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英
【摘要】在傳統中學語文教學中,課堂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教師的講授代替了學生主動積極的學習。而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中學語文教學與之有機融合,打破了以往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
【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文教學;融合
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融合是新時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趨勢和潮流,是突破傳統教育教學藩籬的一種有效途徑,也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方式的必然選擇。
一、現代信息技術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隨著教師素質的提高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也日益增強。利用信息技術來改進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果有很多優勢,就中學語文教學而言,現代信息技術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重要認知載體,是教師和學生獲取教學資源的有效途徑。探索現代信息技術與中學語文教學的融合,不論對語文教師還是對學生來說都大有裨益。
二、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中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以信陽市浉河中學為例,在調查和訪談中,筆者了解到該中學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還存在很大的不足,尤其是年輕的語文教師在高校學習期間,雖然基本上都接受過信息技術相關知識培訓,并能熟練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能較好地將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起來,但信息技術手段使用率仍舊不高。而年齡偏大的教師在心理上對于信息技術的認可度還有待提高,他們堅持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不能與時俱進,無論在實踐操作還是信息技術理論素養方面都有待加強。
三、現代信息技術與中學語文教學改革融合策略
(一)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
新課程改革要求課堂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要將課堂交還給學生,教師的角色定位正在發生變化,即由傳道授業解惑者慢慢向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人生導師轉型。語文教師應該抓住現代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契機,轉變自身的教育教學理念,掌握最新的現代信息技術,有效地整合語文教學資源,引領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文本。中學語文教師要利用信息技術的特點,熟練操作多媒體技術,讓信息技術與教學有效結合。同時,在信息化教育氛圍和環境下,評價教師的教學能力不再以教師能否把文本內容講清楚作為課堂教學評價的唯一標準。教師的角色發生了根本變化,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應進一步對教學模式進行轉變,在保證完成教學指標的前提下,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引導學生學習中去,深入到學習過程中,組織學生去思考探究,讓學生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中學語文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觀念、教學方法必須緊跟時代發展和信息技術的變化,只有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才能與時俱進。
(二)優化教學資源,深化語文學習興趣
現代信息技術與中學語文教學的融合可以使教學資源得到進一步優選,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尤其是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語文教學資源會得到有效整合,本土資源、社區資源、紅色資源等也會得到更有效的利用。更重要的是,教師對文本的解讀也會更有創見。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思維可以得到有效擴散,學生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也能更加凸顯。
(三)推動多媒體技術的傳播與發展
我國幅員遼闊,長期存在教育資源分配不平衡的現象。盡管信息技術早已經與教育教學融合,但在很多經濟生產水平一般或者偏遠地區的中小學,依舊無法擁有最基本的多媒體教學條件。當今時代,每一位學生都應該擁有平等享受教育資源的權利,因此教育部門應該因地適宜地利用各地方的教育資源,利用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多媒體技術的傳播,爭取將多媒體技術應用到教育領域的每一個角落。
目前,信息技術處于一個快速發展上升的態勢,在教育領域信息技術的利用仍有很多需要補充的地方,與中學語文教學的融合還有待進一步發展與加強。中學語文教師在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時,還需要注意把握語文資源的數量和質量之間的關系,注重技術性與德育效果,有效利用生成性課程資源;要勇于發現探索信息技術深入教育教學的多種可能,積極推動信息技術與中學語文教學的融合發展。
參考文獻:
[1]吳軍其,李智.移動微學習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2]李竹青.教育理論基礎[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15.
[3]高永平.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路徑研究[J].北極光,2019(10):152-153.
【本文受信陽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No.2019YJG03)資助】
(作者單位:信陽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