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嵩
交響樂是音樂藝術領域中的一個龐大體系,交響樂作品體裁形式多樣,包括交響曲、交響詩、協奏曲、幻想曲等等。交響樂作品具有復雜的音樂結構,哲理性的敘事方式,以及深刻的思想內涵,面對一部交響樂作品(以下簡稱“音樂作品”),指揮者應如何進行音樂構思?應如何著手開展排練并指揮演出?本文試將交響樂指揮的工作流程劃分為案頭工作、組織排練、指揮演出三個階段進行分析闡述。
案頭工作是指揮者深入研究音樂作品的階段,其音樂構思也在這一階段醞釀形成。細致嚴謹的案頭工作,對指揮排練以及音樂作品的舞臺呈現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案頭工作主要有兩方面內容——探究作品的創作背景以及研讀總譜。以下我們就從這兩方面來談談指揮者的案頭工作。
人,是自然屬性、社會屬性以及精神屬性的結合體,我們以人的屬性為出發點來看作曲家音樂創作的過程,我們會發現,作曲家作為音樂創作的主體,他在音樂作品中所要傳遞的思想是與其生活經歷以及社會背景息息相關的。因此,探究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是掌握作品內在信息并準確詮釋音樂的首要環節。
探究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是指揮者與作曲家及其作品建立“聯結”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指揮者應首先了解作曲家其人,包括他生活的年代、地域、個人經歷、寫作風格、甚至書信集等;其次則是了解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這包括彼時的社會背景、文化背景及文學思潮、重大歷史事件等等,若有需要,也應閱讀一些相關的文學資料,甚至瀏覽該時代其他藝術門類的作品,從而將單一的背景研究演變為多元化的人文觀察,從多個角度深入探究那一特定時代對于作曲家個人的影響,其音樂作品創作的初衷以及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這將有利于指揮者正確把握作品的精神內核,為研讀總譜做好鋪墊。
研讀總譜是指揮者案頭工作中最為重要的環節,是通過分析作品來“破解”作曲家埋藏在音樂中的“密碼”的過程,更是指揮者進行音樂構思的靈感源泉。那么,該如何研讀總譜?下文試將研讀總譜這一環節分為四個部分來進行闡述。
曲式結構,是音樂的“骨架”,作曲家的一切音樂構思都是在這“骨架”上進行構建。用文學作品的結構來比對看待音樂作品的結構,再恰當不過。在文學創作中,對于文章的結構章法要講究“起承轉合”,即開端,發展,高潮,結局這四大要素?!捌鸪修D合”這一說法出自元代范德璣的《詩格》:“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永?!币饧矗_端宜開門見山,清晰明了,發展應兼容包并,承上啟下,高潮要有矛盾沖突和峰回路轉,結局應立意深刻,引人深思。這四大要素形成了文章的基本結構框架,使一篇文章的內容主次分明,結構錯落有致,有清晰的邏輯可依。同樣,對于音樂來說,分析其曲式結構,相當于尋找音樂作品的“起承轉合”,是閱讀總譜的第一步,有助于指揮者從紛繁復雜的音樂材料中提煉出主要的素材著重刻畫,并找到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從而進行合理的,有依據的音樂詮釋,構建良好的音樂結構感。
速度,使音樂流動,是音樂的脈搏,是指揮者詮釋音樂時最應首要考慮的因素。歌德在看見法國史特拉斯堡大教堂時曾感嘆“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黑格爾也曾在他的著作《美學》中提到“弗烈德里希·許萊格爾曾經把建筑比作凍結的音樂,實際上這兩種藝術都要靠各種比例關系的和諧,而這些比例關系都可以歸結到數……”[1];19世紀中期,音樂理論家、作曲家姆尼茲·豪普德曼說“音樂是流動的建筑”[2]。由此可見,音樂與建筑在結構上都在追求一種和諧的美感,在建筑藝術中講究空間比例的視覺之美,在音樂中則講究速度比例的聽覺之美。
