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思政作為一種全新的理念,它是指將學校的各個部門納入教學范疇,形成立體化的教學模式,以實現全方位育人,全面育人的教育目的。目前被我國各大高校廣泛接受,但就及實際應用情況來看,效果卻并不是很理想。筆者通過實際調查發現,目前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存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阻礙高校思政教學的進行。如何提高高校學生的素質水平,貫徹大思政教育理念成為當下課程改革的一大難題。對此,筆者從當下思政教學存在的問題出發,對如何完善高校思政教學模式進行了詳細分析。
關鍵詞:大思政 高職教學 思政教學 課程改革 教學研究
高職是我國人才重要的培育場所,是我國高素質人才重要的輸出基地,高職的教學水平直接關系到我國人才的質量。就目前情況來看,我國高校學生的素質并不能達到預期的水平,學生素質降低是高職院校教學面臨的一大重要現象,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成為當下教學改革的重點。對此很多高職院校進行了不斷嘗試,但取得的效果卻并不是很理想,究其根本是因為其并沒有改變傳統教育的束縛,依舊采取課堂教育走走過場的形式,沒有成生活學習等多個角度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學生的素質很難得到提高。針對這些教育中的問題,筆者對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夠國高職思政教育改革有所幫助。
一、高職思政教育改革的必然性與意義
高職思政教育改革是當下教育改革的一大重點也是難點之一,國家教育部對此給予足夠的重視。
(一)高職思政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近些年來校園惡性事件層出不窮、學生生素質不斷下降已成社會普遍現象,在高職院校中經常出現校園暴力事項,學生之間斗毆、學生打老師已成為一種社會常態,究其根本是因為當下高職院校的學生素質普遍不高,加上來自生活學習的各種壓力,導致學生心理發生扭曲,很容易因為一些小的情緒波動而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教育部和社會各界對這一類問題相當關注。因為高校是我國育人的主要場所,是我國未來發展的主要源泉,高校內部不穩定、學生的素質,我國在未來就取得實質性的進步。加上大學生作為社會中很重要的一個群體,該群體具有很強的輻射性,它能夠對社會各界的群體進行輻射,如果大學生素質很高,對社會帶來的就是一種積極的能量,反之則不利于社會正能量的發展。因此重視大學生思政教育成為當下教學改革的一個重點。
(二)高校素質教育改革的意義
1.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大學生是祖國未來建設重要力量之一,大學生的健康發展是重要基礎。現階段重點放在對大學生專業知識和基礎能力培養方面上,對學生基本的自身素質教育關注程度不是很高。導致了當下很多大學生自身基礎知識過硬,但是卻不具備相應的道德水平素質,這類大學生很難在社會中生存下去。通過對高職院校思政課堂教學的改革,能夠培養學生的自身素質,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是學生更適應于這個社會的發展。
2.是教育進步的重要表現
我國的教育發展至今已有數千余年歷史,在歷史的長河中,教育是隨著一次次改革不斷發展進步的。對高職院校思政課堂的教育改革,既是當下時代發展的必然舉措,也是我國教育發展的必然需求,西方教學在這方面已遙遙領先于我們,我們必須做出改變,以適應新時期的社會發展。
3.有利于弘揚傳播中華文化的德育價值
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其豐富的文化底蘊,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文化之鄉的美譽。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優秀的文化在當代大學之間出現了很嚴重的斷層現象,加強對當下高職院校思政教學改革,能夠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文化精神,有利于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二、高職思政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高職思政教學是當下高校教學開設的重要課程之一,但就從筆者曾是的高職院校教學實際情況來看,實際教學效果卻并不是很理想。中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阻礙了教學的開展,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要數以下幾個問題。
(一)教師對思政教學的重視度不高
在很多高職院校中,雖然都響應教育部統一部署,教學中開設思政教育課程,但是和傳統的教學相比,思政課程教育的重視度明顯不如傳統課程。思政課程作為高校的必修課程之一,很多院校卻將思政課程上成了選修課的效果。在教師的思想觀念里,高職就是培養學生專業知識和基礎技能的地方,思政課程只能作為一種輔助類學科進行。在學生的觀念里,思政課程的學習就是為了敷衍教學任務,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二)教師的教學方法有待改善
