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美
摘 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差錯是常見的現象,面對學生的錯誤,教師要有正確的態度,要有科學的處理方法,抓住典型錯誤來推動學生數學學習的深入,將這些錯誤轉化為教學資源,從而提升課堂教學實效。
關鍵詞:錯誤;融錯;資源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216(2020)01C-0074-03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是他們學習的資源之一,因為這些錯誤可以反映學生的學習程度,在尋找錯誤的原因時,學生可以更深入地觸及相關的數學規律,推動問題的解決。在探析錯誤的原因時,學生也能受到啟發,至少可以起到警示的作用。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典型錯誤,引導他們去挖掘和剖析錯誤原因,化錯誤為資源,展開有效深入的教學,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 端正態度,正視錯誤
在教學過程中,當面對學生學習的典型性錯誤時,教師應該適當地慢下來,并適時將錯誤展現出來,引導全體學生聚焦錯誤,展開深入有效的討論,讓學生從錯誤中收獲一些東西,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特級教師華應龍就提出了“化錯教育”的理念,從容錯、融錯和榮錯三個方面提出了教師對待錯誤的三個層次的態度,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示。
在教師正視學生錯誤的基礎上,讓學生可以從教師的話語以及處理錯誤的方式方法中體驗到,教師對待學生錯誤的態度,因為一些學生還是害怕犯錯誤的,所以,在自主探索和交流時,有些學生縮手縮腳的,不敢進行有效的探索,學生的想法墨守成規,失去了創新性,學生總是習慣于聽教師講解,心中出現疑惑時,也是囫圇吞棗,最終陷入一知半解的境地。
如果在教學過程中,面對學生出現的錯誤,教師能夠理性地處理,將典型的錯誤展示出來,作為教學資源進行深入的探索,并傳遞給學生一個信號:這樣的錯誤有學習價值。那么,學生在學習時就能避免擔憂,能夠將自己的真實想法表現出來。那么,建立在這樣基礎的數學教學,一定是深入有效的。
二、 分門別類,體驗價值
在審視學生的錯誤時,教師首先應考慮錯誤的原因在哪里。如果這些錯誤只是無心之過,那么這個錯誤只對犯錯誤的學生本身有警示作用。如果錯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夠體現學生間不同的思考,雖然這樣的思考缺乏理論支撐,但教師仍需要引導大家聚焦錯誤,找出錯誤根源,推動學生領悟。如果錯誤只需向前跨越一步就能成為全新的方法,那么對于大家而言,這樣的錯誤無疑是一種資源,可以推進學生的數學學習。
例如,教學《認識平均數》時,出現了這樣一個問題:小明家四個季度的用電量分別是232千瓦時、188千瓦時、525千瓦時和219千瓦時,他們家平均每個月的用電量是多少千瓦時?很多學生在解題時,算出四個季度的用電量之和,然后除以4。面對這樣的錯誤,筆者認為學生出錯原因有兩個方面:一個原因是讀題馬虎,沒有準確讀出題目的意義,沒有把握住“平均每月”這幾個關鍵字;另一個原因在于學生對平均數的認識存在思維定勢,因為之前所有求平均數的問題都是用先加再除的方法來解決的,而且有幾個加數就除以幾。所以不少學生已經將解題模式化了,在問題出現變化的時候,就容易犯錯。在得出這樣的結論之后,筆者將這種錯誤展示出來,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和分析,當然犯了錯誤的學生很快就被說服了,因為讀懂題意之后,學生感覺到這個錯誤是很明顯的,但是從這個錯誤中,學生得到的啟發卻是深刻的,至少再遇到求平均數的問題時,學生就會去認真審題,發現題目中要求的平均數是什么含義,而不是直接相加求和,然后除以加數的個數。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抓住學生出現的有代表性的錯誤,引導學生從讀題、審題入手來尋找錯誤的原因,帶給學生很多的啟示。學生在處理這個錯誤時,增進了對平均數和求平均數的方法的了解,這為他們深入學習奠定了基礎。
三、 正視錯誤,促進提升
