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潛
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兼具民族性和世界性兩種屬性,歌劇藝術也不例外[1]。歌劇并不是土生土長的中國藝術,它起源于歐洲,屬于典型的舶來品,是西方藝術的集大成者,在傳播與發展的過程中融合了各地民族文化的特征,繼而演變為新的藝術形式。中國歌劇的發展始于20世紀初期的“五四運動”,是西洋歌劇在中國生根發芽結出的藝術碩果,深受中國民族文化的熏陶和影響,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及西洋歌劇藝術的審美特色。要想將中國歌劇推向世界大舞臺,就要求我們既要堅持民族化,又要走國際化發展道路。
歌劇藝術是以音樂為主導的戲劇藝術,因此音樂創作是一部歌劇成功的基礎與關鍵[2]。在中國歌劇10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同樣注重音樂形式的運用以及融合。不同的是,中國歌劇在吸納了西方音樂精華的同時,巧妙的與我國傳統音樂特質、形式進行融合,并大膽的進行革新。從歌劇音樂形式的發展以及演變過程進行審視,可以窺探出中國歌劇的這種雙重屬性,它既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同時又融合了西方文化,并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遷。中國歌劇藝術音樂創作的民族特征與世界特征愈加鮮明[3]。按照中國歌劇的階段性發展特點,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這一時期是我國歌劇的萌芽階段。隨著“五四運動”的發生,西方文化逐漸涌入中國,我國藝術家開始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戲曲的發展弊端以及種種缺陷,紛紛將目光投向了西方戲劇藝術,中國歌劇和中國話劇應運而生。黎錦暉是中國歌劇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在創作過程中充分借鑒了西方話劇的藝術形式,同時將其與本民族音樂特色以及風格進行融合,進而獨創了一些頗受人們歡迎及追捧的歌劇藝術形式。黎錦暉在進行歌劇藝術創作時將視角投向了兒童,創作出多部兒童歌劇,包括《麻雀與小孩》《葡萄仙子》等等[4]。他的十二部歌劇作品自誕生起就深受觀眾們的喜愛,由此正式開啟了中國歌劇發展的序幕。黎錦暉之后,上海的歌劇藝術家們紛紛開始歌劇創作與藝術實踐活動,相繼衍生出很多新興的歌劇形式。這些歌劇在融合民族化特征的基礎上,充分體現出了世界化的發展趨勢,具有典型的雙重屬性。這一時期,上海是中國歌劇藝術發展的載體與平臺,主要是因為上海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較大,開放程度也比較高,在文化蓬勃發展的過程中,上海涌現出很多知名的歌劇藝術家。他們在充分借鑒中國傳統民族音樂以及西方音樂的基礎上,選取不同的元素,運用不同的音樂形式,繼而創作出豐富多元的歌劇藝術形式。
這一時期是中國歌劇的奠基階段。抗戰初期,上海成為淪陷區,出現了不同國家的租界,是許多藝術家的主要居住地。藝術家們雖然生活在租界,但他們在歌劇創作過程中,充分挖掘社會現實元素,創作出很多抨擊現實、反映現實的歌劇作品。在這一階段,創作者在歌劇中融合了非常多的元素,包括圓舞曲、探戈等輕音樂體裁。甚至有些作品中還出現了演員的對白。那時,這些歌劇作品頗受世人的歡迎和追捧,也正是“新型歌舞劇”的誕生改變了當時傳統歌劇的表現形式,豐富了傳統歌劇的藝術載體,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中國歌劇的發展與演變。在上海歌劇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延安的歌劇發展形勢也非常良好,但它與上海歌劇表現內容存在一定的差別。延安地區的歌劇更多的反映抗日戰爭方面內容,具有很強的紅色屬性。著名音樂家冼星海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在他的歌劇創作過程中,充分借鑒了豐富多元的西方音樂形式,同時也注重從民族音樂中汲取營養。為增加歌劇的貼近性,符合人民群眾的認知要求,他還在歌詞方面進行了一定的創新,采用相對口語化的歌詞來進行表述,這更增加了歌劇的表現力及傳播價值[5]。這一時期的著名代表作品包括《白毛女》、《草原之歌》、《軍民進行曲》等等。
