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金陵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張海泉
隨著《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出臺,教師、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得到進一步的深化落實,作為“三教”改革的窗口,課堂教學比賽也受到了廣大職業院校和教師的關注。筆者作為職業學校專業課教師參加了2019年江蘇省交通類的課堂教學比賽決賽,并獲得了一等獎的好成績。筆者將以自身參賽課程項目之一“減震器結構與拆裝”為例,結合自身的比賽經歷,從決賽階段的比賽課程準備和現場比賽兩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2019年的江蘇省交通類的課堂教學大賽與以往不同,它將原有的兩課、信息化教學大賽、微課教學比賽和課堂教學能力比賽整合成全新的課堂教學大賽。該賽項要求教師組隊報名,每組1人~3人,晉級決賽的團隊提前一個月獲得5個決賽授課課程項目,賽前1 h通過抽簽的方式從5個決賽授課課程項目中確定比賽內容,比賽在異地學校,授課對象是本專業15名~20名學生,授課時長為40 min,授課結束后參賽團隊還要進行5 min的面對面答辯。新的課堂教學大賽立足課堂,檢驗教師對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是否有效落實;全方面考察教師教學設計能力、課程開發能力、課堂組織實施能力和教師團隊教科研綜合能力;鼓勵教師積極創新教學方法,促進教師樹立以學生為課堂主體和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最終目標的教育教學理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旨在全面提升教學質量,從而讓“三教”改革落到實處。
參賽團隊在充分理解了比賽精神和比賽規則的基礎上,需要對賽前課程準備涉及到的各項內容進行梳理和羅列,并制訂出相應的流程(圖1)。課程準備內容主要是課堂教學設計和圍繞課堂教學設計進行的各項教學資源的開發。首先從人才培養方案開始把握專業整體培養目標,依據課程標準,結合實際崗位要求和學情分析確定教學內容及教學重難點。在整個教學設計過程中,每一個團隊成員都要充分了解每一個參賽課程項目的課堂教學設計的理念、內容和細節,這樣才能為團隊成員接下來分工準備各項教學資源及應對現場教學答辯環節打好基礎。其次,由于比賽現場只提供基本的教學設備,如教學用車、通用工量具、投影儀和舉升機等,所以課程準備應盡可能全面,在確定課堂教學設計方案時需要反復推敲每一個課程設計內容的合理性和實效性,因此還需盡可能多的汲取團隊之外的意見,做到集思廣益,好的課堂教學設計方案通常是經過反復討論、研究、推翻和重建的過程。如果說科學合理的課程設計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的話,那么充分細致地準備課程各項教學資源就是上好這節課的基礎。5個比賽項目課題,需要準備的各項教學資源非常多,工作量也巨大,這就要求在課程準備的過程中一定要充分發揮團隊力量,團隊內部必須做好分工。
課堂教學設計主要包括:教學內容和目標的確定,教學活動和方法的設計,基于核心素養的學業質量標準,解決學生“學什么”“怎么學”“在哪里學”和“學得怎么樣”。科學合理的課堂教學設計需要做到以下兩點。
(1)教學內容要合理,目標要準確。教學內容和目標的確定解決的是“學什么”,這要依據人才培養方案中相應課程標準來確定。課程標準中規定“減震器結構和拆裝”共2課時,要求學生掌握減震器的結構,了解其原理,能夠進行拆裝。結合具體學情(圖2),考慮到現場參與授課的學生很可能尚未接觸汽車底盤知識,對減震器完全不了解;以及因減震器本身結構因素,在實際生產過程中針對減震器的故障一般是采用整體更換,也可能單獨更換減震彈簧或減震支柱,但在排故的過程中常出現學生對減震器結構不了解,導致因工具使用和拆裝方法不當而造成部件損壞或人員受傷的生產事故。據此學情和實際生產分析決定對參賽項目內容進行“加工”“拆卸”,把“減震器的結構與拆裝”分成“減震器的結構認知”和“減震器拆裝”各1課時,確定“減震器的結構認知”為比賽授課內容和教學重難點,具體的教學目標如圖3所示。在確定教學內容和目標時應依據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并在此基礎上結合學情和實際生產進行調整,教學內容要有利于自己教學理念的呈現,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

