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學思想政治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塑造學生良好品質的課程,既要注重學生在知識方面的需求,又要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但現如今情感教學卻因應試教育、傳統教學模式等問題的影響而不為教育者所重視,這是與中學思想政治課新課程改革的目標相違背的,因此在教學中應跟隨時代的步伐摒棄傳統的教學思想與教學方法。關注并靈活運用情感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可以提高學習效果,完善教學的終極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文章研究情感教學在中學思想政治課中應用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并針對性提出解決對策。
關鍵詞:情感教學? ?中學思想政治課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現代人才結構需求的變化,素質教育勢在必行,思想政治課作為一門德育課程與學生的情感素養有著直接聯系,因此情感教學也顯得尤為重要。
一、情感教學的特點及其在中學思想政治課中的意義
所謂情感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充分考慮學生認知因素的同時,也能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從而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提高教學質量。
(一)情感教學的特點
1.情感教學的共性特點。中學各個學科教學中都不失有情感教學的存在,其獨有的特點在中學各個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共通互融,尤其在新課程改革之后,情感教學在中學各學科教學中表現出來的共性特點日漸明顯。
首先,認知與情感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一方面,有一定的認知之后才會產生情感,如果學生對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無動于衷,那就很難獲得知識性內容。另外,認知與情感又是相互制約的。假如學生對一件事物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那么他自身的情感傾向也會是歪曲的。也就是說如果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就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情感素質,使學生既能成為情感的主人又能使自身的認知支配著情感。
其次,意志與情感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一般來說情感可以激發人的意志,意志又可以控制著情感。進行情感教學就要充分利用意志與情感的這一特殊關系。假如有堅強的意志就會產生積極向上的情感;相反,如果意志消沉就會產生消極的情緒,從而產生消極的學習態度。
最后,所處情境與情感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人在一定的情境體驗中隨之就會出現不同的情感體驗。簡單地說,一個人在積極向上的情境中就會產生積極向上的情感,相反一個人在慵散消極的情境中就會產生乏味感。
2.情感教學在中學思想政治課中的個性特點。思想政治課是一門特殊的德育課程,中學思想政治課中的教學目標十分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所以在思想政治課堂中應用情感教學法可以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價值觀。在政治課堂中注重營造情感教學氛圍培養學生情感品質,學生會自覺理論聯系實際建立個人、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聯系,提高學生認知能力與情感素養。
(二)情感教學在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應用的意義
1.情感教學激發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學習熱情。[1]在教學過程中,多設置一些活動環節,或者設置一些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關的研究性問題,這樣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習情緒。
2.情感教學有利于師生間情感溝通。[2]學生的學習效果好壞和學習興趣高低總是容易受師生間關系的影響,特別是在思想政治課中的表現最為明顯。師生間情感相對融洽,關系相對和諧就可能會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推動情感教學在中學思想政治課前沿問題中的應用
(一)更新教育理念,加大情感投入
智育和德育是相輔相成的。積極的情感對學生學習知識內容起到促進作用,能夠增強學生對待事物的思維能力和意志力,激發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學習興趣。
1.創設情感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要深入挖掘教學中的情感因素,創設必要的與教學內容相匹配的情景氛圍,帶領學生進入到特定的情境中,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對事物的思考能力,促進師生間產生情感共鳴,把教材中的死板知識靈活化,情感化。
2.情融教材,加大理論認知與學生實際相結合。中學思想政治教材中有著豐富的情感因素,教師在參照教材時,必須要對教材內容融會貫通,不能死守教材,要適度的擴展知識,捕捉教材中的情感信息,將教材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相結合。因此教材上的一些理論知識不僅要通過各種手段讓學生感受,內化,理解,更要拿捏好理論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之間的關系,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與此同時,也可以將教材融入情感啟發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不同的情感體驗與感受,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自身喜歡的某個話題,從教材中挖掘社會問題,政治問題,國際問題等,向學生傳授書本上的知識外也要讓教材“說話”,讓學生由知識到融情,將真情實感內化到學生個人之中又能擴散到理論知識之中,真正的讓教材與真情融為一體。