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中國歌劇藝術迎來了黃金的發展浪潮,漸漸的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6]。發展至今,歌劇內涵不斷豐富,歌劇的藝術形式呈現出多樣性特點。由于社會環境的穩定,社會生產的持續發展,這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歌劇的發展,同時也為歌劇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生存發展空間。這一時期的歌劇內容更多的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頌揚改革開放的偉大成果,主要作品包括郭文景先生的《夜宴》、浙江音樂交響樂團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等。在中國歌劇藝術呈現過程中,除充分汲取傳統民間音樂的元素和養分外,還兼容并蓄的吸納了很多西方歌劇的表現元素及創作方法。正是這一時期賦予中國歌劇的良好氛圍和中國歌劇創作者、表演者的不斷努力,才使中國歌劇蓬勃發展。中國歌劇正在國際大舞臺不斷上演,且扮演越來越關鍵的角色,具有重要的作用。
歌劇是西方頗負盛名的藝術形式,在漫長的發展歲月里,不僅涌現出很多膾炙人口的歌劇作品,也在不斷自我革新中變得越來越多元化。中國歌劇是在融合西方歌劇藝術形式基礎上,充分結合民族文化精髓以及內涵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中國歌劇在發展過程中,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特征同時又兼具世界化趨勢,這使得中國歌劇得以在世界文化領域中占據一席之地。
中國歌劇從發展伊始,就寄予著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美好愿景。中國歌劇的首次“外出”,最早可以溯及到1928年。那時,“中華歌舞團”到南洋群島區域開展了巡回演出,這是中國歌劇正式在世界舞臺上亮相,不僅符合當地僑胞的欣賞習慣,更滿足了他們的精神及心理需求,并因歌劇本身兼具民族性與國際化屬性,使得中國歌劇大放異彩,頗受當地人們的歡迎[7]。巡回演出周期長達九個月,所到之處廣受贊譽和認可。中國歌劇真正參與到中外交流是在1951年,民族歌劇《白毛女》在德國上演,此次演出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獲得觀眾的熱烈歡迎。
1992年,歌劇《原野》在美國肯尼迪藝術中心首演,這也是中國歌劇第一次在美國亮相[8]。此次歌劇表演,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果,贏得了美國人民的熱烈歡迎及喜愛。據美國媒體報道,中國歌劇在美國舞臺上的驚喜亮相及表演,讓現場觀眾情緒非常高漲,演出結束之后,觀眾自發起立,為演職人員送上了經久不息的掌聲,同時也獲得了美國媒體的高度贊譽。當然除了融合我國民族文化以及西方歌劇藝術的《原野》引發世界轟動外,還有一部歌劇同樣博得滿堂彩。只不過,這部歌劇的創作者雖是我國著名藝術家,但歌劇內容卻是體現韓國文化元素以及內涵的,這也使得這部名為《安重根》的歌劇在中國的反響相對一般,并沒有引發國人的關注。反倒是在韓國的演出,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績,不僅韓國電視臺選擇黃金時段進行重點播出,韓國總統也親臨現場觀看。伴隨著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提升,對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中西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不斷深入。中國歌劇事業已在世界舞臺上占據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中國歌劇的藝術成就不斷疊加,相繼出現了很多聞名遐邇的歌劇表演藝術家以及歌劇創作藝術家。這是中國文化不斷繁榮的重要體現,也是中國歌劇發展的偉大成就。
