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網絡的不斷發展,大學生作為青年群體中的主力軍,對網絡社會環境的影響十分深遠。在網絡社會的建設和發展的進程中,大學生如果能夠有效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和積極性,在網絡中展現更為直觀的利他行為,則能夠促進網絡環境呈現良好的發展趨勢,奠定網絡環境的良好基調,能否充分發揮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中的積極性和能動性,與大學生自身的人格特點之間存在相應的關系,也是影響大學生網絡利他水平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利他行為;人格特質
在互聯網不斷發展的當下,網絡對人們的學習和生活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人們在網絡上發表自己對社會現狀的看法和觀點,將自己的生活和狀態分享在社交平臺上,能夠展現當下社會群體的生活狀態和內心訴求。其中網絡利他行為是利他行為在網絡環境中的體現,能在一定程度上展現網絡社會中的正能量,而且在網絡社會中隨處可見,對于利他行為的研究有利于構建網絡生態文明,進一步促進和諧社會。
一、網絡利他行為與人格特質概述
網絡利他行為是當下互聯網發展進程中展現出來的一種現象,是指在網絡環境中個體能夠給予他人有益的影響,并且不圖回報的行為。關于現實中的利他行為研究較多,網絡利他行為則是其在網絡環境中的延伸,網絡社會中的利他現象由于高效的網絡信息傳遞而變得更具空間性和實踐性,能夠在短時間內有效的公開,增加了受益人的來源以及數量。
在心理學層面上,人格是指一個人在社會化進程中形成和發展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統合模式,這個模式包括了個體獨具的,有別于他人、穩定而統一的各種特質的總體,而人格特質是人格構成的基本因素,是一種能使人的行為傾向表現出持久性、穩定性、一致性的心理結構,對于個體的行為能夠產生直接性的影響,特質越穩定,個體行為出現的頻率就越高,因此它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網絡利他行為。當個體的特質中具有利他的因素,能夠在網絡環境中得到良好的體現,并且產生積極的作用。反之,在網絡環境中則會對個體的利他行為產生制約,人格的特定性導致網絡利他行為存在一定的規律性。
二、大學生網絡利他行為與人格特質的關系研究
(一)人格特質與網絡利他行為的相關研究
由于網絡利他行為是具有指向性和針對性的,互聯網中的交流基本上的文字表達和語言圖像表達,因此需要大學生主體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和表達能力,有研究指出具備責任感和外傾性的學生,與網絡利他水平均具有正相關關系。
外傾性的學生能夠積極的融入群體,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能夠展現出自身獨特的人格魅力。根據相關的研究表明,具有極強的社交欲望的學生往往在網絡社會中也能夠展現自身的利他水平,對于一部分對社交存在一定厭倦和逃避心理的學生在網絡中展現的社交能力也會較差。活潑開朗的外向型學生能夠在交流的過程中調動自身的積極情緒,促進利他行為的產生,有研究者指出,愉快的心情、輕松的氣氛有利于合作、分享等利他行為的發生。在與高外傾性大學生的訪談中也有提到,他們特別愿意通過互聯網進行人際交流,愿意在網上與網友分享他們的經驗與情感,給予網友一些支持和鼓勵,表現出更多的網絡利他行為。
責任性表現的是個體在行為上的組織性、持久性和動力性。高責任性的個體具有高責任感和自律性,為人處事謹慎有序、努力勤奮的特點。有研究結果表明,社會責任與助人行為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責任性與網絡利他行為之間也存在正相關關系,因為高責任性個體往往把網絡中的人際交往作為一種現實來對待,負責任、守承諾的特征會促使他們投入更多的時間和情感。而時間是影響利他行為的重要情境因素之一。
開放性反映了個體對經驗的開放性、智慧、創造性程度及其探求的態度。高開放性的個體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興趣廣泛、想象力豐富,他們具有創新性,敢于打破常規,善于接受和應用新知識和新事物。這一積極的人格因素使得他們在網絡活動中表現的更加積極、主動、自信,對處于困境中的人表現出更多的同情心,愿意主動地伸出幫助之手,從而表現出更多的網絡利他行為。
