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以計算機、手機、平板電腦為載體的新媒體普及率不斷提高。大學生群體作為網絡的主力軍,新媒體的出現使大學生通過新媒體實現了知識信息共享,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束縛,但是,大學生接受新鮮事物快,其思想行為容易受外界因素影響,新媒體的出現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文章就新媒體視角下創新大學生的網絡思政教育現狀、所出現的問題及相關建議進行一個簡短的探析。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
新媒體網絡的發展,使得信息獲取的途徑變廣、交往平臺多元、也影響和改變了人們思維和行為方式,如今新媒體網絡已經滲透到各個年齡段和各個行業,尤其是當今大學生。他們充分利用新媒體網絡給他們帶來的種種便利,但也不可避免的面臨新的挑戰。如何在新媒體時代將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與網絡相結合,建立適應當代需要的大學生網絡教育新思維,顯得尤為重要。
一、網絡發展導致的問題
隨著時代發展和科技的發展,我國的互聯網普及率不斷提高。大學生群體作為網絡的主力軍,在接受網絡帶來的便利的同時,身心也受到網絡帶來的負面影響。
(一)網絡信息籠統分散,影響大學生的學習
網絡資源豐富,網絡環境包含廣泛,快速傳播,能夠滿足大學生很多方面的需要,容易導致大學生甚至會出現肆意的放縱自我,而忘卻了自身所應承擔的責任— 學習。雖然網絡信息為大學生學習和充實自己提供了一個方便的來源,老師師也可以依靠網絡收集、整理和分析大學生的觀點和意見。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在網絡中流動的冗余信息成為干擾大學生的“噪音”,給大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使他們失去了他們的理性思考和方向。他們容易受新的事物的吸引影響,社交網絡、游戲app等在很大程度上吸引著大學生,導致他們對周圍的事情漠不關心,卻熱衷于上網,更有一些高校大學生在網絡中沉迷,企圖在網絡中可以擺脫生活上和學習上的壓力,呈現出過度自我的狀態,嚴重影響學習。
(二)參差不齊的網絡文化,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
雖然網絡資源極為豐富,但網上虛假信息、文化垃圾等現象普遍存在,大學生還處于其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他們所接觸到的不良信息,容易潛移默化中影響到他們原有的價值觀,產生不良后果。年輕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參差不齊的網絡文化使得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動搖,對他人的人文關懷越來越弱,甚至導致的人文品格和道德水平滑坡,與此同時,由于信息發布的便捷性和自由性,新媒體不可避免地將色情、暴力、迷信、道德倫理扭曲、反動虛假等文化垃圾來刺激大學生眼球,導致一些大學生沉溺其中無法自拔,有的甚至為此放棄了學業,引發犯罪,危害公共社會健康,造成不良社會影響。
(三)自我保護意識淡薄,引發上當受騙
大學生還處于性格價值觀成長塑造期,在使用新媒體的過程中,自我保護意識和相關法律意識淡薄,難以進行良好的自我約束,使用不文明語言、侵犯他人隱私、網絡暴力等違反道德甚至法律的網絡行為時有發生。由于目前網絡管理還不成熟,以及大學生自身心理特點,很多大學生在這個“虛擬存在”的網絡世界里無奈地成了受害者。根據調查研究顯示,大學生網絡受害主要有幾個方面:1.網絡交易受害。近些年網購的迅速發展給人們帶來很多便利,大學生作為新媒體時代的主力軍也成為了網購的??停捎谌狈W絡安全知識和對網絡信息真假的判斷,多數大學生因誤信網絡虛假信息導致上當受騙。2.網絡交友受害。隨著網絡交流軟件的豐富和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增多,網絡交友逐漸變得平常、隨意。然而正是因為網絡交友的隨意性和隱蔽性,部分大學生在網絡交友的過程中上當受騙,受到嚴重的心理和生理的傷害。3.遭受網絡“黑客”攻擊。在互聯網系統逐步完善的過程中,大學生在遭受網絡病毒的攻擊,導致系統崩潰及重要資料丟失的案例屢見不鮮。
二、當前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工作現狀
新媒體的發展創新了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雖然如此,我國的網絡思政教育水平還處于較為落后的狀態。
(一)網絡思政教育團隊專業性不足
提高我國當代大學生的網絡思政教育水平,是當前所有教育者都需要去認真對待的一項重要任務。在大學里,一般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輔導員承擔,然而,許多學院的輔導員對于網絡思政教育只是一個門外漢,缺乏專業的教育背景,專業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一直沒有得到培養。然而,一些高校領導十分重視學校的規模,卻不重視德育機構和相關人員的配置,許多大學并沒有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教育的關鍵位置,導致思政教育工作不能充分滿足需求。道德教育的人員不按照要求部署,在對教師的指導上也有局限性,沒有真正做到專業化,教師的思政教育通常只是講座,論壇、課堂教學等方式活動形式枯燥單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團隊還沒有開始朝職業化、專業化發展的道路,不穩定的思維和流動性大,教育工作不能得到合理的開展。
(二)網絡思政教育方式落后
在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下,網絡思政教育的工作教學模式也呈現出“灌輸式”和“填鴨式”。傳統的思想政治課總是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以老師為中心,盲目要求學生掌握和記憶理論知識,學生主要依靠老師得到教育,接受教育方式過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獲取量大幅下降。然而,隨著當前網絡科技發展,這種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嚴重落后,不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要適應網絡環境影響下的現代教育模式,教師單方面向學生傳遞教材的教學模式往往是不科學的,所以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者的工作方式必須轉變。
(三)繁雜的網絡信息擾亂思想政治工作
由于網絡資源的龐大,信息在網絡上傳播的質量參差不齊,一些不良信息的入侵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也給思想政治教育者帶來了諸多障礙?;ヂ摼W時代在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網絡和邪惡的人混合市場,大學生在網絡上收集信息的過程中容易被不良信息扭曲了大學生的原有的價值觀,加大了思政教育工作的難度。雖然目前我國很多高校已經深刻認識到網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仍然滯后于互聯網的發展,教育方面的成績仍不盡如人意。
三、 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策略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發展,網絡猶如一把“雙刃劍”,精蕪并雜。,網絡作為一種傳播媒介不僅突破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而且還有效地結合了信息通過互聯網與思想政治工作,推進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網絡環境下的思政教育不同于傳統的課堂教育,正確認識到當前網絡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及所出現的問題,各大高校及教師需要不斷的更新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手段與方法,進而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境界,培養身心健康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者應該改進和創新工作方式但是為了跟上時代的步伐。作為高校思想教育的相關工作者,摒棄傳統說教式的教育方式,更新網絡思政教育的理念,利用多元化的教育平臺,并且在日常的實際思政教育過程中,不斷的學習,積累經驗,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創新思政教育的教學方式與手段,最終提升我們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水平,把他們培養成身心健康的綜合性人才。
