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璇
“送溫暖”是一項工會堅持了近30年的服務品牌,今年“送溫暖”開始前,按照慣例,我拿到了一份困難職工基本情況表,仔細一看,單身、兒子殘疾、月收入千余元……這些關鍵詞加上以往的“慰問經驗”,我的腦海里已經勾勒出一幅衰敗的家庭生活圖景,我甚至準備好了安慰和鼓勵的話語。
跟著“送溫暖”的干部,來到一處紅色磚混小樓前。低矮的筒子樓,樓齡至少有50年。沿級而上,穿過走廊,還沒進家門,我就覺得這個困難戶有點兒不一樣:儲存的冬菜整整齊齊碼放在墻邊,舊木門雖然漆掉得厲害,卻擦得锃亮。
走進門,不到20平方米的單間里,陳設簡單卻整潔素凈。母親大方地跟工會干部交談,孩子坐在床上,看起來十分有精神。桌子上一摞半米高的報紙引起我的注意,母親說:“我們娘倆愛讀報,每年都訂報,堅持十幾年了。”
我精心準備的所有勸慰詞,突然顯得有些可笑。
困境讓這對母子物質貧乏,需要救助,但二人的精神世界并沒有被擊倒,雖清貧卻不缺精致,雖困苦卻姿態從容。我們在給予幫助的時候,安慰很多余,憐憫更顯底氣不足,因為他們的心一點兒都不貧。心不貧,物質上的困難,真就不是個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