音樂的結構美感,主要來源于速度的對比,而對于曲式結構的分析,正是構建速度對比的途徑。前蘇聯指揮家吉·康德拉申曾說“在未演奏音樂時建立作品的結構……這幾乎是指揮藝術最獨特的方面了。其實許多指揮家都能使樂隊合奏在一起,并且準確的作出表情變化來,而要使作品一氣呵成,且避免冗長或是局促,這不是所有人都能勝任的事?!盵3]通篇不假思索的采用同一種速度來指揮演奏,則等同于沒有感情的節拍器,而毫無根據的隨意變換速度也會破壞音樂的結構感甚至導致錯誤的音樂詮釋,由此可見,指揮者案頭工作中最重要也最困難的不是尋找每一段落的速度,而是尋找段落間速度的對比關系,這需要指揮者在對音樂曲式結構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找到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并以此為依據來進行速度的選擇。
千變萬化的和聲及織體賦予音樂瑰麗的色彩,從聽覺的角度向人們傳遞著豐富的情感,塑造出多種多樣的音樂性格和形象。分析和聲及織體在研讀總譜的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這使指揮者可以先期了解音樂的音響效果并得以在排練中迅速判斷出演奏上的錯誤并加以糾正;更為重要的是可以使指揮者通過分析和聲及織體的變化來捕捉音樂情緒上的發展,從而對音樂的速度、聲部間的力度平衡等,作出相應的調整。
指揮者面對一份總譜時,可采用內心聽覺或彈奏總譜這兩種方式對和聲及織體進行研究。一般來說,和聲功能清晰且織體簡單的作品通??梢砸揽績刃穆犛X來進行研究,如果是和聲以及織體較為復雜的作品,則需要指揮者在鋼琴上彈奏總譜來進行分析。
唱片業的發展為人們帶來了很多便利,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欣賞到美妙的音樂,但這對于音樂從業者來講,則是一把雙刃劍。聆賞音像資料,對于詮釋音樂會起到參考性的輔助作用,但有相當一部分人出于便利的考慮,單純依賴錄音來研究樂譜,這是極為不可靠且不專業的行為。僅從指揮者的角度來看,在研讀總譜的階段,必須擺脫音像制品的干擾,那些所謂的“約定俗成”會嚴重影響指揮者自主的音樂構思,使其忽略總譜中的諸多細節,且一旦造成了先入為主的印象,則會對指揮者自我音樂靈感的產生構成阻礙。
正如繪畫一樣,畫家使用不同色彩的顏料來進行藝術創作,配器則是作曲家通過使用不同的樂器,單一的或組合的,形成不同的音色音響,從聽覺上描摹音樂形象的手法。
指揮者應著重分析作曲家的配器與其作品中音樂形象及思想內容上的關聯,在這一基礎之上,根據樂器特性,來對總譜中音樂的力度標記進行綜合考慮。
指揮者應理性的看待作曲家的配器與力度標記的關系,出于對音樂形象刻畫、不同樂器性能造成的音色對比以及音量平衡問題的考慮,指揮者可以對作曲家給出的力度標記進行局部調整或重新分配,以達到突出刻畫主要音樂形象并達到音量平衡音色和諧的目的。當然,在某些時刻,作曲家為了表現某種音樂形象,也會刻意追求怪誕新奇或者尖銳刺耳的音響效果,這時,指揮者就應遵從作曲家的意圖來進行音樂構思。
此外,在面對一些早期音樂作品時,指揮者也應考慮到樂器性能發展與時代變遷的因素,運用合理的方式來彌補和改善配器上的不足,但這一切必須在尊重原作的基礎之上進行,萬不可隨意對作品進行改動。
表情記號是作曲家對于音樂情緒所做的最為直觀的描述,而演奏法則與表情記號有著緊密的聯系。
不同的表情記號需要以不同的演奏方式來實現其音樂情緒的表達,因此,指揮者不僅要從字面上解讀表情記號的含義,更要從對演奏法的要求上來體現這些表情記號。在研讀總譜的過程中,指揮者應認真體會作曲家所標示的表情記號并以此作為構思音樂處理的方向。
