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蕾 陶雪 司林閣 代宇杉 顧力華
摘要:中風后痙攣性偏癱是常見后遺癥之一,筆者對中風痙攣性偏癱相關的針刺治療文獻進行總結,從單純針刺手法和針刺及其綜合療法等方面,綜述針刺治療中風痙攣性偏癱的臨床研究概況,為臨床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風;偏癱;針刺;痙攣性;綜述
中圖分類號:R7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349(2020)03-0086-03
中風病又名腦卒中,是臨床中的常見病、多發病。其死亡率在全球范圍內一直高居榜首[1],存活下來的患者中絕大多數患者或多或少都會遺留下偏癱、失語、吞咽障礙、情志抑郁等后遺癥[2],然而其中最多見為偏癱[3]。痙攣性偏癱嚴重影響中風偏癱患者運動功能恢復及生存質量,因此對肢體痙攣的治療對于中風患者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臨床上對于痙攣性偏癱的治療方式主要有藥物、康復治療法、手術等,但藥物的作用療效欠佳,而手術治療的難度大、費用高。大量文獻表明,針刺療法療效肯定,患者接受度更高[4]。針刺對痙攣性偏癱在臨床中研究越來越多,也取得的了一定的療效。現將相關研究文獻進行如下綜述。
1?單純針刺法
近現代以來,在腦卒中偏癱治療中針灸做為主要手段之一在各個時期均有運用[5]。臨床中針灸治療腦卒中后肢體痙攣狀態已被證實、療效得到了肯定,其被廣泛的運用于腦卒中后康復治療[6],常用的有經筋刺法、腹針、張力平衡針、針刺拮抗肌等。
1.1?經筋刺法?在《內經》中早有記載,中風偏癱肌張力增高屬于“筋病、痙證”等范疇,筋肉拘急、肢體屈伸不利,病位在筋。經筋得于濡養才可發揮連接骨骼、聯絡百骸、維絡全身、司職關節活動的作用[7]。陳振虎[8]、封桂宇[9]在經筋刺法中在上肢肱二頭肌腱及下肢取腘窩肌腱附近取壓痛點,針尖沿肌腱走行透刺、到達骨面,其治療療效優于對照組。李偉[10]經筋刺手三陰經之經筋,行捻轉瀉法,以松解拘急筋肉。
1.2?腹針法?腹針是以神闕調控系統,通過腹部來調整陰陽,促使陰平陽秘,恢復陰陽相對的平衡,從而達到治療目的。李玉琴[11]采用腹針療法,針刺引氣歸元穴,達地部,針刺氣穴、雙側滑肉門、患側外陵達人部,針刺患側上、下風濕點、雙側大橫達天部,隨后神闕、關元加灸,研究結果表明:腹針改善缺血性中風恢復期肌張力、肢體功能方面療效明顯。魏超博[12]、黎致宏[13]取穴參照《腹針療法》,針刺時先候氣,隨之深刺引氣歸元穴,中刺雙側外陵及滑肉門穴、患側上、下風濕點。
1.3?張力平衡針法?抑制導致痙攣狀態的優勢肌,興奮非優勢肌,起到調和陰陽,恢復肢體的正常張力是張力平衡針的重點。譚啟虹[14]、楊正成[15]運用張力平衡先針刺主動肌群行弱化手法:取上肢屈肌,下肢伸肌側穴位,輕柔行捻轉手法以肢體肌肉無抽動為度;隨后針刺拮抗肌群行強化手法:取上肢伸肌、下肌屈肌側穴位,行提插捻轉手法,出現較強針感為度。
1.4?拮抗肌刺法?痙攣性偏癱上肢屈肌群優勢出現屈曲性痙攣,下肢伸肌群優勢出現強直性痙攣是中風痙攣性癱瘓的主要表現。郭克勤[16]對中風偏癱痙攣狀態的患者針刺拮抗肌運動點治療抑制了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的痙攣,有利于患者正常運動模式的建立。陳奕雄[17]針刺拮抗肌以強刺激,對于患者痙攣的改善程度優于針刺主動肌組。
1.5?巨刺法?人體經氣是左右貫通,周而復始的圓周運動。在《靈樞·官針篇》曰:“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巨刺的要點在于刺經,主治肢體疼痛及功能障礙。殷玉鵬[18]選取陽明經穴進行巨刺法,配合康復訓練,其療效確切。王素香[19]同樣采取巨刺結合康復訓練運用于中風偏癱的治療,其研究結果同殷玉鵬一致。