3.將學生情感發展規律與學生學習相融合。[3]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情緒、情感會逐漸變化。中學生情緒、情感發展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情緒的沖動性、兩極性明顯。外界環境的變化往往影響著中學生的情緒變化,又因中學生的自控能力差,所以常伴有沖動性和兩級性。中學生有時會因自己的小小成就而欣喜若狂,有時又會因自己的些許挫折而畏懼惶恐,從而會出現兩極化的情緒表現;第二,出現反抗情緒與逆反心理,中學生的逆反心理往往發生在父母或教師等成人遇事“嘮叨”,說話過頭的時候,從而限制了他們的求知欲,好奇心;第三,對異性的情感。隨著性意識的萌芽,中學生開始感受到來自異性的吸引,并產生接近異性的傾向和愿望。所以,思想政治課教師應掌握學生的情感發展規律。在教學中結合每一位學生的特點,在課上課下鼓勵學生把自己的內心想法說出來,要理解學生,包容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發現和感受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特征,才能更好地讓學生把知識內化升華。
(二)完善教學評價標準,發展學生綜合素質
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現的是符合新課標倡導的新理念,同時也為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提供重要的保障。因此,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需要完善教學的評價標準。
1.重視綜合評價與個體差異評價體現評價內容全面性。教學需要完成的任務是多樣的,如果在評價學生時僅僅將考試成績作為唯一指標,長此以往,必然會導致學生片面性發展。隨著社會的進步,教學評價在關注學生學習成就的同時,也特別重視學生全面發展。如積極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創新精神、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積極的情感態度等。所以,完善教學評價大勢所趨,教學評價實施的過程中,既要考慮到學生的全面發展又要考慮到個體之間的提高。
2.結合質性與量化評價實現評價方法科學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把科學的量化分析法運用到教學評價中,使客觀化、量化成為各國教學評價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但是對于教學而言,教學對象是一個個生命體,評價主體是成長中的人,量化的評價往往把復雜的教學現象過于簡單化或者僅僅評價了簡單的教學現象。就中學思想政治課程來說,尤其對能力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考核,僅通過傳統的試卷檢驗和量化評價幾乎難以實現。因此,追求質性與量化評價的結合,是思想政治課教學評價的必經之路。二者的結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一考定終身,克服學生為考試而學習的現象,增強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效果。
3.結合自評與他評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4]自評是指被評價者主體參照評價標準系統對自己的活動狀況以及發展情況進行評價,其實質是評價對象的自我分析,自我認知,自我評價并提高的過程。他評是指由其他相關人員對評價對象所進行的評價。在他評的過程中,是否能夠在評價主體間建立平等和諧的關系,是決定他評成效的關鍵所在。目前世界各國都建立了由教師、學生、家長、管理者,甚至包括專業人員共同參與的多方交互評價過程,這樣,可以使被評者也成為評價的主體。這有助于被評價者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成長,能夠從多渠道獲得教學信息并進一步改進工作。在學生評價中,重視學生的感受,注重學生的意見,能使評價過程更為客觀、公正和有效。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貫徹新課標理念,在中學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過程中,重視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提高學生的情感素養,促進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產生學習的激情和熱情從而達到以情感人、以情動人、以情育人的學習效果,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得整個教學過程生動活潑起來,這樣才有利于增強中學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實效性。
注釋:
①朱小蔓:《情感德育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
②魚霞:《基礎教育新概念—情感教育》,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年。
③盧家楣:《以情優教的理論與實證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④劉強:《思想政治學科教學新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⑤郝建莉:《淺析初中政治課的情感教學》,《科教導刊》,2016年,第1期。
參考文獻:
[1]朱小蔓.情感德育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魚霞.基礎教育新概念—情感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
[3]盧家楣.以情優教的理論與實證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劉強.思想政治學科教學新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5]郝建莉.淺析初中政治課的情感教學[J].科教導刊,2016,(01).
(作者簡介:韓雨凇,吉林省長春市吉林建筑科技學院(已經辭職),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