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亞麗 郭穎梅 姚利好 王汝欣
摘 要:隨著碩士研究生群體越來越大,碩士研究生的就業形勢也逐漸嚴峻。在此社會背景下,碩士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尤為重要,成為他們自身職業定位的重要工具。通過問卷從自我認知和環境認知兩個方面調查了云南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認知現狀,并從學生、學校兩方面給出提高職業生涯規劃認知能力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碩士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認知
由《2018年全國研究生招生數據調查報告》數據顯示,報考碩士研究生的人數在2017、2018兩年持續增加,統計近十年相關數據,發現碩士研究生招生數量平均增長幅度已經達到6%。由此可見,碩士研究生畢業人數將增加,意味著研究生群體的就業壓力也將增大。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思考如何根據市場需要并結合自身特點確定職業發展方向是研究生群體必須思考的重要問題。而制訂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可以啟發研究生對個人潛能與工作匹配性的思考,為研究生進入職業生涯后釋放潛能,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
一、問卷分析
本問卷調查樣本為云南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涉及到經管學院、外語學院等18個學院,共發放3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58份,有效回收率為86%。問卷內容主要分為3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碩士研究生的個人背景相關資料,包括性別、年齡等13個變量;第二部分是一個李斯特式五分制對稱等距量表,每個題的回答被賦值為“1分=完全不符合”、“2分=不太符合”、“3分=有些符合有些不符”、“4分=比較符合”、“5分=完全符合”,這部分內容包括自我認知和環境認知等多個方面;第三部分為選擇題,旨在收集碩士研究生在提高就業競爭力方面希望得到的幫助和建議。并運用SPSS19.0軟件處理問卷調研數據,經可靠性檢驗,Cronbachs Alpha 系數為0.970,說明調查問卷的信度很高。
二、碩士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認知現狀分析
(一)學生基本情況
參與問卷填寫的258名碩士研究生,從性別結構分析,男女生比例基本持平。從年齡結構分析,受調研樣本學生的年齡跨距從21~43歲不等,年齡多集中在22~25歲范圍,人數比例最多的是23歲,占樣本總數的32.56%。從年級分布分析,研一的調查樣本比例較高,占樣本總數的65.12%,考慮到高年級段的專碩與科碩學生離校赴外地實習情況,研一學生在校比例相對更高,占參與調研的樣本學生數量最多。從學制分析,參與調研的學術型碩士樣本數量較多,占樣本總數的59.30%。整體分析,受調研樣本與在校碩士研究生的整體結構基本相符。
(二)自我認知方面
在自我認知方面,分數均值最高的是“我了解自己的性格特點和興趣愛好”,達到3.91分,有75.91%的學生表示了解或者非常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表明大多數碩士研究生對于自身性格特點了解程度較高。但同時,碩士研究生對于畢業后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并不是有十足的信心,僅有50.38的學生持樂觀態度,還有一半的學生持中立或消極態度。而其他五項的分數均值也都介于3分至4分之間,即有些符合有些不符合,眾數均為“4”,表明大多數碩士研究生對于每一小題都選擇的是“比較符合”,表明還有一部分學生不是十足的喜歡自己的專業,也不是完全了解自己的性格和特點,在自己所學專業和未來可能從事的工作兩者的關系處理上也缺乏經驗和能力。
(三)環境認知方面
在環境認知方面,六項小題內容的均值幾乎持平,介于3.5至4之間,即每項內容都屬于 “有些符合有些不符合”的維度。其中,專業認知測量旨在了解學生在“考研前對專業的了解”,以及“專業就業前景”和“專業培養目標”三個方面的內容。調查問卷顯示,整體看,65.12%的學生對自己的專業方向比較了解或非常了解,有59.3%的碩士研究生表示比較了解或非常了解自己所學“專業的就業前景”,有60.07%的碩士研究生表示了解或非常了解“所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就業方向”,三項調研結果具有同向性和一致性,說明樣本中超過一半的碩士研究生對專業相關內容的了解程度較深,專業認知能力較高。對于“用人單位急需的人才和專業工作”,有43.8%的學生表示比較了解或非常了解,有25.58%學生表示不了解,有30.62%的學生表示自己部分了解,可見,只有不到一半的學生了解用人單位急需的人才和專業工作,說明還有超過一半的學生對于社會市場的工作需求不了解。從環境認知方面看,學生對于自己的所學專業了解程度較高,對于當今人才需求的了解次于專業認知。
(四)小結
通過對自我認知和環境認知兩方面的分析得到如下結論:
(1)云南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認知能力總體屬于中間水平。各項均值都介于3分至4分之間,即屬于“符合”或者“比較符合”的維度,離”非常符合“維度還有一定距離,需要學校等外界力量對學生進行指導和幫助,使認知能力較低的學生更明確如何提高自我認知能力和環境認知能力,盡可能縮小各項目中“不符合”的比例,從而提高云南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認知能力的總體水平。
(2)云南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認知水平參差不齊。問卷結果表明,每一小項目都有20%至30%的學生持中立態度,有10%至25%的學生屬于完全不符合,表明這部分學生自我認知能力較弱,對于專業就業前景和崗位需求等環境認知程度也有所不足。
(3)云南農業大學大部分碩士研究生具備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同樣認可職業生涯規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研究生可以實現良好的自我認知,但對自我的職業定位仍然比較模糊,對職業的認知程度不高。對此,研究生群體需要繼續進行職業探索,以獲得清晰的職業定位和豐富的職業認知。
(4)云南農業大學大部分碩士研究生對于當今用人部門的人才需求不了解。盡管研究生的專業認知水平較高,但對于市場就業需求的相關信息了解不夠,很難找準職業定位。因此,學生個人應從多方面收集相關職業信息,學校也應通過合理渠道向學生傳達就業信息。如此,學生才能順利完成專業與就業的良好對接。
三、對策與建議
(一)學校層面
首先,學校要樹立注重學生全面發展,開發學生潛能的教育理念。學校要充分發揮就業指導中心的作用,促進職業生涯規劃在研究生中開展。多提供與學生溝通交流的渠道,如可以通過網站、公共郵件、QQ 群等方式與學生進行交流。
其次,學校應建立研究生就業培養方案和制度,建立較為完善的碩士研究生職業規劃反饋體系,充分落實對碩士研究生的就業指導。比如合理安排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時間。調查表明,大多數碩士研究生希望相關課程安排在研一或者從研一貫穿整個讀研期間,并且不同階段動態摸查和質量追蹤。即相關課程的安排宜早不宜遲,早一點喚起職業覺醒便可以早一點做生涯規劃準備。
最后,建立多元化師資隊伍,或者邀請企業招聘主管、專家以及專業課老師開展一系列關于職業規劃的講座,也可以提供一對一咨詢輔導的機會。為碩士研究生們提供職業推薦、人才測評、具體職位的面試輔導、就業現狀和就業信息的介紹等這些服務。
(二)學生層面
首先,作為學生得培養職業情操和教育觀的養成,職業生涯規劃應該從入校就開始,研一了解自我,研二鎖定感興趣的職業,研三有目的地提升職業素養,畢業時初步完成從學生到就業者的角色轉換。這樣碩士研究生在大學的生活里就不會因為沒有目標而盲目,不會因為沒有動力而彷徨,不會因為沒有規劃而迷失方向。
其次,學生應積極主動得與老師溝通交流。老師站在旁觀者得角度,對學生給出得建議能有效的幫助學生根據自身狀況進行定位,即提高自我認知能力。老師豐富的職業經驗和專業的學識水平能在自我認知、環境認知和反饋修正等多階段多方面給我們指導。
最后,學生要提高實踐能力和執行力。職業生涯規劃的步驟往往是自我認知、環境認知、目標確定、生涯策略和目標評估(反饋修正)等部分,碩士研究生作為這一些列活動的執行者,應該積極主動的采取措施,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行動,提高職業生涯規劃能力。
綜上所述,制定職業生涯規劃正是幫助研究生未來高效就業的有效手段。研究生應正視職業生涯規劃的積極影響,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規劃內容,通過不斷修正來提高自我綜合能力,用充分的準備迎接未來的工作。
參考文獻
[1] 陳京.師范院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調查與研究——以南陽師范學院為例[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09):73-74.
[2] 蔣汶蓓.廣西高校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研究——以廣西大學為例[D].廣西省:廣西大學,2018.
[3] 杜華萌.高校新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研究——以上海市屬高校為例[D].上海師范大學,2019.
[4] 劉清.關于研究生就業問題的分析和應對方案研究[J].科學大眾,2019.
[5] 蔡寒菁,陳曉梅.大眾化教育背景下研究生就業困境與突圍[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9(09).
作者簡介:龔亞麗(1995- ),女,湖北荊州人,碩士研究生,就讀于云南農業大學,研究方向:農業經濟管;姚利好(1995- ),女,碩士研究生,就讀于云南農業大學,研究方向:農業經濟管理;王汝欣(1995- ),女,碩士研究生,就讀于云南農業大學,研究方向:農村發展。
*通訊作者:郭穎梅(1972-),女,副教授,云南農業大學任教,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和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