2?針刺結合其他療法
傳統的康復治療中包含著針刺、推拿、艾灸等方法,對于中風痙攣性偏癱其治療原則依舊是以調和陰陽為主,調動氣血運行濡養經筋,以減緩患側肢體痙攣狀態。
2.1?結合推拿?推拿通過揉、拿、捏直接作用于肌肉、肌腱、肌副的手法,可緩解拮抗肌群張力、放松痙攣的肌肉、降低肌張力[20]。錢諾[21]針刺經筋結點時結合運用滾法自患側肢體肩部前臂至腕部(肩關節、肘關節及其周圍肌群為重點),隨之按揉相關穴位,以滾法、揉法、捻法對患肢腕部、手掌及手指治療,以搓法結束。兩者聯合運用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降低患肢痙攣。章燕[22]采用三陰經推拿(上下肢,自下而上推)聯合“醒腦開竅”針刺能有效的降低肢體痙攣。
2.2?結合灸法?《靈樞官能》篇:“針所不為,灸之所宜”。艾灸可通過溫熱調動氣血運行,溫通經絡,舒筋利節使經筋得以濡養,減輕肢體痙攣[23]。詹珠蓮[24]采用井穴麥粒灸治療中風痙攣性癱瘓,治療時選取上下肢各1井穴行麥粒灸,配合針刺。在改善患者痙攣、肢體運動功能方面療效更優。黃道恭[25]常規針刺后,選取上下肢2個井穴進行麥粒灸,以患者感覺疼痛、溫熱明顯為度。其結果表明:對于降低肌張力,提高肢體運動功能優于常規針刺組。
2.3?結合刺絡拔罐?刺絡拔罐可以“祛瘀生新”,使得氣血流暢,濡養經筋。奚馬利[26]刺絡拔罐選取患肢肱二頭肌肌腹痙攣明顯處刺絡拔罐,患側手井穴(每次三個)刺絡放血結合全經針刺,可醒腦開竅、調整陰陽平衡使運動區功能全部或部分恢復,痙攣得以治療。張貝貝[27]在雙尺澤、委中、膈俞中交替取穴(每次一對穴位),刺血拔罐。
2.4?結合穴位埋線?穴位埋線可協調臟腑陰陽之盛衰,以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運行之作用。初始以制約亢勝的臟腑陰陽,隨后以補益不足的臟腑陰陽[28]。雷慧姝等[29]運用陽明經穴位埋線聯合針刺。
2.5?結合中藥內服?中藥不僅可以外敷還可內服,組方的不同對應著不同的病癥類型。對于中風偏癱的治療中多選用鎮痙息風、活血化瘀、疏通經絡之方。武文淵[30]口服鉤藤龍牡湯聯合鈹針組可有效的降低肌肉神經的興奮性,從而有利于減輕肢體的痙攣程度。張小英[31]對中風后痙攣性偏癱患者服用溫陽通絡湯,并配以火針療法。
3?小結
陰陽經筋相互協調是維持人體正常肢體活動的主要原因,無論是陰筋還是陽筋病變都可導致肢體拘攣,手指、足趾活動不利。因此中風痙攣性偏癱病機是陰陽失調,治療上也因當調和陰陽為主,應陽急治陽,陰急治陰,陰陽協調同治使得陰平陽密,才可降低患側肢體的痙攣程度[32]。中風后陰虛血少或蹺脈病變所致筋失所養[33],氣血不通從而使得肌筋拘緊而痙攣[34]。然而自古以來,大多數醫家遵循著“治痿獨取陽明”之理論,指導著中風偏癱的治療。中風偏癱又有“痿證”與“痙證”之別,因而在其治療上不因同一而論。中風痙攣性偏癱針法較多,但各家針刺手法、選穴多有其各自特色,因此療效存在差異。近年來針刺聯合療法運用較多,其療效也得到認同。但在臨床中都缺乏多中心平行性研究,對痙攣性偏癱肌張力各個時期針刺治療特點不突出,因進一步加強針刺對痙攣性偏癱研究,為臨床治療提供更為優化的針刺治療方案。
參考文獻:
[1]王定坤.我國腦血管病的流行病學分析與防治對策[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4,22(6):830-831.
[2]Akarolo-Anthony?Sally?N,Ogundiran?Temidayo?O,Adebamowo?Clement?A.Emerging?breast?cancer?epidemic;evidence?from?Africa[J].Breast?Cancer?Res,2010,12(Z4):8.
[3]胡軒宙,李國安,王波,等.針灸推拿治療中風后肌張力增高的研究進展[J].上海針灸雜志,2011,30(2):137-140.