基于以上對中國歌劇創作的民族化發展歷程及其國際化發展趨勢分析,筆者認為中國歌劇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融合了我國豐富的傳統民族文化,同時也汲取了西方歌劇的藝術精髓。但中國歌劇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民族性”,這是中國歌劇賴以生存的根本立足點[9]。現階段,伴隨歌劇藝術形式的不斷發展,中國歌劇的民族特征不斷凸顯。為了能夠全面推動具有濃厚民族特征的歌劇邁出國門,真正走向世界舞臺,應當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首先,民族化是中國歌劇本色,是中國歌劇賴以生存的基礎與關鍵[10]。伴隨中國歌劇藝術的不斷發展,中國歌劇已跨越了非常關鍵的一步。積極推動中國歌劇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應在充分弘揚歌劇民族特色的基礎上,不斷提升民族認同感,全面樹立開放的民族文化認同取向。
其次,推動中國歌劇走向世界,應當立足于凸顯中國歌劇的民族文化屬性。這是中國歌劇響當當的“名片”,是中國歌劇的本質屬性。在推動中國歌劇不斷發展的歷程中,應該充分尊重民族本色,這是原則問題,也是根本問題。積極全面推動中國歌劇藝術發展,不斷提升中國歌劇的整體發展水平,必須在充分堅持民族特色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對外開放程度。同時,在推動中國歌劇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堅決反對“歐美文化中心論”,堅持中國歌劇獨立的文化品格。中國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國家,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涌現出了很多聞名遐邇的文化瑰寶及精神財富。這些豐富的文化財富,正是中國歌劇發展的源泉。因此,積極推動中國歌劇發展,不斷提升中國歌劇的世界地位,應充分挖掘豐富多元的民族文化源泉,不斷豐富中國歌劇的民族文化元素,讓中國歌劇彰顯其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成為繼承與弘揚,發展與創新的民族文化精華濃縮體。
最后,積極推動中國歌劇發展,堅持多元的發展策略。世界文化是兼容并蓄的,我國傳統民族文化同樣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整體推動中國歌劇的發展,必須以一個開放化的心態來面對一切外來優秀文明。中國歌劇本身就源自于西方的藝術形式,并且融合了民族文化屬性。現階段,隨著國際經濟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在中國歌劇發展歷程中,必須以開放化的心態來重新審視自己,既要弘揚自身的民族屬性和民族特色,同時也要充分融入世界文化之林,充分汲取先進優秀的世界文化。
第一,中國歌劇是文化融合與創新的產物。無論是早期的中國歌劇,還是改革開放以后產生了新的中國歌劇,都兼具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雙重屬性,都印證創新發展的科學理念。現階段,積極的全面推動中國歌劇發展,不斷煥發中國歌劇的魅力,充分提升中國歌劇的世界魅力,更要注重創新與發展,同時在創新過程中實現多元化發展。
第二,中國歌劇的民族性與世界性融合應當創新發展之路。在中國歌劇的快速發展過程中,應該不斷創新發展形式,不斷豐富歌劇表現形式,在表現內涵以及內容上同樣體現創新。在中國歌劇的創新發展過程中,要注重歌劇形式的創新。不可否認,現階段歌劇藝術仍處于較為典型的傳統藝術,年輕群體的比例以及數量都明顯不足。在推動中國歌劇創新發展的過程中,應該融入年輕化、世界化的表現形式,全面煥發它的時代價值以及時代魅力,盡可能擴大廣泛的群眾基礎,不斷提升中國歌劇在年輕群體中的認知程度,有效規避中國歌劇表現形式的單一化、雷同化、簡單化。在創新發展過程中,應該充分汲取古今中外的文化精髓,創造具有鮮明民族特色、世界普遍性、魅力時代感的千姿百態的中國歌劇。
第三,中國歌劇應當走“多元化”發展之路。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中西文化交融不斷深入的今天,積極推進中國歌劇發展,全面創新中國歌劇表現形式,始終堅持走“多元化”的發展之路。比如在促進中國歌劇發展的過程中,應該立足于社會現實,不斷創造反映社會現實,反映社會潮流的中國歌劇,從歌劇內容上實現多元化。此外,在中國歌劇的創新發展過程中,還應全面創新歌劇的表現主題,比如既可以表現傳統的主題思想,還可以表現時代化的價值,充分反映現代化的氣息,以此來實現中國歌劇表現主題的多元化。當然,在傳播平臺以及渠道等方面,也應該實現多元化發展。比如傳統的歌劇表演更多是在舞臺上來進行呈現,這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也難以擴大歌劇的認知范圍。因此,依托于網絡平臺,積極將中國歌劇搬到電視媒體、網絡平臺,甚至是移動客戶端上,更能加速提升中國歌劇的傳播范圍,也更能夠彰顯其中國歌劇的藝術價值。比如外國網友可以通過便捷的網絡來搜尋和觀看學習中國歌劇,我國網絡用戶同樣可以借助于信息平臺來學習借鑒其他國家的歌劇藝術形式。
