計上。
(一)變換格局,拓展空間方位經驗
要注重幼兒的創新思維,借助家的平面和立體設計圖,引發他們從多角度去思考,發現及變換不同的格局,激發空間思維能力。活動結束之前,把各種設計好家的畫片進行講評,評選出不同的獎項,不分名次,只是肯定與表揚,很大程度上能提升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現實的場景中,“我家”第一層的小隊長帶著自己一層的小朋友一起去設計家的格局。在設計板前,時常會聽到幼兒交流討論,大班的小朋友比較活躍,有的說“電視是一樓的”,有的說“不要電視,電視是二樓的”,有的說“臥室是在三樓。”小班的小朋友也踴躍發言:“一樓要有衛生間”“要有魚缸”“要有餐廳”也有小朋友說:“左邊要畫廚房,不然媽媽要怎么煮飯,右邊要畫大餐廳,大家就可以在這里吃飯”就這樣的,在大家的提示下,隊長比較完整地完成家一樓格局的設計圖。在歡快的活動氛圍中,各年齡段小朋友的做法、想法都得到參考與借鑒,增強了參與感和成就感,進一步深化活動主題。
(二)明確分工,協商合作促發展
在幼兒混齡活動中,要照顧不同年齡的心理變化,有的小朋友天生愛熱鬧,年齡小也愿意參與活動,所以不能單純地讓同齡人在一起活動,要強調合作精神,人人參與,各個爭先,提煉集體合作精神,讓幼兒教育從書本上延伸到更高領域。棋棋已是第三次來百變區玩游戲,她帶著大班、中班、小班的八個小朋友一起來到小畫架設計第二層家的格局,邊畫邊說:“家的第二層是休閑區,有三間房,書房、健身房、娛樂房,中間的廳是小茶廳,外面有個大陽臺,寶寶可以在這邊玩。”其他的小朋友看你畫完了設計圖,開始去拿材料擺拼。在此過程中,她時不時指揮調度其他的小朋友說:“來,你兩個到這里來,拼書房,這位小姐姐來這邊拼健身房,還有你們倆擺拼從第一層到第三屋的樓梯。”幼兒明確了自己在這層家的任務,有序地取出喜歡的材料。可見,這位“領頭人”分工明確,保證游戲有序進行,在一定程度上既鍛煉了組織者的能力,又體現了人人參與的熱情。
(三)隱性指導,提升理性感知
家的格局不盡相同,為了推進游戲的進一步開展,教師在游戲區周圍提供整幢房子的豎面切片圖和每一層樓層的平面圖,供幼兒參考。讓幼兒在環境互動中,了解各種房子設計的平面圖、切面圖等,進一步豐富自己的感知。瑛瑛今天大膽推薦自己去當我家第二層的隊長,瞧,好幾個小朋友快速地站起來跟著她一起來到《我的家第三層》設計家的格局。她拿起筆邊畫邊說:“第三層的家要有兩房間,一間是爸爸媽媽住,一間小寶貝住的。”“還可以擺拼一個衛生間,睡覺前可要小便的。”“好,我們把衛生間設計在左邊。”看你設計完了,旁邊的展展小朋友說:“中間的大廳掛個吊燈,這樣就會很亮的,下面再擺一個小茶具,客人來了可以泡茶。”于是,她又再中間畫出大吊燈和茶具。只見在旁邊的幾個幼兒異口同聲音地說:“哇,我們第三層的家太美啦。”游戲結束,大家來參觀你們“家的格局”,引導幼兒討論:擺拼出來家的格局跟圖紙上設計的格局一樣嗎?如果不一樣,我們要怎么做?幼兒暢所欲言,盡情地表達想法與觀點。
同時,巧用家長資源,請家長利用周末時間帶幼兒去參觀各種不同類型房子的格局,豐富幼兒的感性經驗,為后續的擺拼活動提供鋪墊。這種隱性指導,對游戲的發展起了一定推進的作用。
四、 運用“鷹架”策略,充分理解家的格局
“會自主選擇材料,創造性地利用擺拼材料表達自己對家的理解、想象,體驗游戲的樂趣”是這次擺拼主題游戲的主要目標。因此,當幼兒出現拼擺經驗與繪本中講解的知識有一定差距時,我們可以借鑒鷹架理論,在游戲中引導幼兒變換材料玩、變換玩法,在自主擺拼中呈現對“家”理解,不僅滿足幼兒的認知需求,也激發他們主動探索的積極性。
