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慧梅
(福建省泉州市第三實驗小學,福建泉州 362000)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快速突破學習重難點是教師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學生突破重難點知識提供了有利條件。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將現代技術融入教學活動的始終,在拓寬教學經緯度的同時,幫助學生快速理解知識的重難點,使其順利完成學習目標。
語文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在感知語言的基礎上,實現思維能力的快速提升。語文教學目標的實現需要學生夯實字詞等基礎學習。可以說,字詞學習既是基礎,也是學習的重難點。要想使學生打牢字詞這個根基,教師需要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轉變教學形式。在對字詞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采用視頻教學的形式,將字詞教學寓于視頻中,然后進行生動的講述。小學生對動態的事物更加感興趣。教師可以從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著手,以視頻為重要輔助手段,開啟學生對字詞的感知。
例如,部編版三年級下冊《燕子》這篇課文涉及的字詞比較多,且結構比較復雜,為了增加學生對字詞學習的趣味,教師播放了趣味化的小視頻。視頻中是春天的畫面,畫面中出現了燕子、花草、河流等內容。在展現畫面時,每出現一種事物,畫面就會進行放大處理,這樣學生對詞語的認知就會得到強化,如視頻中出現了燕子,這時視頻就會對燕子的漢字進行放大、并進行結構解析。這樣的設計更具趣味性,學生的觀看興致和學習探索興致更濃。運用同樣的方法,學生能很快掌握“沾”“拂”“掠”等詞語,字詞學習順利啟動。在教學字詞時,教師采用融合視頻播放的形式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認知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完善。
視頻呈現動態性、趣味性特點,這與小學生認知發展基礎和興趣點相契合。當學生對視頻畫面產生濃厚的興趣時,教學設計就成功了一半,字詞教學難題也就迎刃而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使學生在積累中逐漸形成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度。”要想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教師必須帶領學生對語言文字展開分析、鑒賞。作為文本的有機組成部分,句子的作用和價值不可忽視。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不妨從句子出發,對其進行挖掘和鑒賞[1]。
課件演示是借助電腦將相關圖片進行展示的過程。它能夠更好地服務課堂,將理論知識與現代信息手段相結合,實現對知識的精細化處理。教師可以將句子鑒賞融入課件中,然后進行動態演示。例如,《荷花》這篇文章語言優美,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學習難點是對語言進行賞析。要想順利完成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點,教師必須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經過對文本句子、學生興趣點、學生學力基礎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后,教師選擇了用課件進行演示。課件演示有很大的優勢,其可以采用標紅、勾畫特殊符號等形式對句子進行分析、分解,最終形成結論展示出來,如在分析“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這句話時,前半部分是擬人的修辭手法,后半句是比喻的修辭手法,教師可以采用不同符號進行標注,在分析時也采用不同字體解析,以便于學生理解。課件演示讓知識講解變得簡單、清晰起來,這樣既節約了課堂教學時間,也提升了句子鑒賞實效。
句子鑒賞不是簡單的思維過程,需要學生進行全方位的綜合考量。面對紛繁復雜的句子,教師借助課件將句子的特點呈現出來,體現的是教學智慧。
對于高年級學生而言,字詞學習比較簡單,真正阻礙他們學習的是對文章層次結構的解析。文章結構層次是從宏觀視域出發,對知識進行探索的過程。要想順利達到教學目的,教師必須進行教學方式的革新。傳統結構層次劃分,往往是依托教材完成的,學生在教材中進行勾畫、分析。而由于教材中的語言文字相對密集,學生在分析、觀看過程中很容易出現錯誤。這是傳統結構層次梳理的弊端。為了給學生以清晰明了的思維指引,在分析文本結構層次時,教師可以融合電子白板。電子白板是一種借助觸摸式白板展示知識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它更加直觀、簡潔,對學生思維產生的激發作用也更加顯著。
例如,《海底世界》這篇文章相對較長,段落較多,但結構比較清晰,為了能夠讓學生從全局出發進行結構分析,教師應先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進行段落結構劃分。由于學生劃分的層次存在差異,教師將學生的分類進行歸納總結,并寫到黑板上供學生觀看。然后,教師與學生一起結合文本段落內容進行對比分析。在分析的過程中,文本結構層次一目了然地呈現出來,突破學習重點自然完成。電子白板強大的展示、批注、繪制功能為結構層次分析梳理提供了重要渠道,教師可適時借助電子白板,對文本結構展開分析。這樣的教學方法減輕了教師的負擔,也使學生的分析、思考變得更加靈活。
文本結構層次的分析是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體現。電子白板的運用既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又將文章結構層次完整地呈現出來,最大限度地挖掘了文本結構,鍛煉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語文教學最終會歸結到作品主旨、作者情感的挖掘探索上。這是教學重點也是難點。要想實現順利突破,教師必須革新教學方法。在傳統教學中,在對文本主題進行歸納總結時,教師只單純地對文本進行挖掘,這顯然是一種狹隘的思想。在新課程改革教學理念的影響下,在文本教學中介入現代教學手段已經成為重要的教學訴求。網絡資源就是現代技術的具體體現。網絡資源介入后,教師能在課堂上展示與文本資源相關的內容,這樣學生在閱讀中會有更加深刻的感知和體驗,自然能夠順利掌握作品的主旨情感。
例如,《蜜蜂》一文的學習重點是體會作者獨特的觀察視角和探索精神。為了讓學生對這一點有更好的認知,教師選取重要段落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為了拓展學生閱讀量和學習視野,教師利用網絡資源搜集法布爾《昆蟲記》中的部分作品內容供學生閱讀,并對作者法布爾進行細致的介紹。在類比學習探究中,學生大開眼界,不僅提升了學生對文本內容的認知度,還使其完成了對主旨的突破。
新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注重多種教學資源的滲透。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技術已經普及,這就為網絡資源的融入提供了條件。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網絡資源信息涵蓋面廣的特點,進行知識搜集,使學生的認知在廣泛閱讀中得到升級,使其視野在閱讀中得到拓展。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是語文學科最重要的特性。在教學活動中融入現代技術,可將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作用體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也提升了其人文價值水平。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從現代技術形式著手,借助視頻、課件、白板、網絡等資源,突破字詞、句子、結構和主旨等教學重難點,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