在中國歌劇的發展過程中,創作者、表演者是重要的主體,只有創作者具備夯實的創作素養,能夠自覺從優秀民族文化以及西方歌劇中汲取營養,積極把握歌劇藝術與時代發展之間的關聯性,才能積極創作出符合時代需求的優秀作品[11]。創作者,作為歌劇藝術的展現主體,在歌劇藝術的表現過程中,只有充分把握歌劇藝術的精神內涵,把握歌劇藝術的表現形式,才能為受眾呈現一臺完美的歌劇作品。因此,積極推動中國歌劇走向世界,應切實提升創作者的創作素養,鼓勵積極創作優秀歌劇作品。一方面,歌劇創作者應挖掘中國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不斷擴展自身視野,善于從優秀的西方歌劇中學習借鑒表現手法以及創作技能,以此來整體提升自身的創作能力。與此同時,創作者還應該不斷優化自身的文化素養,不斷提升自身的藝術修養。另一方面,積極推動中國歌劇的發展,還應該以作品說話。歌劇作品是體現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是體現創作者綜合能力的重要表現,也是實現中國歌劇傳播的重要載體。從整體推動中國歌劇發展,必須以優秀的作品立本,積極創造出具備一定影響力和表現力的優秀中國歌劇作品。
全面推動中國歌劇的發展,加強人才的培養是關鍵。只有科學全面培養高素質的歌劇表演人才,不斷提升歌劇表演的藝術水平,全面凸顯歌劇表演的藝術價值,才能真正實現歌劇藝術的發展,才能創造出兼具民族性與世界性的優秀歌劇作品。一方面,應該從高校的教育體系、課程設置、專業發展等方面來充分促進歌劇表演人才的發展,加強與西方各國歌劇人才的學術交流。另一方面,還應該切實提升歌劇表演水平。可以充分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表演模式,通過等級考評、藝術展演等方式評價歌劇表演,以此來全面提升歌劇藝術的表演效果。一部優秀的歌劇作品,需要通過表演者的完美呈現才能奉獻給受眾,因此,必須全面培養高素質的歌劇表演人才,切實提升歌劇表演人才的社會地位,完善歌劇表演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綜合性提升歌劇表演人才的專業素養及表演能力。
總而言之,通過對中國歌劇民族化及國際化的發展趨勢進行分析,目前來看,應端正對中國歌劇發展走向的認識。中國歌劇兼具民族性與世界性,全面推動中國歌劇的快速發展,應凸顯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以及國際化的發展趨勢。中國歌劇發展會面臨崎嶇不平的道路。中國歌劇創作者應不斷學習,努力創新繼續前行,在放眼世界的同時,將創作之根植入中華民族沃土之中,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中國歌劇之路,既要傳承中國歌劇的民族特色,又要解放思想,勇于創新。
[1]高曉東.中國歌劇發展的國際化趨勢[J]. 理論與現代化, 2013 (5): 88-91.
[2]滿新穎.金湘 “歌劇思維” 論觀產生的背景, 實質及其價值[J]. 黃鐘: 武漢音樂學院學報, 2009 (4): 102-112.
[3]王聚伍.中國民族歌劇藝術的美學精神[J]. 黃河之聲, 2018 (12): 93.
[4]屠錦英.黎錦暉兒童歌舞劇的價值評析及當代啟示[J]. 音樂研究, 2011 (5): 58-65.
[5]周廣平.也談冼星海研究的完整性-對冼星海研究的幾點思考和建議[J]. 星海音樂學院學報, 2010(1): 68-72.
[6]居其宏.改革開放中的我國歌劇音樂劇創作[J]. 人民音樂: 評論, 2009 (6): 5-10.
[7]周慧喆.20 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 “時代曲” 的產生與傳播[D]. 西安音樂學院, 2012.
[8]應娟. 當代民族歌劇國際化發展路徑探尋[J]. 音樂創作, 2017 (11): 119-120.
[9]顏鐵軍, 王彥華. 中國歌劇民族性的現代呈現及其創作走向——第二屆北大歌劇論壇綜述[J]. 人民音樂, 2018 (2018 年 05): 40-41.
[10]付鵬. 從中國歌劇的發展談歌劇的民族化[J]. 音樂時空, 2016 (3): 101-102.
[11]葉松榮.捕捉“永恒的美”:中國歌劇音樂創作的生命力[J]音樂研究,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