教師對待學生的錯誤要有態度、有方法。在探析到錯誤根源之后,教師要立足于這些錯誤來推進學生的數學學習,一方面讓學生體驗,在錯誤的思路中是不是存在有價值的思考,可不可以走出一條新路來;另一方面在推動學生回顧比較的時候,讓學生從錯誤中有所啟發,有所收獲,這樣才能將錯誤轉化為資源,推動學生的數學學習。
(一)利用錯誤,推動建模
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模型是推動學生數學學習深入的重要途徑,在一些問題中,學生因為能力的欠缺或者是思考問題的不到位,會出現一些有代表性的錯誤,此時,教師利用這些錯誤可以展開深入的教學,讓學生在錯誤的推動中學會數學建模。
例如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教學中,有這樣一個問題:一個長方體容器的長是12厘米,寬是5厘米,高是6厘米,將棱長為2厘米的正方體裝進長方體容器,最多能裝入多少個?有些學生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算出了長方體容器的容積,再計算出小正方體的體積,然后用除法求得能裝多少個。在發現了學生這種錯誤之后,筆者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其中有的學生指出這種做法沒有考慮到長方體容器的實際尺寸,因為存在著明明容器中還有空間,但是小正方體裝不進去的情況。在學生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之后,有的學生還是想不明白,于是筆者利用粉筆盒和正方體模型演示了這樣的情況,用表象支撐了學生對這個問題的理解。經過這樣的學習,學生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就到位了,再遇到類似的問題時,學生就能結合實際情況來解決了。
(二)利用錯誤,建立體系
在學生練習的時候會出現錯誤的“慣性”,即犯了錯誤之后形成了固化的思維,以致于每次遇到相似的問題都會犯同樣的錯誤。在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教師要花時間來為學生剖析錯誤,找到錯誤的根源,推動學生的認識系統化,為學生今后避免出現類似的錯誤打好基礎。
例如,在分數的計算教學中有這樣一種習題:×÷×,一些學生在做題的時候很快得到了1這個答案,究其原因,學生看到除號前后都有乘號 ,面對這個錯誤的時候,單純告訴學生應該按照四則運算的法則,先算乘法再算除法,然后再算乘法是不夠的,我們還要引導學生用簡便計算的思路,將兩個抵消,然后算式就變成了×,學生就會很快算出結果。另外,結合學生的這種錯誤,教師可以舉出兩個整數和小數范疇內的類似算式,讓學生明白這個問題由來已久,幫助學生用整體的眼光來看待這種算式,建構出體系來,這樣可以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推動他們徹底避免類似錯誤。
(三)利用錯誤,深入挖掘
學生的差異性決定了他們在面對同樣的問題時會出現不同的想法,有時候可能學生的思路是錯誤的,但是隱藏在這種思路背后,也許是另一種方法起點,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讓學生從錯誤中找到可取之處,推動學生深入挖掘錯誤。
例如,在《與百分數相關的實際問題》教學中出現這樣一個問題:將7克糖融入20克水中和將9克糖融入25克水中,哪一種糖水更甜?大部分學生想到了要比較糖水的含糖率,所以用糖的重量除以糖水的重量來解題,也有的學生直接用7÷20和9÷25來比較,雖然學生在計算的時候出現了錯誤,但是筆者還是抓住這個方法來引導學生說出他們是怎樣思考的,學生在回答的時候,說明了這兩個算式是用來求糖和水的比的,因為糖和水的比越大,糖水越甜,在他的解釋之下,大家發現這種思路也是可以的,而且在計算的時候,因為20和25都是100的因數,所以很容易化成百分比來比較。
總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錯誤并不可怕,反而是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所犯的錯誤來開展教學,讓學生的學習因為錯誤而變得深入,讓學生的學習因為融錯而精彩。
參考文獻:
[1]朱麗超.論小學數學教學中“錯誤”資源的利用[J].黑河教育,2019,(12).
[2]單秀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