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宏
前面,我們用了比較長篇幅講了如何防止挫傷感,如何減輕挫折后的傷害感,但是傷害是難免的,正如生病是難免的,身體健康不僅僅表現在不容易生病還表現在得了病恢復的快。防挫折教育,就不僅僅包括防止與減輕挫傷感,而且還應該培養孩子如何在受到傷害后快速從傷痛中走出來,而不是讓傷害長時間持續,更不能放大傷害。
有痛苦感是健康的表現。首先要強調的是,一個人受到外界的挫折或外人的傷害時,產生不愉快感、痛苦感,這是健康的反應,完全沒有痛苦感是不健康的,這就好像是如果一個人的皮膚沒有痛感的話,就不知道規避外部的威脅,這在生活中是很危險的一樣,對外界的心理傷害毫無反應,也會使人失去規避現實傷害的意識,從而導致實質性的損失。但是被傷害后的反應不同,生活中我們經常能夠遇到這樣兩種人:一種人,受了傷害以后,很快就恢復過來了,而另一種人則會鉆入牛角尖出不來,長時間在挫傷感中不能自拔;一種人,受到傷害后僅僅在這個點上產生傷害感,而另一種人,則會迅速放大傷害感,從一個局部的挫傷感,迅速蔓延到全面的自我否定。顯然第二種人的心理是不夠健康的,而教育的任務,就是要培養孩子成為第一種人,培養孩子能夠有好的心理策略,使他們能夠擁有自我調整的能力,使自己在遇到挫折、挫敗的時候能夠縮短挫傷感,減輕痛苦感,能夠從挫傷感中快速恢復過來,繼續積極、明朗地應對人生。那么具體如何做呢?還是讓我們從原理的分析來入手。
自我修復的原理。可能大家都聽說過類似事件的案例:一個孩子,平時學習非常努力,成績也很非常好,有一次學校數學競賽,沒有發揮好,被淘汰了。回到家里,被母親責備了幾句:“準備了這么長時間,臨場掉鏈子,真讓人失望!”孩子也沒說什么話,回到屋里,沒在出來。第二天,母親發現孩子已經上吊在自己的房間里面。桌上放了一個條子:“媽媽,我以后再也不讓你失望了!”人們無法理解,一次小小的數學競賽失利,母親的幾句責備的話,怎么就會讓人做出這樣極端的行為。從心理角度看,雖然孩子這一晚具體想了什么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他的思維特點可以想象——越想越絕望!比賽失利,僅僅是一個導火索,這個導火索引燃的是這個孩子一系列對自己負面評價的想法,這些負面的評價,又使他產生了更加壓抑的情緒,而更加壓抑的情緒,又激發了更多對負面后果的想象,可能從童年開始埋藏在心底的傷害感,都被一一激活來到頭腦中,挫折、沮喪、未來的無望、無休止的傷害全部攪在一起形成對自己價值的全面否定,最終導致精神崩潰。在這樣的情緒狀態下,一個人作出一個極端行為是完全有可能的。于是,一個小小的挫折,就引發了一個令人不解的極端行為。反之,我們想一下,如果這個孩子在受到挫折的過程中,能夠這樣想“這次比賽雖然失利,但我還是一個成績優異的學生。”可能都不至于引起令人遺憾的結果。但是,這個孩子沒有這樣的思維方式,在他的思維方式中,缺少了“自我修復”的重要機制。
讓我們再復習一下以前講過的“正反饋機制”。我們是在快感與動機強化中講過,麥克風因自激放大而產生嘯叫的現象。在人的心理活動中,也存在著這種“自激嘯叫”的現象。對方說一句令人不愉快的話,本來僅僅是其中有兩個字令人不愉快,但是這瞬間的不愉快就激活了已往其它不愉快的記憶,而這些不愉快的記憶,引起更強的不愉快情緒反應,幾個回合以后,新賬舊賬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從兩個字引起的小小的不愉快反應,變成了巨大的失落、傷感、痛苦、憤怒、挫折等等負面的情緒體驗,甚至導致了行為的沖動,產生激烈、極端的行為。那個因數學競賽失利就自殺的孩子,就屬于形成了心理上的“自激嘯叫”的效應,這種事情在愛情中、工作單位中、事業發展中、日常人際交往中的例子太多了,我們就不在此舉例了。產生自激放大現象的系統層面的原因,是沒有控制的無限制的正反饋機制,這種機制從思維方式上,俗語早有描述,那就是“鉆牛角尖”思維。抗挫折能力的培養,就是讓孩子學會,用自己的心理策略來切斷正反饋,防止出現自激放大的心理過程。防止出現心理的“自激嘯叫”,這個策略,就是與“鉆牛角尖”的“單向思維”相對的“多元思維”。