(一)營造良好網絡環境
網絡發展對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影響是雙向的。我們不能有效地隔離不良信息,但科學的工作方法可以用來盡量減少這些負面影響。為了給大學生提供一個“綠色”的網絡空間,大力營造積極健康的網絡氛圍,從自己做起,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和修養,在網絡上獲取有效的信息,合理規避垃圾信息,有針對性地開展各項工作。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到網絡的危害性,有抵制“不健康網絡”的決心,養成良好的文明上網的習慣。
(二)更新教育理念,完善管理
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依靠政府領導、合作方式,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處理不利的網絡媒體,利用互聯網的及時性、有效性,相關性和虛擬性,基本特點,掌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規律,把握網絡思想教育的對象、主體、內容、載體和方法,把握網絡思想教育的主導地位,注重學生的信仰教育,確保思想教育的時效性,跟上時代的步伐,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另一方面,高校實施網絡思想政治的管理,首先應該建立一個高質量的意識形態和政治網絡的管理團隊,通過選擇優秀的員工,去幫助學生建立一個積極的三觀。網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該要具有較高的思想覺悟和政治素養,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不斷創新工作能力和教育方法,以確保順利實施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
(三)建立網絡互動平臺
文章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高校教育工作者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確立主體地位,把思想政治教育與新網絡有效地結合起來。比如利用互聯網搭建一個平臺,或者建立一個科學、合理、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或者通過騰訊、微信、微博等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與學生進行有效的互動,構建多角度、全方位的教育平臺。同時,利用網絡多媒體技術的功能,開展多種主題網站,使學生與導師能夠順利聯系。在教育平臺上,學生可以了解新媒體帶來的信息內容,讓學生盡量減少不良網站對自己的影響,將思想政治嫁接到網絡中。此外,隨時更新網站內容。保持內容的創造性、創新性和豐富多彩,使其被網絡新載體所充分接受。同時,通過專業課程網站或從網絡信息傳播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他們常??梢詽B透在政治科學、經濟、文化、倫理、美學、社會學等學科,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主動來滿足學生的需要,使學生從互聯網獲得人文社會科學知識;還可以間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聯網上的影響力,達到雙贏的理想效果。
(四)建立防范網絡安全體系
針對于網絡環境的特點,網絡比現實生活更加開放,也存在更多潛在的誘惑,大學生很容易被影響、被塑造和被開發,也很容易被誤導。近年來,網絡詐騙事件頻繁發生,如何教年輕學生判斷信息的真實性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課題。完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體制,必須從思想上引導學生,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從制度上規范網絡。加強對大學生對網絡新載體的監控和管理,并配備專業人員對相關情況進行監督,使網絡上的不良信息被隱藏,使不良信息對大學生的危害最小化。新媒體時代的發展需要大學生強大的自律精神,才能避免受到不良信息引誘。 所以,作為思政教育人員,應當不斷更新網絡安全體系,加強對于大學生的自律教育,使得大學生能夠主動遵守網絡規定,自覺維護網絡環境,避免犯罪事件的發生。
四、結語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時代的到來,網絡文化已經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高校在培養大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應該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高校要建立和完善網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必須抓住機遇應對挑戰,結合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方法,不斷提高學生抵制網絡負面信息的能力,進一步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開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風格,促進學生整體的身心發展,使大學生成為符合社會主義社會需要人才,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
參考文獻
[1] 梁曉珊.論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評《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新聞愛好者,2018(08).
[2] 婁超.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D].西南交通大學,2010.
[3] 王夢.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創新發展路徑研究[J].新聞傳播,2017(15).
[4] 周艷萍.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變化及對策[J].智庫時代,2018(46).
[5] 季海菊.論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與機遇[J].南京社會科學,2015(05).
[6] 牛曉玉.新媒體環境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5(01).
[7] 劉慶緒.淺談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9(04).
[8] 牧人.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革新[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9(05).
作者簡介:陳祥(1990- ),男,漢族,湖南臨武人,紹興文理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助教,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