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應用型大學建設是近年來高校發展的重要戰略,課程與教學的創新是高校應用型教育改革的動力。全周期的教學理念為高校教學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圍繞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求,建立課堂“理論到實踐”;課后“實踐到理論”的全周期教學模式,可以更充分地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高校培養出更符合行業實際的應用型人才。本文圍繞高校慕課教學與工作室實訓培養相聯動的模式進行了實踐,研究二者對傳統課堂教學補充而產生的教學效果,以探索具有優秀教學效果的高校全周期教學模式。
關鍵詞:慕課;工作室;全周期教學
慕課(mooc、線上課堂)為高校教學提供了新的活力,是全周期教學模式的重要手段。由于對自身課程缺少針對性研究與分析,大多在線課程為簡單培訓后草草制作,一些課程僅注重課堂形式創新而忽視了知識內容的傳遞,新穎的課堂形式讓學生更容易融入課堂氛圍,但是專業知識的掌握卻沒有得到實質的提升。而更有甚者,一些課程為了改變授課形式,出現降低了知識難度,減少課程內容的行為。學生耗費更多的時間在網上、課后學習,效果卻適得其反。因此,課程怎么改變,教學如何改革不是簡單的換皮上架,迎合潮流就可以實現。傳統的課堂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應該得到尊重,不可輕易大刀闊斧地改頭換面,線上課堂、翻轉課堂等應當以配角的身份進入到課堂、教學、教育改革中來。科學合的理全周期教學模式應當是在傳統大學課堂的基礎上附加其它形式的教學內容,實現課堂知識內容與課堂表現形式的雙提升。
一、高校線上課堂的發展現狀
慕課(mooc)即大規模在線課堂最早于2008年提出,自2012年開始,MOOC在世界范圍內逐漸興起,并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尤其在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澳大利亞和中國,MOOC已經成為了政府、媒體、商業與教育等領域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至今已經有大量相關研究與項目實踐。國家大力推動高校建設在線開放課程,并出臺相關政策,從課程建設、管理、學分認定、評價等維度對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原則、評價原則和評價方案做出了頂層設計框架。力求系統性控制在線課堂水平,提升高校教學改革質量。各大高校爭先將線下課堂搬運到線上講授,雖然涌現出一批高質量慕課,但是有更多課程質量較差。并且,線上授課難以監督學習狀態,大量精品在線課堂成為學生“刷學分”、“刷課時”的素材,并沒有真正學習。
在國內,以企業推動的付費在線課程業態已經形成,大量培訓機構推出各類在線培訓課程產品,并取得較好的用戶反饋。其原因有三點:第一,行業培訓多以實用性技能為主,其在線教學的內容一般較為通俗易懂,學習者能立刻理解知識和技能的內涵;第二,學習者具有明確的學習訴求,在學習過程中具有主動性;第三,作為付費內容,這些在線課程作為商品會得到消費者認真對待,必然有更高的學習積極性。但是,大學課程一般不具備以上優勢,所以單純地將大學線下課程制作為慕課,很難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基于線下課程的在線課程建設
慕課一般為獨立的在線課程,通過一定的課程體系建立一定規模化的課程醒目。要形成全周期的教學模式,單靠線上教學是不夠的,必須與線下教學結合起來。圍繞線下大學課堂的教學體系,通過將已有的課程內容進行形式上的轉換,能較為容易建立適合線上的教學的知識內容。以獨立行課而建立線上課程的很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配合線下課堂,建立線上課程,并以線下課堂為核心形成互補關系才是科學合理的教學改革方式。
筆者結合自己授課課程-——數字景區制圖,將適合線上教學的知識內容進行重新設計,并以線下課堂教學為核心,線上教學為輔助的方式進行了教學實踐。通過一個了學期教學,筆者發現學生對本門課的知識掌握,課程認可都較上一屆有較大的提升。因此,結合線下大學課程進行線上課程的教學協同,有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
三、大學生工作室模式
大學生工作室普遍存在中國高校中,它是大學生創新教學,創業實踐的重要實施平臺。創業教育要認識到“培養人”必須依靠“發展人” 來實現,大學生工作室即是以“發展人”的方式進行培養,它可以改變課堂灌輸式的培養方式,讓學生學會自我成長。現代“教師工作室”教學模式是一種相對自由開放的教學模式,其教學模式突破了原有“課堂制”教學模式那種封閉和相對固定的形式,以完成技術項目為目標,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鍛煉學生專業實踐能力。但是,注重實際操作,以項目為核心的培養方式類似大學生就業實習過程的專業鍛煉,一般植入的企業項目不會以某一課程為引導來進行設計。這種模式為培養學生實操技能可以有立竿見影的成效,對幫助學生掌握課程知識沒有較大作用。
因此,僅依靠大學工作室模式無法形成全周期的高校教學效果,總結其有三點不足:第一,大學生工作室多為教師與學生自發組織,一般情況,高校很難從教學制度管理上進行支持,不能得到系統規范地發展。學校教師建立工作室的主要依托相關課題項目進行學習實訓活動,而課題項目的相關活動是服務于教師完成任務的,再以順帶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第二,大學生工作室一般僅容納少部分學生,大部分學生并沒有進入工作室。進入工作室學生多為對專業或者對教師有較高的認可,通常這些學生的成績較高,僅培養少部分學生的專業技術不能形成課程效果的整體提高;第三,大學生工作室多為創新及創業服務,課后大量時間會分配到創新創業項目的申報與完成,相關大學生技能比賽的準備等等,而并非為課程教學服務。