[4]張輝,張杉,盧遠堅.針刺治療腦卒中后肌張力障礙的研究概況[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30(3):107-110.
[5]劉未艾,岳增輝,陳建宏,等.腦卒中肢體痙攣狀態的中醫藥研究進展[J].時珍國醫國藥,2018,29(4):953-955.
[6]陳瑛玲,陳立典.腦卒中后肢體痙攣的康復研究進展[J].世界中醫藥,2013,8(1):110-112.
[7]陸彥青,莊禮興.經筋刺法治療中風后痙攣性偏癱[J].針灸臨床雜志,2007(8):27.
[8]陳振虎,莊禮興.經筋刺法治療中風偏癱患者肢體痙攣狀態60例臨床觀察[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5):40.
[9]封桂宇.經筋刺法治療中風偏癱肢體痙攣狀態臨床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5,31(2):140.
[10]李偉.經筋刺法對中風上肢痙攣狀態的臨床治療效果[J].中外醫療,2015,34(31):162-163.
[11]李玉琴.腹針對缺血性腦卒中恢復期肢體肌張力增高的臨床療效觀察[D].北京中醫藥大學,2014.
[12]魏超博,馬偉.腹針治療中風后遺癥40例臨床觀察[J].光明中醫,2015,30(6):1275-1276.
[13]黎致宏.腹針治療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的臨床研究[D].廣州中醫藥大學,2005.
[14]譚啟虹.張力平衡針法治療氣虛血瘀型中風痙攣性偏癱的臨床研究[D].廣州中醫藥大學,2010.
[15]楊正成.張力平衡針法治療腦卒中后痙攣性癱瘓的臨床研究[D].廣州中醫藥大學,2012.
[16]郭克勤,李常法.針刺拮抗肌運動點治療中風偏癱痙攣狀態的臨床研究[J].河北中醫藥學報,2014,29(4):33-35.
[17]陳奕雄.針刺拮抗肌與主動肌治療中風后痙攣性偏癱的研究[D].廣州中醫藥大學,2008.
[18]王素香.巨刺法聯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偏癱臨床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9,35(4):487-488.
[19]殷玉鵬,黃翠立,梁靜,等.巨刺陽明經穴結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肢體痙攣38例[J].環球中醫藥,2016,9(11):1374-1376.
[20]賀小卉,張少明.針刺結合推拿治療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的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17,44(6):1283-1285.
[21]錢諾.針刺經筋結點結合推拿治療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的臨床觀察[D].黑龍江中醫藥大學,2011:3-7.
[22]章燕.醒腦開竅針刺配合三陰經推拿治療中風后痙攣性癱瘓46例[J].現代中醫藥,2014,34(1):53-55.
[23]劉菲.溫針灸治療中風后下肢痙攣性癱瘓的臨床觀察[D].黑龍江中醫藥大學,2012.
[24]詹珠蓮.麥粒灸配合針刺治療腦卒中后痙攣性癱瘓的臨床研究[D].廣州中醫藥大學,2010.
[25]黃道恭.井穴麥粒灸結合針刺治療中風后痙攣性偏癱的臨床研究[D].廣州中醫藥大學,2012.
[26]奚馬利.全經針刺法配合刺絡拔罐治療腦卒中恢復期上肢痙攣的臨床觀察[D].湖南中醫藥大學,2016.
[27]張貝貝.針刺配合刺血拔罐治療中風后肢體痙攣的臨床療效觀察[D].山東中醫藥大學,2016.
[28]羅丹娜.背腧穴埋線配合針刺治療中風偏癱臨床療效觀察[D].廣州中醫藥大學,2010.
[29]雷慧姝,李婷,代金明,等.頭針百會透太陽聯合陽明經穴位埋線治療中風后痙攣性偏癱的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2018,40(4):506-545.
[30]武文淵,李方.鈹針聯合鉤藤龍牡湯對降低中風患者肌張力的臨床效果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7,33(9):17-20.
[31]張小英,安軍明.火針療法聯合溫陽通絡湯對中風后痙攣性偏癱患者肢體功能的影響[J].針灸臨床雜志,2018,34(7):35-38.
[32]陳振虎,莊禮興.經筋刺法對偏癱痙攣患者運動功能的影響[J].新中醫,2010,42(9):94-96.
[33]楊正成.張力平衡針法治療腦卒中后痙攣性癱瘓的臨床研究[D].廣州中醫藥大學,2012.
[34]茹凱,劉天君.“經筋”實質的系統科學研究[J].北京中醫藥,2010,33(4):229-245.
(收稿日期:201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