啟動負反饋——修復心理傷害,恢復心理平衡。培養自我修復能力的關鍵,就是要培養孩子在受傷后,能夠積極主動地啟動多元思維的心理策略,啟動多元思維策略,阻止自激放大。當人受到傷害時,會很自然地產生一系列加深痛苦感、強化傷害感的想法。沒有啟動多元思維習慣的人,會在這種痛苦中越陷越深,心理學家警告我們,不能讓沮喪、壓抑、痛苦、抑郁的情緒持續到兩周。負面情緒持續這么長時間,將有可能會產生嚴重的難以挽回的后果,如果自己不能啟動自助療傷的策略,那就只能向專業心理師求助,通過外力來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了。我們應該教孩子學會,在自己的內心中設立一個“自我心理狀態監控員”,他監控我們自己的內心體驗與心理狀態。每當產生傷害感的時候,就拉響“心理警報器”。這個報警器一拉響,隨之要立刻啟動多元思維,讓一系列的多元思維扼制負面情緒的發展。使自己從傷害的痛苦中解脫出來,在抗挫折教育中,培養孩子自我修復能力的重要任務,就是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孩子的自我監控意識,以及啟動多元思維的認知策略使他們將來在受到挫折與傷害時,能夠主動啟動多元思維的認知策略,實現傷害的自我修復。我一直覺得,心理健康教育沒有進入基礎教育的常規體系是產生許多人生悲劇的深層原因。下面我們就把抗挫折教育的任務具體化為四個訓練任務:
元認知思維,是啟動自我修復心理策略的前提。從心理活動的實質上看,一個人能夠在受到傷害時啟動多元思維,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人需要一個自我監控與反省的思維機制。也就是我們前面說的那個“自我心理狀態監控員”。心理學上,把人的這種對自己進行監控、分析的思維活動,叫“元認知”思維,也就是對認知的認知,《論語》里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老子》的“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已經變成了現代日常用語:“自知之明”“自我反省”,“內省”與“自知”就是元認知活動。我把“元認知”思維,也稱“自我旁觀者”——也就是在自己的頭腦中存在著一個像別人的大腦一樣的頭腦,冷靜而客觀地審視著自己,大家都知道“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其實,如果一個人能夠在自己的頭腦中,設置一個“自我旁觀者”那么你就會是一個“當局者清”的人。有元認知思維習慣的人,會不斷地對自己當下的思維狀態進行提問:“我這樣做對嗎?有必要嗎?還有更好的辦法嗎?我現在的內心感受是什么?我真的快樂嗎?我一定要這樣痛苦嗎?沒有別的途徑與出路嗎?”在我看來,元認知思維不是一種能力,而是一種習慣,我建議大家從孩子剛剛開始有自我意識起,就引導孩子自己對自己發問,告訴媽媽,你現在是什么感覺,你覺得你現在這樣做對嗎?你想一想,你還有沒有更好的想法。你想一想,你剛才是怎么想的?總之,我們可以設計一個情境,讓孩子做一件事,然后,讓孩子自己去分析自己的行為,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讓孩子反省自己的思維過程。這就是每日行為“三省吾身”的訓練。特別在孩子專注于一種愿望,專注于一種行為、一種感受的時候,提出讓他反省自己的要求。經常性的這種訓練,加上及時鼓勵孩子自我反省的意識就會形成孩子的元認知的思維習慣。