在高職院校思政課程教學中,針對大學生的自身素質教育很多教師依舊采用傳統的模式,即課通過課堂上知識的講授來進行。在大多數教師看來,大學思政課堂開展的情況是否良好就是看學生對思政課程理論知識的掌握是否牢固,對學生的綜合實際能力并不進行深入了解,這也導致了當下許多學生雖滿腹經綸卻自身素質很低的情況。
(三)缺乏與思政教育相輔相成的環境基礎
高職院校素質教育是一項復雜長期的過程,他不僅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教學方法,還要求教學工作者能夠根據學生的真實情況構建與教學情境相適應的外部環境。如學生在一個素質氛圍很高的環境中自身素質自然而然的就能得到提高,在一個素質不高的環境中自身素質難免也會產生影響,通常我們常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想必也是這個道理吧。
三、高職院校思政課程教學改革策略分析
對高職院校思政教學改革是時代賦予高校的基本任務,在大思政背景下,學校務必發動各個部門相互團結,相互組織,積極將思政教學改革貫徹到每一項細節中。筆者認為,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課程改革可以從以下幾個點進行。
(一)提升教師自身素質
教師是教學工作開展的執行者和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引導者,教師的自身素質對高職院校思政教學開展有重要意義。作為校方相關單位要能夠認清這個問題,定期對在校教師進行思政教育培養,提高教師自身的思政素質和教學能力,可以針對教師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相關的思政考核體系和監督管理體系,確保教師在實際思政過程中的執行力度。與此同時,糾正教師錯誤的思想觀念,讓教師明白思政教育開展對大學生本身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對一些思想觀念有問題的學生和教師,要能夠加以合適引導,從思想源頭上解決高校思政教學問題。
(二)注重課堂教學和實際教學的相結合
高職院校思政教學不同于傳統知識教學,思政教學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需要教師能夠在長期的學習生活中不斷引導、不斷教育。在課堂教學上,教師對高職院校思政教學要不僅僅局限于課本知識,還要聯系生活中的實際情況給學生進行合理分析,同時注重教學方法的創新,如在一些思政問題上,可以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大膽思考或者課堂公開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在一些傳統優秀美德的培養上,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融入實踐,在實踐生活中感受傳統美德的魅力,進而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在課下,教師要能夠將思想道德教育滲透到實際生活中各個角落,作為課堂教師,要積極的走進學生,融入學生,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感,掌握學生的真實情況,然后根據學生自身的情況制定出合理的培養方案。同時作為一名優秀的高職院校教師,務必要確保自身素質過硬,給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樹立良好的道德模范榜樣。
(三)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
學生的素質和其生活環境有一定的關系,大思政背景,作為校方相關單位,要能夠積極號召校方各個部門聯合起來,改善現有的校園學習生活環境,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平臺。如校方單位針對校園不文明情況制定相關的管理條規,在規章制度上去約束學生;構建校園反饋系統,通過網絡的形式,號召學生和各科教師將學習生活中各種不利于學生身心素質發展的因素進行反饋,針對其反饋情況重點進行調整;各班級輔導員班干部要起到帶頭作用,積極在班級課程中宣傳滲透良好思想道德教育觀念,鼓勵支持學生去進行各項社會公益工作;校園學生會和社團要積極配合校方的工作,對自身成員進行約束和指導,將優秀的文化在校園生活中廣泛擴散。
四、結語
思政教育改革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高職院校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作為相關負責部門,要能夠明確思政教學開展的必要性和現實意義,通過實踐調查發現當下思政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強化自身素質,從課堂和生活等多個角度對學生進行專業化培養,以能夠達到更好的素質教育水平。
參考文獻:
[1]馬曉亮,趙雪照.“大思政”視域下的高校思政課多元協同實踐教學模式[J].西部素質教育,2019,(19):28-29.
[2]徐美華.“大思政”背景下思政課實踐教學與社會實踐融合的研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9,(09):72-74.
[3]王瑞超.“大思政”教育環境下高職思政課教學創新研究[J].智庫時代,2019,(33):138-139.
[4]王志強.關于“大思政”教育格局下的高職思政課教學改革與實踐[J].科技風,2019,(19):44.
(作者簡介:王淼森,最高學歷:碩士,職稱:助教,單位: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