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玲斌
(福建省霞浦縣實驗幼兒園,福建寧德 355100)
游戲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過游戲,幼兒不僅能體會到快樂,還能掌握一定的知識,并學會一些技能。因此,將游戲融入幼兒數學教學中,不僅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還能使其體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進而促進其全面發展[1]。基于此,本文闡述了幼兒園數學課程設計中融入游戲的重要性,分析了幼兒園數學課程游戲化的現狀,并提出了相應的策略,以供參考。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指出,幼兒數學教育的核心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體驗數學的有趣和有用。教學改革注重教學模式的變革,因此原有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式。對于幼兒而言,在游戲中滲透數學知識,能使抽象的數學知識更加生動有趣,從而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提升幼兒解決生活中數學問題的能力,有利于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2]。
3~6歲幼兒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其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弱。數學的抽象、嚴謹性讓很多幼兒望而卻步。而游戲是幼兒學習的主要方式,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幼兒生長發育的特點、學習方式、游戲的權利[3]。將枯燥的數學學習融于游戲中,利用數學游戲輔助教學,能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象化,使枯燥的數學變得生動有趣,使幼兒在快樂的氛圍中理解并掌握數學知識。
當前,很多教師對于不同的數學內容、不同的活動目標使用相似的游戲。數、量、形、時間、空間,每一個數學問題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游戲的同質化導致教學沒有差異性與針對性,無法使幼兒掌握所學的知識。
幼兒處于不同的年齡階段,他們的認知也會表現出不同的特點。沒有層次性直接選用的游戲難以發揮并達到應有的作用。游戲過于簡單,無法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游戲過于困難,容易使幼兒產生抵觸心理。
數學是培養幼兒思維的學科,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學科。部分教師在游戲的設計上更偏重于漂亮的學具、精美的PPT、動畫里的人物等,以此來吸引幼兒的興趣。殊不知遠離幼兒生活的游戲無法讓幼兒體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
數學游戲化教學要始終圍繞教學目標。教學目標不同,設計的數學游戲也應不同。幼兒活動目標要符合幼兒的最近發展區,不可設置得過高,否則將不能達到原有的目標,也影響幼兒的發展;教育目標也不可設置得太低,否則無法體現數學游戲活動的價值[4]。不同的教學目標要選用不同的游戲作為載體,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可以選用相似的游戲。因為每個教學活動都有不同的教學目標,而不同的教學目標也有其特殊性,只有采用適宜合理的游戲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兒數學涵蓋了數、分類、排序、形體、加減法等內容,而在組織教育教學中,教師要思考用什么形式的游戲,用什么方法進行組織教學才是最適宜的,如角色游戲是幼兒百玩不厭的游戲,教師應想方設法地在各種主題的角色游戲中巧妙地將數學知識融入其中。例如,“娃娃家游戲”中擺放餐具學習一一對應、曬娃娃襪子學習配對;裝飾娃娃家中感受排序有規律的美;超市貨柜的物品擺放鞏固按物品名稱分類,還可以引導幼兒按數取物或根據物品的數量粘貼數字標簽,甚至還可以鼓勵幼兒進行統計;超市購物能使幼兒了解數量、單價、總和等數字之間的關系,貨幣使用還能提高幼兒加減法運算的能力。幼兒游戲有很多,教師應有目的地利用適宜的游戲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
