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
戰疫期間,一則“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的消息,讓雙黃連口服液一夜之間脫銷。拋開“抑制并不等于預防和治療”,不談“實驗室有效,不一定代表臨床有作用”,雙黃連(獸藥)和雙黃蓮蓉月餅銷量,竟然也大幅度提升,實在令人啼笑皆非。
“傳播—動機—行為”是許多新聞傳播學學者的研究課題,如何通過最經濟的傳播方式,讓信息的接受者產生動機,最終有所行動,顯然,這則“抑制病毒”的消息取得了極佳的傳播效果。
令人遺憾的是,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多地依然傳來因為聚會聚餐引發的集體感染事件。按理說,媒體每天都在重申著“宅在家里不出門”“親戚不走,來年還有;朋友不聚,回頭再敘”的口號,這比雙黃連更早刷屏,為什么都沒有取得雙黃連那樣的效果呢?
在傳播學理論中,有一個“選擇性定律”:受眾在接收信息的過程中,會根據個人的需要和意愿而進行選擇、理解和記憶,以便使所接受的信息同自己固有的價值體系和既定的思維方式,盡量地協調一致。
大白話就是——只聽自己想聽的,只記住自己想記住的。
動動手指下個單,口服液就可以送貨上門,至于真假也無需太過較真,反正價格也不貴;同學、朋友、親戚難得聚上一回,現在都沒癥狀,吃個飯也不至于就被傳染了。于是摁下啟動鍵,雙黃連脫銷,集體聚會照舊。
在關鍵時刻,“選擇性理解”讓整個社會付出代價。我們還在與病毒賽跑,防疫攻堅戰仍在繼續,我們沒有選擇,只有不折不扣地執行所有政令規章。在疫情面前,沒有選擇題,全是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