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宏斌? 心理咨詢師
首先,我覺得你的發(fā)小還真未必能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性格上的不足。這讓我想起了電影《原諒他77次》中的男主人公艾達姆。在電影中,艾達姆認為自己是一個有錢又多才的完美男友,是世界上唯一能夠配得上女主角艾娃的人。但在與艾娃的實際交往中,艾達姆會因為找不到路把艾娃丟在陌生的城市;會在艾娃父親病危時,去給朋友當伴郎喝得酩酊爛醉……漸漸的,艾娃認清了艾達姆沒擔當、狂妄、孩子氣的本質,在艾達姆做錯77件事后,毅然選擇與他分手,可直到分手艾達姆也不明白自己到底有什么錯。
早在17世紀,法國物理學家馬里奧特就在人的視網膜上,發(fā)現了一部分沒有感光細胞的區(qū)域,當物體影像落在該區(qū)域上時不會引發(fā)視覺,即使它在你面前也不會看到,這種現象被稱為視覺盲點。后來,美國心理學家約瑟夫和哈利提出了針對人際關系和傳播學的“約哈利之窗”理論——根據別人是否知道、自己是否知道將人的認知窗口分為開放區(qū)、盲目區(qū)、隱秘區(qū)和未知區(qū)。其中,別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認知內容就是個體的盲目區(qū),也叫性格盲區(qū)。
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讓肖像畫家根據幾位女性自己的描述和來自他人的描述,分別創(chuàng)作兩幅畫像。最終畫像的對比結果表明:幾位女性對自己的描述都與他人的描述之間存在顯著差異。這也意味著自我認識和他人認識有較大差異,就是我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正如你的發(fā)小,當他陷入自己的性格盲點不自知時,就容易在盲區(qū)里鉆牛角尖,甚至還會以自我為中心,一意孤行,一錯再錯。
每個人一生都在處理人與物、人與人、人與自己內心這三種關系。其中,自己與內心的關系是最基礎的,性格盲點就如同我們開車時的視覺盲區(qū),你根本不知道這個區(qū)域暗藏的是什么,如果任由其存在,就等于為自己的人生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
古龍先生曾說:“當別人說了一些使你受到極大傷害的話時,正是你最能進步和成長的時刻,因為別人的話很可能刺中了你一直不敢面對的盲點。”生活中,我們要能夠正確處理自己與內心的關系,對自己的性格、行為方式等有清晰的認識,同時跳出當局者迷的怪圈,認真聆聽他人對自己的建議,讓自身的性格盲點無處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