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蘋
摘 要: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農村建設與社會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生態環境的破壞已經引起了人們的重視。本文針對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以及生態農業的發展兩個方面展開分析,在生態環境的改善方面提出了加強環保意識、嚴重破壞環境行為,在生態農業的發展方面則為發展能源型生態模式、完善農業產業鏈。
關鍵詞:生態環境;經濟發展;農村建設
農業經濟是農村經濟收入的來源,農業現代化的引導,有助于提高農村經濟收益,這是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在過去一段時間里我國農業的發展以生態環境為代價,必然不利于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所以針對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及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提出可行的對策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
(一)從思想觀念上培養環境意識
農民是我國農業生產的主體,在生產活動中,無論是其生產意識,還是相應的生產技術,都會直接決定農業發展水平,同時農村生態環境情況也與農民的思想觀念與環境意識息息相關。所以如果想要從根本上讓農村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實現可持續發展,就要從農民的思想觀念入手,讓農民形成生態環保意識,從而對于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意義有所認識。為此,農業生產相關指導部門可以積極進行生態環保知識的宣講與普及,讓農民對開地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的積極意義有所認識,充分了解生態環境對農業生產與日常生活之間的影響,進而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積極貫徹生態農業理念。同時相關部門在工作中還可以發揮榜樣效應,積極鼓勵農民落實生態理念,適當給予經濟與精神激勵,在生產活動中有針對性地幫助其他農民進行建設工作,實現本地區農業生態化。
(二)嚴加監管,提高懲治力度
為了進一步保護當地生態環境,應當提高生態環保監管力度,這不僅是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的必由之路,更是促進當地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環節,經由一系列環境的監管,可以減少生態環境破壞的行為,實現生態農業的長期穩定發展,所以相關部門在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當中,應當出臺一套與監管保護工作相配套的管理規定用以指導環境監管工作。具體來說,相關部門應當建立起完善的監管制度,對所管轄的區域進行分區、分片管理,將環境監管工作的責任落實到每一個工作人員身上,定期進行巡視、總結,全面提高監管力度。在發現生態環境破壞行為后,應當立即予以處罰,以儆效尤。舉例來說,在地處農村的生產類企業,應當對其廢棄物產生進行嚴格規范,如果企業生產當中存在違規行為,則立即進行查處,進行懲罰或關停處理,實現對農村生態環境的全面保護。
二、促進生態農業經濟發展
(一)重視生態農業示范區的建設
生態農業示范區的建設是一項實現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農業經濟發展一石二鳥的舉措,并且在建設的過程中,需要給予相應的技術與資金支持,確保各項生態農業生產工作的順利開展以及技術推廣的有效實施。與此同時,充足的資金保障有助于避免由于專項扶持資金的短缺而造成計劃中止,可以說是農村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必要保障。生態農業農村示范生產基礎的建設可以充分地發揮出模范作用,不僅可以讓人們對于生態農業的發展優勢有更為全面而深刻的認識與了解,更可以為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直觀的借鑒。在生態農業生產取得一定成果時,即可以安排示范產業區的技術人員前往其他農村地帶進行技術指導,以實現農業種植成果目標,這對于農業生產技術改良意義重大,是避免出現建設生態農業時所可能會出現的技術誤差,保證工作質量。
(二)建設完善的生態農業產業鏈
現代化農業經濟建設工作當中,新的農業生產技術處于主導地位,在技術應用過程中要與當地的實際情況相契合,實現科學合理化的規劃,將新技術與農業種植技術的綜合研發工作結合起來,這對于農業生產最為實際的意義在于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降低對人力與物力資源的消耗,有效地節約成本,推動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同時當地種植部門還應當在農業生產技術的推廣與利用前提下,形成更為完善而合理的不定體系,建設成為一個健全的產業鏈條。舉例來說,現在已經有部分農村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了農產品、副產品的線上銷售,有效地拓展了市場。除此之外,網絡技術的應用也可以及時獲取市場銷售信息,調查市場需求情況,綜合地利用當地農業資源獲取規模化效益。所以實現完整的產業鏈,對現有的產銷模式進行創新,對于促進本地區生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三)實現能源友好型產業發展模式
能源是可持續發展當中的一個關鍵問題,所以建設成為一個能源型生態農業模式也是農村生態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所以在工作中,應當首先確定農業經濟與能源供給間的關系,實現對當地農業資源的良好控制,開發出適應于當地農業發展需要的科研技術,在實現當地農業生產需要的條件下,系統性分析能源使用情況,出臺相應的節能措施,提高能源利用率、減少能源浪費,并積極開發清潔可再生能源。舉例來說,水利設施不僅可以為農業生產提供必要的水源,也可以將水能轉化為電能支持生產,降低農業對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賴,是實現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建設農村生態農業的有效舉措。
三、總結
在前文分析中不難發現,無論是生態農業的發展還是生態環境的保護,都需要改變農民的思想觀念,從農民的思想意識與生態環境監管兩個方面入手,以當地實際環境情況為基礎提出整治措施,推進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實現。生態農業是我國農業未來生產的主流趨勢,應當完善其技術體系與產業鏈。
參考文獻:
[1]吳紅巖.淺析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J].吉林農業,2019(22):46.
[2]葉穎靜.綿陽市農業經濟與農村生態環境協調發展評價研究[D].西南科技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