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燕玲
[摘 要]語言是人際交往溝通的途徑,人類之間的聯系主要是通過語言表達。智障兒童語言發展落后,語言交往能力差,他們更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密切聯系生活,巧妙運用教學方法,有效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來鍛煉他們的語言交往能力。特殊教育應從智障兒童的實際需要出發,建立以生活適應為核心的課程目標,實施情景化的課堂教學,從其生活實際和身心發展需要出發,開展實用性的康復訓練,提高兒童的語言交往能力。
[關鍵詞]智障兒童;語言交流;培養探究
生活中人與人的聯系是通過語言作為媒介,語言為人類的生活提供了豐富的視聽,豐富人的內心世界。對于一些特殊的人群來講,不能有效表達自己的語言,對于他人和自己都是一種極大的阻礙。如何提高智障兒童語言能力,需要我們從語言教學和居住的環境、人群的交際進行探索。
一、合理選擇生活化的教學內容,開展實踐活動
對于教學內容的豐富中,首先應做到對智障兒童具體情況的了解,在其語言表達能力和智力方面建立一套明確具體的等級劃分,以此對其未來教學的有效性進行針對性的探討。在智障兒童的教學中,應加入生活中的元素,方便其更好地理解其中所表達的含義,對此,可以通過現實生活中物體發出的聲音代替其要教授的聲音。在對兒童的訓練過程中,加強其對事物所發出的聲音的理解,這種情況的強化練習促進其對事物的了解和聲音分辨性的增強。在對兒童的具體教學中,可以讓其觀看一些促進其認知能力的嬰幼兒短片,并輔助其認知,重復觀看短片,在觀影后詢問兒童觀看的內容,主要在于具體問題的具體行為,在詢問的時候語氣要溫柔。這種反復性的教學引誘其語言的表達需求,在日常的生活中,應結合具體的時間活動進行,在實踐的過程中,添加活動項目的認知,問其事物的名稱。這種活動的開展既豐富了兒童的認知,對于教學環境也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對于實踐活動的開展,主要在教育工作者的陪伴下進行郊游、踏青、逛動物園、公園等,加強兒童對生活的認識。
二、精心設計生活化的教學場景,感受生活樂趣
對智障兒童的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生的教學,加強兒童的認知主要在其對環境潛移默化的認識中開展,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環境中對其進行改造,主要在于教學環境的生活化。
1.將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加入到課堂中
這種創新意識對于兒童語言能力的提升有著巨大的影響。在未來的生活中,要不斷探索添加其對教學中有幫助的思維。在教學環境生活化的改造中,主要是將生活中的元素加入到教學中來,即將生活中的工具代替教學中的工具,如將生活中常見的日用工具掃把替換成教學中的玩具,并對兒童進行解讀。玩具的挑選不必有太多的顧慮,其目的在于提高兒童對事物的認知能力,挑選對提高兒童的認知能力有幫助的東西即可。在認知能力創新的同時,也應注重其對精細動作的反應。教學的主要目的不僅僅在于語言方面的提高,在更深的自理能力的領域中,教師也要不斷探索。精細動作的培訓主要是對日常穿衣穿鞋動作的培養,在教學環境的改變中,可以將衣物、鞋子拿到教學場景中加以布置,先滿足其對衣物、鞋子的認知,再進行精細動作的教學。教學的主題在于學生自理能力的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精細動作的反饋均由教學場景的設計引導。
2.創設語境,開發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
好的語言環境能夠影響兒童語言能力的開發程度。對于兒童來講,好的語言環境在人員較為聚集的地方,但對于教師來講,好的環境應在學校。學校的環境大多是語言表達較為集中的地方,走在學校的環境中,我們不難感受到其語言能力在學校的充分體現。由于學校大部分是語言表達能力正常的兒童,正常兒童對于語言表達的氛圍比之成年人更加的有傳染力。在學校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學校的環境誘導學生主動發聲并加以糾正和鼓勵,同時,應注意環境氛圍的烘托。好的環境氛圍對于兒童來講,更有利于其語言的表達。在學校中,兒童語言表達強烈,表現出其交流能力的廣泛,因此,通過對環境的選擇來促進智障兒童的交往能力,學校環境對其交往能力的促進最為明顯,教師對其交往能力的不足之處進行改進和指導。學校可以開設個別特殊的課程對兒童的交往表達能力進行強化,通過扮演動畫片里面的卡通角色,使兒童加強交往表達能力的互動。
