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北燕
[摘 要]數學課程是中職教育的公共基礎課程之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學習數學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職業能力和專業能力,對學生的職業生涯也會有很大影響。但在實際教學中,學生普遍數學基礎較差,學習效能低,這嚴重影響了教師的教學效果。鑒于此,教師應認真分析中職學校數學課程教學的目標與教學現狀,積極探索優化數學課程教學的策略與方法,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中職數學;課堂現狀;策略與方法
中職數學教學如何面向全體學生,做到與中職專業人才培養要求有機結合,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與思維能力,是中職數學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也是中職人才培養中亟需解決和研究思考的問題。
一、中職數學課程內容及培養目標
現行中職學校所用的教材都是國家統編的新課改教材,其中數學教材的編寫緊緊圍繞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是在初中數學的基礎上,內容主要是代數、三角、幾何和概率統計,著重培養學生的基本運算能力、計算工具使用能力、空間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旨在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學基礎課程由基礎、職業、拓展三個模塊構成。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第六版技術學校通用教材,采用“1+3”的架構方式,上冊為所有專業提供共同的數學基礎,下冊分別對應機械建筑類專業、電工電子類專業和一般專業;定向分為專業學習和服務崗位,課程內容具有注重基礎性、體現職業性、反映時代性的特點。模塊間既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基礎模塊是各專業學生必修的基礎性內容,職業模塊是提高學生職業素養的限定性選修內容,拓展模塊是滿足學生繼續學習與個性發展等方面需要的限定性或任意選修內容。課程內容遵循中職教育發展規律和特點,難度適中,能夠滿足中職學生的學習需要。
二、中職學校數學課程教學的現狀
1.中職學校數學課堂教師教學現狀
其一,中職學校的學生大多數數學基礎差,對數學的喜愛和認知程度低,這嚴重影響教師的自信心,導致教師備課時對教材的研究不夠深入;其二,教師沒有深入了解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困惑,導致師生溝通不暢。在日常教學中,一些教師講授數學知識僅考慮升學學生的需要,增大了學習難度,致使多數學生覺得除了應付考試外,數學知識在專業中基本無用,因而對數學學習沒有興趣,產生數學無用思想。其三,一些教師依然延續過去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沒有形成自己的職業教育教學特色,導致學生學得吃力、實際效果不好。
成因分析:(1)教學理念陳舊。一些教師仍然沿襲“以教師為主體”“以課程為中心”的傳統教學觀念。(2)教學模式死板。課堂上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從內容、備課到講授,忽略了學生的數學基礎,缺少與學生的有效互動,教學方式簡單,語言生硬,很少關注學生的反應,導致不少學生產生了厭學情緒,甚至逐漸放棄數學學習。(3)教學手段單一。目前,在數學課程教學中,雖然也實現了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但在課件制作和使用等方面還有很多不足,單一的教學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中職學校數學課堂學生學習現狀
學生普遍不喜歡上數學課,覺得數學課程枯燥、難學,因此,上課時專注力不集中,經常說話、開小差、玩手機、趴桌子,數學學習狀態不佳。
成因分析:(1)學生的數學基礎薄弱。很多中職生是考不上重點高中、普通高中,才選擇中職學校。由于中職學校的入學門坎很低,進入中職學校的學生其文化課基礎相對薄弱,許多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2)受家庭環境影響。中職生大部分來自農村,而來自城市的學生多數父母離異、單親居多,這些中職生的家長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教育孩子也不注重方式方法,因此,許多學生都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數學學習缺乏興趣。(3)缺少學習自信。在數學學習中,概念、定理和公式等知識需要運用嚴謹的思維去論證和推理,需要掌握靈活多變的解題思路和方法。而中職生由于數學基礎差,理解問題和反應能力不強,在運算、解題時不能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因此,容易產生畏懼心理,進而對數學學習失去信心。
三、優化中職學校數學課程教學的策略與方法
1.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對數學教學進行改革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講話中專門論述了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性,指出:教師要承擔起“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新時代重任?!吧浦驹诮?,教之本在師”,教師是教學模式轉型的實踐者,作為中職數學教師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明確教學目標,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充分彰顯中職數學學科的特色。要根據學生學情,進一步完善中職數學教學的方式與手段,提高學生對數學教學的認識。中職數學教學要兼顧升學與就業,兼顧工具性和基礎性,還要體現職業教育的特色,只有明確了這一定位,才能使中職數學教學更具有目標性、方向性和針對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過學習、培訓和課堂實踐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及時對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反思,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只有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覺性才能被調動起來。
2.重視學生數學興趣的培養,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教學是培養學生思維方法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過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充分考慮中職生數學基礎知識薄弱、學習有困難等實際問題,進而采取有效措施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教學活動的核心不是教師的“教”,而是學生的“學”。教師要積極發揮引導作用,采用啟發式教學法,依托課堂平臺重構數學教學模式,以此推動學生探求知識,提高學習的內驅力。教師還要因材施教,根據學生實際和課程特點制定相應的指導方案,講授學習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提高學習效率。
中職生學習數學普遍存在心理障礙,缺乏自信心,因此,明確數學教學目標時要結合學生實際,與學生學習的專業相適應,讓學生逐步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進而為下一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專業能力、服務能力打好基礎。在數學教學中,激勵、喚醒、調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是上好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形成有溫度的課堂空間,在此基礎上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水平,不斷增強數學教學效果。
3.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在新教育教學理念的指引下,中職數學教師要建立科學多元的評價體系。中職數學教學評價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提高學生的素質,促進學生的成長,而不是傷害學生的自尊,打擊學生的自信,更不是選拔數學精英。因此,中職學校不應單純以每一次考試成績來評價學生,而應注重過程,改變過去以一次考試的結果評價學生的做法。新的評價策略要堅持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學生自己評價以及同學之間相互評價相結合,要將評價貫穿于學生數學學習的全過程,全面評價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進步和發展。
教師通過觀察記錄和分析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對學生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水平、參與意識、運算能力、分析思路以及表達交流技能進行評價,并結合學生的課堂表現、完成作業情況、平時考評、期中考試、期末考試成績等,在比較分析的基礎上,給學生以恰當的反饋。通過評價,不僅要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還要引導學生有意識、有興趣、有責任地去參與數學教學活動。
總之,中職數學教師要盡可能地調動和利用一切積極因素來完善課堂教學,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有效開發,個性得到和諧發展,讓數學課堂重新煥發出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
[1]傅道春.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黃克孝.職業與技術教育課程概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陳虹.給老師的101條積極心理學建議[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