圖2 學情分析

圖3 教學目標
(2)凸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和方法設計。整節課共有6個教學環節,分別是:新課引入、減震器作用、實車減震器外部結構認知、減震器總成結構認知、減震器內部結構認知和總結(表1)。
教學環節1: 通過視頻導入,把學生帶入到真實的工作情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環節2:通過開展小組討論、組員代表講述和教師補充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減震器在汽車底盤的作用。
教學環節3:減震器外部結構認知是本次課的教學重點,為了突出重點,解決難點,設計了1個工作任務。所有活動和工作任務均采用小組探究學習、派代表回顧任務過程、分享任務結果和教師點評、補充、總結的方式進行,每個活動和任務中師生形成共識后的知識點均以卡片的形式呈現。

表1 教學環節設計
教學環節4:通過播放維修不規范拆卸減震器總成的視頻,再次把學生帶入到工作情境中去,并用減震器故障件和合格件實物進行對比,讓學生理解減震器總成正確規范分解的操作方法,為下一節課“減震器的拆裝”做理論鋪墊。
教學環節5:減震器內部結構認知和教學環節3一樣,既是教學重點也是難點,也設計了1個工作任務,所有活動和工作任務過程同教學環節3。
教學環節6:組織學生對課程進行回顧,進一步梳理存在疑問的地方及操作的誤區。
整個教學過程內容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學生始終被教師引導著,運用所有學習資源,體驗教與學的過程,分享各自學習成果,獲取教師的點評反饋和總結,這樣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了學生可持續學習的信心。能夠很好地解決“怎么學”“在哪里學”“學得怎么樣”的問題。在設計“怎么學”“在哪里學”時最好是基于真實的工作情境,通過師生及生生之間的互動合作,學生在自己“做”和“學”的實踐中,掌握職業技能和實踐知識,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主動構建真正屬于自己的經驗和知識體系,在解決職業實際問題時具有獨立地計劃、實施和評估的能力。在課堂教學設計的過程中一定要牢記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和協調人是學習情境的設計者和學習舞臺的導演,整節課的教學活動和方法的設計一定要凸顯學生的主體位置。
(3)課堂教學組織實施是關鍵。如果把課堂教學設計比作建筑設計圖,各項教學資源比作建筑材料的話,課堂教學組織實施就是正式的建筑施工過程,它是整個課堂教學的關鍵,所以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反復磨課演練,做到熟能生巧,靈活應變。主講教師必須對每一個教學活動的設計及相應教學資源的運用了如指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在賽前按照預案進行反復磨課,演練,聽取旁觀者的意見,完善預案。而且要盡可能多地考慮到比賽現場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做到熟能生巧,靈活應變。這樣在比賽現場時才有可能做到胸中有丘壑,以不變應萬變。
2)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在比賽前一天參觀比賽場地時,要對授課現場的布置進行精心設計,做到有利于教學活動的展開,如學生分組討論、回顧。排除一切可能干擾課堂活動的不利因素。另外,在正式比賽前1 h,教師有0.5 h的時間與學生進行互動,在這段時間里,主講教師需要快速地了解學生信息,進行合理分組,介紹課程內容,利用網絡平臺讓學生進行課前學習,建立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打下基礎。
3)教學過程要自然。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對前期的課程準備要有足夠的自信心,盡可能有條不紊地按照課堂設計方案組織實施教學過程,努力做到把團隊為課堂所準備東西全部呈現出來,不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在授課的細節上做到盡可能地調動所有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教學活動間的過渡要自然,知識點的講解不要跳躍太大。主講教師要按照預案把每一個教學活動充分展開,避免草草了事,虎頭蛇尾。
通過參與這次大賽,筆者覺得要上好一堂課非常不容易,在賽場上上好一堂課更不容易,它對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課堂教學資源準備、課堂教學組織實施和應變能力等多方面提出非常高的要求。但是每一位參賽教師通過大賽,都受益匪淺,得到了快速成長,正所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