3.對現實生活和教學生活的過渡
在教學環境中,教師努力將教學環境生活化,期待兒童在未來很好地面對生活,對此,為了使兒童在未來的生活中更加適應,可以將社會中的活動帶到兒童的教學中。將生活中的活動引入教室的環境中,對兒童的認知和面對社會時有充分的過渡,兒童的語言交往能力的提高對其未來適應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對教學環境生活化落實的過程中,不僅僅是為了讓兒童適應未來社會復雜的環境,教學環境生活化的改變對兒童在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方面有著很深的影響,語言能力的提高和對社會未來生活的適應是對智障性兒童適應社會的保障。
兒童語言能力是對自己情感的表達,是聯系生活的主要方式,適應生活的環境使其語言的表達不僅僅是圍繞自己事務內容的表述,也是對現實生活交往的表達,將其語言認知和社會交往的結合是對其生活的豐富。在教學生活化的開展中,要將生活中普遍的元素加入兒童行為中,如前文中提到戶外郊游的開展,讓其對現實生活中陌生事物的接觸,并加以介紹和引導兒童對其的認識和語言上稱謂的述說。在兒童生活的教學中,不僅是郊游的拓展,也應讓兒童在其他戶外活動中增強認知。
4.利用家庭環境,鞏固語言交往能力
對兒童語言能力提高的教學中發現,兒童對與家庭環境的感受明顯比其他環境要強烈,以此可以推斷家庭環境對于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有著很深的影響,這不是對單純環境的影響,而是對家庭成員的親近。兒童在家的時候,父母對于兒童語言能力的提高會有影響,對此,父母應在兒童的語言康復中學習一些比較專業性的語言康復知識,這種康復教學可以從網絡、醫院康復、專業針對兒童語言能力提高的視頻中學習。在教學中,教師和家長的聯合引導可以有效提高兒童的語言能力,同時,家庭康復的主要方法是將家庭的環境和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認知能力結合,做到兒童對物品的認識和語言表達,需要家長相對較為耐心地對各種物品名稱進行語言教授。在對家庭環境中其他方面的教學,可以積極和外界互動,經常帶兒童去親朋好友家里做客,當著兒童的面和別人親切地打招呼互動,久而久之,父母示范的舉動會存留在其意識里。
三、創造多元的教學方法,提高智障兒童的學習效率
1.將兒歌帶到語言表達中
兒童時期,大多數人都聽過兒歌,對于成年人來說,兒時兒歌的旋律和曲調偶爾會在腦海中回蕩,因此,可以通過兒歌的曲調對與人腦海中聽覺的刺激影響來促進兒童語言能力的提高。在對兒童兒歌的運用方面,要做好兒歌興趣的培養,對于具有智障性的兒童來說,其本身很難對事物進行一個很好的融入,只有先讓其熟悉才能運用于生活中,使其不會有排斥性的行為影響事情的發展。堅持兒童聽兒歌習慣的養成,要做到爭取堅持讓其每天適應兒歌的節奏和旋律,只有節奏和旋律的把控才能使其對兒歌感興趣。
2.運用兒童早教的視頻加強其對語言的理解
多媒體時代的激烈競爭中,早教類的視頻在網絡、市場競爭中較為火熱,其主要內容基本上都是對兒童的語言能力和認知能力的教育。由于智障兒童的條件比較特殊,因此,早教類視頻對其幫助及影響很大,主要是對語言能力的提升和認知能力的加強。同時,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還能培養其對學習的興趣,這種學習的方式通過放松、娛樂的形式開展是對其具體語言康復的一種較為有效的方法,在娛樂中學習,在放松中學習才是對兒童排斥性的避免。
在中國乃至全世界均有很多的智障兒童,這種兒童對于家庭來說是一種負擔。有些智障兒童的家庭條件不是很好,這就要求我們在開展康復工作的時候做到減少成本和人力,既能幫助其語言交流能力的增強,又能使一些經濟較為困難的家庭看到康復的希望。同時,在社會中,應呼吁社會上廣大人士對智障兒童多加了解和關注。
參考文獻:
[1]樓琴,孫鵬.應用繪本培養智障兒童語言表達能力的實踐與思考[J].現代特殊教育,2018,(23).
[2]張如蘭.優化語言訓練方法 促智障兒童語言發展[J].華夏教師,2017,(13).
[3]李雪芳.啟智生語言口頭表達能力探究[J].文學教育(上),2017,(10).
[4]李曉慶.智障兒童親子溝通能力評估的研究進展[J].課程教育研究,2016,(33).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