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是一種常見的教學方法。它是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快速掌握和理解知識,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本文根據筆者應用案例,從實物教學情境、表演教學情境、活動教學情境、語言教學情境、問題教學情境等五個教學情境的創設進行論述。
關鍵詞:教學情境;初中歷史;綜合能力
所謂教學情境的創設,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引入、制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他們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促進他們的心理機能全面和諧地發展,提高教學效率。
情境教學法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教學方法。在傳統的初中歷史課堂上,創設情境進行教學活動并不少見。在新課程改革下,我們對教學情境的創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在廣州地區,歷史學科將在2021年納入“中考”考試科目。隨著學生和家長對這門課程重視程度的提高,對歷史教師的要求也相應提高了。教師如何在四十分鐘內,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使學生掌握知識、鍛煉能力?筆者認為創設合理的情境進行教學活動,能夠更好地完成這一目標。下面結合自身的教育教學情況,從五個方面淺談如何創設教學情境。
一、 借助實物創設的教學情境
教學活動中的實物主要是指身邊的實物、模型、標本以及實驗、實踐參觀等。利用實物創設教學情境直觀性強,學生可以通過觀察、觸摸、聞嗅等方式去感知。有利于學生將具體事物和課本的知識聯系起來,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縮短學生認知的距離和時間。
自然學科比較常用實物創設教學情境。一來自然學科模型、標本等素材比較豐富;二來自然學科有專門的實驗課,有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做實驗。因此,有不少人文學科的教師認為,觀察、實踐應該是屬于自然學科的培養范疇。但筆者認為,人文學科同樣也有培養學生觀察、實踐能力的功能和義務。只要設計得當,人文學科同樣能夠兼而顧之。
以七年級的歷史課為例,七年級的學生比較活潑好動,對于剛剛從小學升學的他們來說,學校是一個新的環境、歷史是一門新的學科,這一切都能引起他們足夠的好奇和注意。因此作為他們學習生涯的第一位歷史老師,筆者希望給他們留下一個好印象:歷史其實是一門既有趣又能夠學到知識的學科。在準備七年級上冊第二課《原始農耕生活》的教學內容時,筆者發現課文內容里提到了稻和粟兩種糧食作物,考慮到城市里的孩子大多平時比較少接觸到糧食作物。為了讓他們能夠有一個更直觀的認識,筆者準備了一些谷物實物給學生拿在手里觀察,同時還通過生活常識引導他們去辨認谷物和介紹每種谷物的實際用途。實物的辨認比看圖片來得直觀、清晰,講解谷物的應用又能使課本知識聯系實際,有助于學生掌握知識。這雖然只是課堂里一個簡單的動手環節,但學生都非常踴躍地參與其中,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充分的調動,活躍的課堂氣氛也有利于他們集中精神繼續學習課堂的其他內容。
除了在課堂設計一些簡短的動手環節外,筆者還鼓勵學生多走出去感受歷史的真實性。廣州是一座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城市,有著豐富的歷史資源。在講授七年級上冊《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這一課前,筆者安排學生分小組尋找關于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遺址,參觀后制作一期歷史手抄報。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遺址非常豐富,包括了西來初地、南越國宮署遺址、南越王墓、南海神廟等。通過實地參觀,學生能夠深入了解廣州作為“千年商都”和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之一的輝煌歷史,拉近了歷史知識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學生上交的作品不乏制作精美、圖文并茂而且十分有創意的佳作,很好地體現了學生的創造能力。有的學生還充分發揮特長,用水彩和書法等不同方式制作的手抄報,更是增添了幾分歷史的韻味。通過制作手抄報,不僅讓學生從傳統的“填鴨式”教育之中解脫出來,培養和釋放了他們的實踐和創新能力,同時也讓他們對廣州的歷史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通過主動接觸和學習,增強了學生對這座城市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二、 借助表演創設的教學情境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從本質上,兒童個個都是天生的藝術家。”事實上,初中的孩子活動好動,他們不僅有表演天賦,還熱衷參與。歷史書中有不少篇目都可以改編成歷史劇,讓學生去演繹。歷史劇集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劇本的長短可以根據實際教學情況擬定,對白可以設計得詼諧幽默提高學生的興趣,以此帶動課堂氣氛。