(一)“硬材料”與“軟材料”有機組合,提升感知經驗
在與材料互動中,幼兒自由選擇,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擺拼出各種形式不一臥室、客廳、餐廳、陽臺等設施。有平面的拼擺、有立體拼擺,將這些方式有機結合,家的層次感、立體感立刻呈現出來,家的功能和布局越來越合理化、舒適化。把平衡木、竹梯、扁擔、山洞等“硬材料”作為墻體或各層之間的隔斷進行擺拼與圍合、疊加等,進而用一些報紙、紗巾、廢舊窗簾布等“軟材料”進行有規律的裝飾,將這些“硬材料”與“軟材料”大小不同的物品有機組合擺拼,有的獨自完成,有的兩兩合作,最后都獲得了成功,有效幫助幼兒解決了局部畫面無法呈現的難點,親身體驗這種組合中的奇妙功能及視覺效果。
(二)利用各種材料進行擺拼,即變材料玩,變法子玩
在實踐活動中,要引導幼兒利用各種材料進行擺拼,即變材料玩,變法子玩,發揮大家的想象力。辰辰在百變坊里選擇去家第一層擺拼餐桌,他對隊長說:“今天我們擺拼的餐桌要跟昨天的不一樣,像我家一樣,大圓桌,可以坐很多人的。”兩個幼兒來到材料區,把簸箕當餐桌,后來發現似乎單調些,又拿一些小木條,把它們擺在四周,變成太陽餐桌。緊接著又去拿一些藍色和紅色的瓶蓋,在桌面裝飾起來。后來的互動游戲中,她的餐廳吸引了很多人來擺拍。辰辰主動地與隊長進行互動交流,說出自己的想法,知道今天擺的不能和昨天的一樣,且在活動中能感受到餐桌的形狀特征,并嘗試識別和擺拼。講述這些時,他的臉上充滿自信與燦爛的笑容,每一種材料擺拼出來的視覺效果和形狀是不同的,對家的感受也是不盡相同。
五、 運用“互動”策略,進一步體驗游戲快樂
在幼兒混齡活動中,要多運用“互動”策略,故意引導幼兒進行觀點的互動,或者是動作的互動,你說我聽,或者你說大家聽,觀點有效融合,才會真正體驗到游戲的快樂。家是充滿愛的小屋,《我的家》吸引了不少的幼兒來到這里憩息。瞧,第一層:有的幼兒在廚房炒菜、煮飯,有的圍著餐桌享受美食,有的在掃地、有的在看電視,有的在欣賞壁畫。第二層:有的在陽臺晾衣服,有的在活動室里健身,有的在書房里看書。第三層:有的在哄寶寶睡覺,有的在疊衣服、有的躺在金魚大浴缸洗澡……。幼兒已融入這溫馨的、溫暖的情景,盡情享受游戲所來的樂趣,享受家的游戲,達到了“互動”策略,大家共同參與,其樂融融,共同提高。
六、 結束語
開展幼兒混齡戶外活動,內容強大,雖然組織的老師很辛苦,工作很煩瑣,要科學規劃,細心引領,認真總結,但是這種戶外活動在幼兒教育方面有更高更遠的意義,通過主題游戲《我的家》,我們在實踐中看到更多幼兒獲得快樂,主動探究,組織者也豐富了更多的教學經驗,提升了幼教能力,同時,根據自己園所的實際情況,我們對現有的戶外游戲活動加以改進、擴充。我們相信,通過大家共同的努力,我園的戶外游戲活動也會開展得有聲有色,我們的幼兒也會更加的幸福、健康。
參考文獻:
[1]劉慧慧.幼兒園戶外混齡活動有效實施策略[J].教育革新,2019(9):77.
[2]王曉霞.淺談農村幼兒戶外混齡自主游戲開展[J].課程教育研究,2019(22):20-21.
[3]白杰瓊.幼兒混齡區域游戲的實施策略探析[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5):91.
[4]倪夏莉.幼兒園戶外混齡游戲的探索與思考[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3):86.
作者簡介:
楊愛貞,福建省漳平市,福建省漳平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