掌握大學生工作室的優勢,利用其對學生學習凝聚的功能,可以使其成為全周期教學發展重要組成部分。圍繞傳統課堂為核心來開展工作室活動,結合傳統課程的授課內容,以授課教師帶隊的方式,可以將大學生工作室轉化為“課堂工作室”并形成課堂講學與課后項目實戰相結合的模式。
四、基于大學課程的工作室實訓
依靠教師和學生自發組建的大學生工作室應當是以服務教育為目的,例如創新創業、大學生比賽、實訓與自學等等。但是,僅僅服務于某一門課程的大學生工作室幾乎不存在,主要原因是因為沒有教學制度上的支持。因此大學生工作室成為了對專業充滿興趣與熱愛的少數大學生的學習平臺。
筆者在進行數字景區制圖線上課程建立之前,也與本專業同學一同建立了大學生工作室,目前工作室包含大二到大四三個年級段的學生,總共約32名學生,各年級段學生人數相仿。筆者以年級段為單位對32名學生進行了分組,并針對課程進行了1周教學實訓,實訓內容為結合數字景區制圖課程知識相關的項目實戰。通過實訓提升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并更深刻地理解了相關理論知識。
很明顯,大學生工作室實訓對大學課程進行補充是有助于提升教學效果的。并且,以工作室的形式建立大學課程課后學習項目組是切實可行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組建工作室不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情,同時以全年級為成員方式來組建工作室亦是不現實的。但是,不建立實際工作室,不必組織工作室辦公室及其它相關硬件設備,僅以工作室的實訓培養模式進行教學設計還是可行的。通過分組的方式來建立學習小組,并形成互相競爭,這樣有助于幫助教師實現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的轉變,從“傳授模式”向“學習模式”的轉變,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是一種有效的創新型教學方式。根據課堂來建立的工作室不能變成課后輔導小組,授課教師的引導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學生愿意自主自愿地進行集中項目實訓才能達到效果。
五、“慕課+工作室+傳統課堂”全周期教學模式
美國是慕課教學的先行者,頂尖的高校都爭先實踐慕課項目,它們大多是以單一線上課程的方式進行群體課程的建設。以商業化的模式進行實施,利用收入讓課程得以可持續發展。具有典型代表的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UCI商業慕課項目是較為成功的案例。它以商業模式的思維進行慕課建設,取得了較大成果,不僅建立了成熟的慕課網絡體系,而且還實現了三年盈利70多萬美元。但是其輟學率較高,只有 8.8% 的注冊用戶完成課程學習。我國高校MOOC建設應用及制度支持的主要問題在于:局部改良,變革程度不足;相關政策沒有關聯教師評價機制與利益鏈條;應用推廣的內生動力不足;尚未建立虛實融通的教育制度體系,MOOC建設落地的教學效果控制建議等制度上支持上存在較大不足,這是我國高校慕課效果問題的重要因素。
單純慕課授課無法代替傳統線下課堂,需要以辯證的態度對待線上線下課堂的關系。全周期的教學方式可以提升教學效果,筆者通過自己授課的課程——數字景區制圖作為研究對象,建立了在線慕課,并依托學生工作,形成“線上+線下+工作室”的全周期培養模式。并以工作室2017級、2018級兩個學年段學生成員為研究樣本,經過兩個學期學習培養。筆者對工作室學生、不是工作室但是參在線課程的課程班學生、非課程班學生進行了訪談調研以及邀請參加專業測試。得出以下結果:第一,非課程班學生對課程滿意度差,測試成績最差;第二,課程班學生但非工作室成員對課程滿意度中等,測試成績中等;第三,工作室學生對課程充滿熱情,滿意度高,測試成績優秀。
六、結語
在這個互聯網、信息化變革的時代,傳統的課堂需要變革才能生存和發展。單一的線上課程教學很難保證教學的質量,單純的項目實訓不足以滿足大學專業知識教學要求。應當以傳統課堂為核心,工作室實訓與線上課程作為補充,形成全周期的教學模式,催化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才能實現質的教學效果提升。
基于“線上線下課程+工作室實訓”的全周期教學模式可以更全面地進行課程的教學,讓教師能夠更清晰地掌握本班學生的學習狀態,提升課程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但是全周期教學必然會占用更多時間,因此,如何優化教學方式,提升高效率是全周期教學模式的研究重點。
參考文獻
[1] 趙磊. 高校MOOC創新擴散動因及路徑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7.
[2] 成亞玲,譚愛平.在線開放課程學習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應用[J/OL].當代職業教育, 2020,2(1):1-8.
[3] 黃領 .“互聯網 +”背景下以工作室為載體的大學生創業教育研究[J].教育現代化 ,2018,5(38):36-37.
[4] 徐飛,馬東嫄,王亞文,趙莉,張巖波.基于校企雙導師工作室的計算機類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9(11):141-146.
[5] 唐巧梅.基于任務的分組協作學習全周期教學設計與實踐[J].大學教育,2020(01):87-89+104.
[6] 錢小龍,王玉香.美國研究型大學慕課商業模式的現狀反思——基于加州大學歐文分校慕課教學人員的集體訪談[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22(01):75-83.
[7] 趙磊,朱泓,吳卓平.中國高校MOOC建設情況及制度環境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9(10):64-73+91.
基金項目:四川旅游學院校級精品在線課程支持項目,景區虛擬漫游系統在線課程(82-0029)。
作者簡介:周慶偉(1986.09- ),男,四川自貢人,碩士研究生,講師,西南科技大學、四川旅游學院,研究方向:虛擬現實、建筑可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