神經質是指個體體驗消極情緒的傾向,反映了個體在消極情緒方面存在的差異,高神經質人格特征的人更容易體驗到緊張、憤怒、焦慮、抑郁等消極的情緒,具有易情緒化、易沖動、依賴性強、易焦慮、逃避現實等特點。他們對外界刺激反應比一般人強烈,對情緒的調節能力比較差,經常處于一種不良的情緒狀態下。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往往容易產生社交焦慮、孤獨等問題,對社會支持的感知性較低,因此在網絡的使用過程中,感知他人需要幫助的能力相對也較低,即所謂的移情能力差。
一般認為,特質移情是利他行為的重要動機源泉,是利他行為的一個重要中介因素。當個體能夠設身處地以他人的立場去體會當事人的需要和痛苦時,他就能夠將心比心產生利他行為。這樣,移情能力強的人更容易去幫助他人,移情能力差的人幫助他人較少。因此,神經質與網絡利他行為存在負相關。
宜人性反映了個體在合作與社會和諧性方面的差異。高宜人性的個體具有寬容、坦誠大方、和藹、利他并且謙遜的特點,他們善于為別人考慮,樂于助人,對人真誠友好,富有愛心。按理,他們在網絡環境中也應該和現實生活中一樣,對處于困境中的人表示同情,對他們給予支持和幫助,表現出較多的利他行為,但有研究發現宜人性和網絡利他行為的相關沒有達到顯著水平,高宜人性個體的利他行為可能更多的是發生在現實生活中,而不是在網絡環境中。有研究還發現自尊與網絡利他行為顯著正相關,表明自尊水平越高,網絡利他行為的程度就越高,這與現實利他行為的有關研究較一致。
(二)自尊在人格特質與網絡利他行為關系間的中介作用
外傾性、責任性、神經質和開放性都能以自尊為中介對網絡利他行為產生間接影響,當大學生具有明顯的外傾性、責任性和開放性,并且能夠保證神經質水平較低的情況下,他的網絡利他水平就會相對較高,進而其網絡利他行為的發生頻率自然也高。另外開放性和外傾性能夠直接影響大學生的網絡利他行為,責任性和神經質則主要通過自尊在大學生產生網絡利他行為的過程中發揮作用。有研究者指出,外傾性、責任性、神經質和開放性借助自尊為中介對網絡利他行為產生的間接影響相當接近,而外傾性和開放性對網絡利他行為的直接影響明顯高于責任性和神經質對網絡利他行為的間接影響,說明外傾性和開放性對于提高大學生的網絡利他行為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大學生的教育教學中進行相應方向的教育具有極強的針對性,能夠在大學生的培養進程中有效培養和人格特質中與外傾性,開放性相關的品質,擴大大學生網絡利他行為產生的水平和效果,也能夠保證大學生自身思想文化水平和科學素養水平的雙向發展。
三、結語
根據文章中的相關研究能夠看出,網絡利他行為在當下的網絡環境中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能夠在短時間內進行信息的傳播的交流,促進網絡中的正能量傳播,并且能夠在傳播的過程中實現二次、甚至多次發酵,對社會公眾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這也是網絡利他行為表現出的重要優勢之一。人格特質在網絡利他行為中具有重要的影響,能夠直接或者間接影響網絡利他行為,因此在高校的教育教學中應當針對大學生進行良好的信息化素養教育教學,使他們能夠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建立和諧的網絡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 鄭顯亮,顧海根.人格特質與網絡利他行為:自尊的中介作用[J].中國特殊教育,2012,(02):69-75.
[2] 武朵朵,秦曉斐,張潮.師范生人格特質對現實利他行為的影響:有調節的中介效應[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7,25(07):1025-1030.
[3] 陳妮婭,鐘靜弘,周冰冰,等.大學生道德認同與網絡利他行為的關系:樂觀主義的中介作用[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8(04):233-237.
作者簡介:董金華(1993- ),男,山東濟寧人,研究生,蘇州大學心理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