鉆牛角尖式思維的特點是——單向的,只考慮一種可能性,沿著一個方向不斷往里鉆,與鉆牛角尖式的單向思維相對的是“逆向思維”。“塞翁失馬,安知非福”“吃一塹、長一智”這些人們日常生活中,勸受傷者的策略,就都屬于逆向思維——換一個角度看問題。如果受傷者,能夠把自己的思維沿著逆向的角度持續的話,就具有快速平息傷害感的效果。我們應該在孩子從小的時候,就對他進行多向思維的訓練,提醒孩子,對同一個問題,多幾種思路,多為孩子設立開放式答案的問題,鼓勵孩子在每一種角度下得出的結論;從態度上,引導孩子尊重不同觀點的表達;從意識上,引導孩子重視與自己不同見解的合理性;從方法上,幫助孩子分析自己的觀點與對立觀點的異同,分別考察各自的合理與不合理的地方,這些教育都會有助于培養孩子的多向思維。
鉆牛角尖思維的另一個特征是,自己的想法具有絕對的正確性,堅持認為自己的分析與判斷就是唯一正確的結論,缺少對自身的質疑與批評。
與此相對的是“質疑思維”。質疑自己當前依據的可靠性,檢查自己當前推論的嚴密性,排除自己當前的結論的必然性,最終,否定當前情緒的必要性。總而言之,要在頭腦中樹立一個“辯方律師”,他的角色就是永遠在質疑,永遠在找自己的漏洞,永遠對自己的觀點進行反駁與批評。家長可以給孩子做自我批評的榜樣,引導孩子質疑自己的想法,在自己的頭腦中樹立正、反兩方進行辯論,這個反駁的意義不僅在于,得出最終結論的對錯,意義還在于,只要有這種多元化的思維在活動,就會起到終止自激放大效應的效果,就會在心理上起到施加平衡法碼的效果,防止心理的天秤不斷向一側傾斜。
總之,所有這些教育,都將非常有效地訓練孩子的多元思維,形成孩子靈活的思維方式,防止鉆牛角尖的單向思維,在孩子擁有了這樣的思維方式后,一旦孩子受到了挫折與傷害,多元思維就會迅速啟動。起到自我平息、自我修復、盡快平息傷害的效果。防止因小小的傷害導致極端行為,產生嚴重的后果。但是我們特別遺憾地看到,前面所說的思維方式的訓練,既沒有列入基礎教育的培養體系中,也沒有在家長的教育計劃范圍之內。不僅如此,基礎教育中的大量理念,非但不利于培養多元思維,反而有可能形成單向思維,缺少“多種合理性”教育。可能許多家長與教師也都沒有意識到,學校教育中缺少開放性問題,缺少開放性答案的教育,也妨礙了孩子多元思維的發展,在人文、社會學領域內的標準答案,是單向思維教育的代表性體現。沒有多元思維的習慣,就沒有發散思維,沒有發散思維的習慣,就沒有創造性,沒有多元思維,就沒有自我反省,就沒有權衡,在遇到現實的挫折時就缺少應對能力,應變能力,就缺少平息傷害的自我修復能力。沒有抗挫折能力、現實生活中頑固、偏執的人,懲一時之快,斗一勇之能,往往都是單向思維的。我們要反省是那些不計一切造成嚴重后果的人格類型,是不是與單向思維的教育有關。
我們的教育應該多為孩子安排“多重合理性”的方案,應該多給孩子開放答案的作業,多元認知思維的訓練應該從孩子有了自我意識就開始,多向思維,應該列入幼兒園教育的系統計劃之中,而自我質疑與自我批評教育,應該在孩子入小學以后就逐漸加強。特別是,應該大量加入,寬容與尊重不同觀點,重視與自己意見相反的見解,學會分析自己的觀點與對立觀點的異、同的教育。我的想法是:一年級要學會,描述自己的狀態、自己的感受與想法;三年級要學會看到不同的觀點與事實的多樣性,這是多向思維的訓練;五年級以后要學會充分考慮正反兩方面的觀點,學會自己與自己進行思想博弈,不斷切換立場,利用對立事實與觀念互相論辨。這是“批評與自我批評”的質疑思想的訓練。如果這樣的教育,能夠有計劃地系統化地進行,這不僅僅有助于幫助孩子迎接現實的挑戰,有助于孩子應對不理想的現實,更為孩子在現實中遭到挫折與傷害時,為孩子提供了自我修復的思維方式的準備,使得孩子在受到傷害時,快速啟動多元思維,從而防止心理的自激放大現象,快速降低情緒張力,減輕痛苦強度,縮短痛苦時間,而這正是我們所需要心理健康人格的基本特征。不僅如此,多元思維者,也會有更開放的心態,對別人更寬容與大度,會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從而獲得更多的發展機遇,最終增加獲得成功的概率。而單向思維者往往是對己都是苛刻的,往往容易發生人際的沖突,而且一旦有了沖突很難調和。從而失去未來能夠擁有的人際資源,減少了獲得發展機遇與成功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