此外,速度的選擇以及力度的標記,也會對演奏法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指揮者應對這些因素進行綜合考慮。
排練,是指揮者通過實踐來檢驗研讀總譜成果的階段,科學高效的排練方法會使指揮者的音樂構思得以良好的實現。
合理的排練計劃是提高排練效率的關鍵。指揮者應根據作品的難易程度以及樂隊的綜合演奏水平來為排練制定計劃。對于作品難易程度的了解,指揮者在研讀總譜的過程中就應有所判斷,并標記出可能會花費較多時間來排練的段落。通常來說,若作品有相當難度,分聲部排練是極好的辦法,指揮者在這一過程中,可以更清楚的聆聽各聲部的演奏并找出給演奏員們帶來困擾的地方,集中進行解決。這樣不僅提高了排練的效率,也避免了不必要的漫長等待,從而很好的保護了樂隊的演奏熱情。
指揮法在指揮者的排練工作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簡潔明了的指揮圖示能夠直觀有效的傳遞指揮者的音樂構思,更是音樂世界中的“通用語言”。
在指揮的工作中,往往要面對不同的樂隊,甚至經常要與完全陌生的樂隊進行合作,在默契尚未建立的階段,指揮者應采用規范清晰的指揮法來向樂隊傳遞信息,且當所演奏的作品并不是樂隊所熟悉的,指揮者更應給樂隊以簡明易懂的指揮圖示來使演奏員在混亂中迅速的找到方向。
簡潔精準的指揮法,能夠節省指揮者的語言,準確迅速地傳遞指揮者的音樂構思,極大的提高排練效率和音樂的質量。
樂隊是指揮者最親密且唯一的“戰友”,指揮者的音樂構思需要靠樂隊中的演奏員們來配合才能夠得以實現。正如本文開篇所說,若要令樂隊中幾十甚至上百位演奏員能夠認同并執行指揮者的音樂構思,這不僅需要指揮者具有令人信服的理論和技術,也需要指揮者掌握語言的藝術。面對個性十足的演奏員們,指揮者應尊重并珍惜他們的藝術創作主動性,在恰當的時刻運用恰當的語言來對大家的演奏進行啟發,激發大家的演奏熱情和信心,從而齊心協力去追求更高的藝術水準。
演出,是指揮者音樂構思在舞臺上得以呈現的時刻,在音樂會中,指揮者需要帶領樂團,將集體辛勤排練的成果在舞臺上進行展示。
值得注意的是,指揮者在現場演出中通常會面臨一個問題——激情與理智的平衡。一場音樂會,經過多次的排練,反反復復的叫停、糾正,終于使得作品可以在音樂會中一氣呵成的進行演奏。這一時刻,樂隊的狀態是非常興奮的,指揮者也往往容易因為激情迸發而忽視對樂隊演奏的控制,特別是對于速度以及困難片段的掌控,這是非常危險的信號。在音樂會上,指揮者不僅需要以充沛的激情帶動樂隊的演奏,他更應保持清醒的頭腦以應對隨時有可能發生的狀況:當樂隊演奏的速度由于興奮而越來越快導致聲部間律動脫節的時候;當某位演奏員由于緊張而出現演奏錯誤的時候;當某個聲部出現錯誤而導致其他聲部連續迷失方向的時候;當音量平衡出現問題的時候……,在這些時刻,需要指揮者運用高度的理智和敏銳的判斷力,及時的提示并挽救演奏者的失誤,避免演出事故的產生。
綜上所述,交響樂隊指揮這一職業,需要指揮者具有全面綜合的藝術修養,扎實的音樂理論基礎,過硬的指揮技術,以及細致嚴謹的工作態度。我國著名指揮家、音樂教育家鄭小瑛教授曾多次強調“交響樂是一種文化,要與娛樂加以區分”[4],是的,高雅的交響音樂是文化,指揮者應像學者一樣,懷著治學嚴謹的鉆研精神攀登音樂藝術的高峰;指揮者更是文化的使者,他應具有崇高的藝術使命感,將為人民群眾奉獻高雅音樂視為己任,為人們的精神生活建設以及社會文化藝術發展作出貢獻。
[1]黑格爾《美學》第三卷(上)各門藝術的體系,第二章古典型建筑.
[2]姆尼茲·豪普德曼《和聲與節拍的本性》.
[3]吉·康德拉申《指揮家的境界——靈感形成規程》23頁,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年版.
[4]沈連超《九旬指揮再續沈城交響藝術不朽神話——記著名指揮。家鄭小瑛》,自《音樂生活》盛京音樂2019.04,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