趣味化是幼兒數學教學游戲化的最主要表現。教師創設游戲情境能使數學知識更加直觀、形象,能激發幼兒的參與興趣,使幼兒在學習數學知識中產生愉悅感,進而培養幼兒的數學思維和邏輯性[5]。然而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在認知水平上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在設計游戲教學時,教師要從幼兒的實際水平出發,尊重幼兒學習發展的規律,其所設計的游戲要符合幼兒的心理認知。同時,教師應注意使游戲內容更貼近幼兒的實際需求,做到大、中、小班的游戲有所差別。對于年齡小的幼兒,教師應選擇具有直觀情境、帶有一定情節性的游戲;對于大班的幼兒,教師則應選擇一些抽象的、具有挑戰性的游戲。有層次性的游戲才能真正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引導幼兒主動地參與到數學知識的探索中。
教師在設計幼兒數學教學游戲活動時,要使游戲簡潔明了地概括數學教學的內容和重難點,在幼兒進行數學游戲的過程中,要給他們觀察的時間,并引導幼兒逐步嘗試數學游戲的玩法,進而使其掌握知識點。例如,在教學大班數學活動《復習區分左右》時,教師以幼兒喜歡的體育游戲跳格子為原型進行改編,創設為“找寶藏”游戲。幼兒想找到寶藏必須經過三關,從而充分激發了幼兒的興趣,引導幼兒先自己看指示卡跳格子(以自身為中心區分左右),再到觀察同伴的位置念指示卡(學習以客體為中心區分左右),最后到增添“地雷”障礙,兩兩合作,一人指示另一人跳格子(合作以客體為中心區分左右)。這三個不同難度的游戲層層深入,將抽象、枯燥的認識變成了有趣的挑戰,幼兒在歷盡三關后尋得“寶藏”,歡呼雀躍,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數學應用能力。
數學源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結合日常生活設計數學游戲能使數學知識更有趣,能讓幼兒真正去親近自己的生活,讓數學知識更具“人情味”。教師應善于開發和利用生活中的數學資源,引導幼兒學習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使其從被動接受發展為主動建構。課程設計生活化的方式有很多,教師可以將學習情境生活化,也可以將教學素材生活化,還可以將學生生活化,從而喚起幼兒的共鳴,讓幼兒在可操作、可感知、可表現的活動中提高運用數學的能力,學習用數學方法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簡單問題。這樣的數學活動才是精彩的[6]。
創設生活化的數學情境是實現教學的前提。例如,教師可以與幼兒一起將收集到的鞋子布置成鞋城,然后請幼兒給鞋子分類。鞋子是幼兒熟悉的、感興趣的事物,幼兒積極性更強。教師只需借助這些生活中的素材,幫助幼兒提煉數學概念即可。分類的方式很多,幼兒可以根據材質分(皮鞋、布鞋、塑料鞋);款式分(平底鞋、高跟鞋、靴子);功能分(運動鞋、雨鞋、休閑鞋);季節分(涼鞋、四季鞋、棉鞋)等,分類后再分別進行統計。由此可見,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幼兒能將生活中的經驗運用于數學活動中,深刻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趣味性。又如,《認識掛歷》后的延伸活動,教師可引導幼兒為自己設計一周合理的活動安排表(周一當小旗手,周二當小木工,周三當值日生……),這既能鞏固幼兒對掛歷的認識,又能讓幼兒明白計劃的重要性,從而使其學會珍惜時間,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
課程設計生活化還可以體現為操作材料生活化。例如,在大班排序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提供了紙杯、手工剪刀、水彩筆等幼兒生活中隨處可見、隨手可得的物品。這不僅減少了教師制作材料的工序,又將生活中材料的作用最大化。幼兒從剪刀的開口、閉口方式,從剪刀刀口的朝向,從剪刀顏色款式、大小不同等對剪刀進行排序。教師驚喜地發現,幼兒將剪刀排出了多種多樣的順序。由此可見,這種教學模式鍛煉了幼兒的思維能力,真正做到用生活中的材料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綜上所述,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為幼兒提供有層次的課程設計,充分調動幼兒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不僅僅是集中教學活動,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幼兒園的環境創設都能成為數學教育游戲課程資源。活動設計要利于幼兒身心發展,利于幼兒數學素養的逐步提升。教師要從日常生活中提取有價值的元素,設計有效的游戲,不斷調整游戲設計,讓幼兒在操作中發現更多的數學知識,以實現數學游戲的可持續發展,從而形成樂于探索、勇于創新的數學精神。此外,拓展家庭游戲領域,爭取家長的支持也很重要。現實生活中,部分家長的教育理念還不夠完善,教師應鼓勵家長做幼兒游戲的參與者,讓家長體會到將數學融入游戲的意義,從而讓幼兒更加喜歡數學,進而形成最大化的家園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