例如講到七年級上冊第九課《秦統一中國》的時候,為了讓學生弄清楚秦王為什么要實行一系列措施鞏固統治,筆者設計了一個簡單的歷史場景:兩個商人在集市上進行交易,由于貨幣、度量衡、文字的差異,導致買賣難以進行。在課堂上隨機邀請幾位同學出來參與演出。由于這只是一個歷史片段,對于道具和演員的要求都不高。筆者課前準備了簡易道具,學生只需要對照PPT上的對白,以自己理解的方式演繹出來就可以了,操作性比較強。
臺下的學生更愿意接受這種方式新穎、表演生動、語言幽默的教學方式,都聚精會神地觀看。在此過程中,學生既能夠深刻地理解知識點,提高了歷史教學的有效性;又能夠改變歷史以往給學生留下相對刻板的印象,增加了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和動力。
三、 借助活動創設的教學情境
通過活動創設教學情境是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基于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設計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并通過閱讀、討論、分析等方法去學習知識的過程。例如在講授七年級下冊第十五課《明朝的對外關系》中鄭和下西洋這個子目的內容時,筆者設計了一個活動:假如你是鄭和,你會為遠航做什么準備?學生根據這個問題開始分組討論。學生依據實際情況,能夠說出需要準備金錢、船只、指南針、地圖、工作人員、食物、禮物等。在學生回答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答案和課本知識點相結合,學生就掌握了鄭和下西洋的條件是:明朝前期國力強盛(金錢),造船技術發達(船只),指南工具的運用(指南針),以鄭和為首的優秀航海人員(工作人員)。學生在回答需要準備地圖的時候,教師可以展示鄭和為遠航所繪制的航海圖,讓學生在地圖上指認西洋地理位置所在以及鄭和下西洋的路線圖。通過這個小活動創設的教學情境,學生輕松地掌握了知識,并且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辨識地圖能力都得到了鍛煉。
四、 借助語言創設的教學情境
借助語言創設教學情境,主要是指教師利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去描述教學內容,使學生腦海中呈現出一幅幅真實生動的畫面,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詩詞的故鄉,在長達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不乏許多能夠反映史實的詩詞歌賦作品。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通過對這些飽含歷史故事和韻味的詩詞進行鑒賞,能夠生動地重現歷史原型,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便于記憶。七年級歷史教學主要是中國古代史的內容,里面涉及大量詩詞作品。所以,筆者在教學設計中融入了詩詞鑒賞內容。在備課的時候,筆者查閱了與課文史實相關的詩詞,并向語文科老師了解學生對于這些詩詞的學習情況,以便在教學中引導他們去了解詩詞里蘊含的歷史知識。
例如在講七年級上冊第十六課《三國鼎立》的時候,就可以將詩詞融入課文內容。導入部分筆者就用了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雖然是高中語文的學習內容,但大部分學生都曾聽過,除了一些生僻字要提醒一下學生的讀音以外,學生念起來整體都是比較通順的。“三國周郎赤壁”,由時代、人物、地點三個不同性質的名詞,組成一幅歷史風云的畫卷;“灰飛煙滅”,火燒赤壁的情景和曹軍慘敗的場景能夠通過文字描述,讓學生在腦海之中重演當時的悲壯場景。通過學習這首詞,本節課要掌握的歷史知識就能夠生動、形象地展示在學生的面前。
五、 借助“背景”創設的教學情境
所謂背景知識是指與教材課文內容相關聯的知識的總稱,它主要包括人物介紹、時代背景、歷史典故等方面。背景知識是學生學習和理解新知識的基礎,因此,掌握一定的背景知識非常重要。背景知識往往需要教師去補充,這就給教師提供了一個機會借助背景知識創設教學情境。
在講授九年級下冊《羅斯福新政》時,筆者補充了一些時代背景知識:經濟大危機時,美國總統是胡佛。他深信最好的政府就是不干預經濟的政府。因此,他采取了自由放任政策,導致社會危機進一步加深。在1932年的總統大選時,民主黨候選人羅斯福提出了新政的口號,主張通過國家干預經濟緩和社會矛盾。有了這個對比,學生就明白為什么羅斯福在總統選舉中能夠勝出,為什么自由放任政策已經不再適應資本主義的發展。
在八年級下冊《外交事業的發展》這篇課文里面,講到中美關系的轉機時,筆者會講授乒乓外交這個歷史典故。1971年3月,中國參加了在日本名古屋舉行的第31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其間,美國隊員科恩錯上了中國隊的車。中國隊員莊則棟主動上前和他握手、寒暄,并送給他一塊印有黃山圖案的杭州織錦作為紀念。下車時科恩手持織錦的情景被記者抓拍,成為了爆炸性新聞。第二天,科恩回贈莊則棟運動衫,并與之擁抱。隨后,毛主席決定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在尼克松的支持之下,美國運動員一行13人來到中國參觀、交流。小球帶動大球轉,乒乓外交結束了中美兩國20多年來人員交往隔絕的局面,使中美關系取得歷史性突破。這個小故事真實而且趣味性十足,既向學生展示了中美隔絕的史實,又自然地帶入中美關系緩和的教學內容上,有助于學生理解中美關系改善的不易。
教學情境是豐富多樣的,上文的論述并沒有全面涵蓋教學情境的全部。希望在筆者今后的教學實踐中,能夠進行更多的嘗試,使歷史課堂的內容更豐富,形式更多樣。
參考文獻:
[1]李吉林.情境教學實驗與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余文森.有效教學十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
何曉彤,廣東省廣州市,廣州二中蘇元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