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益紅 趙晨辰
本文通過對會計技能大賽改革提出的新要求的闡述,結合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授課現狀與之的差距,提出了專業課程體系改進的建議。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廣泛應用,人工智能在各行各業逐漸顯示出優勢,尤其是其對于教學的推動作用,越來越受到高校的認可和推動,因此大專院校會計技能大賽也邁出改革的步伐,基于“以賽助學”總基調,會計專業課程體系有重新架構的必要性。
一、改革后的會計技能大賽對參賽者的要求
(一)會計技能大賽改革源于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
隨著人工智能在會計行業的應用,財務機器人逐漸代替了傳統的手工會計,可以24小時不間斷地進行會計基本業務的處理,且人工成本幾乎為零。因此,傳統的大專院校會計專業畢業生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困境,這就倒逼高校的課程體系必須站在更高的視角重新審視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為了達到“以賽助教”的目的,會計技能大賽進行里程碑式的改革,即管理會計大賽取代手工會計大賽而單獨設立賽項,高校對于管理會計課程的重視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管理會計大賽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管理會計大賽的設立給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學生具有金融素養、溝通技能、關系構建、團隊工作、表達技能、解決問題、創造能力、審辯思維、數字素養等多項綜合能力,能夠把數據轉化成信息,形成預案,還能設計出一個系統,為決策者提供幫助,這些綜合能力對于高職學生來講,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不僅需要掌握專業知識,更要把涉列的很多學科知識融會貫通并能夠運用自如。這不僅需要學生的努力,更需要大專院校在專業課程構建上進行深入思考。
二、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現狀
(一)《管理會計》課程重視程度遠遠不夠
通過調研可以得到結論:很多高職院校都重視《會計基礎》、《財務會計》、《納稅實務》、《財務管理》、《審計》等基礎課程,未把有難度的《管理會計》課程給與足夠的認知和重視,僅僅基于課程體系完整性給與很少的課時,導致學生在參加管理會計大賽的時候連最基本的知識都未完全掌握,融匯貫通更是無從談起。
(二)教學組織脫離實際
管理會計注重企業事務的應用,重單崗位專業應用和多崗位工作協同,僅課堂講授且實踐課時太少都難以達到教學目標,且《管理會計》課程以知識點為授課主線,并未與“資金管理、“成本管理”、“運營管理”、“績效管理”四大崗位相結合,從而導致學生參賽難以實現崗位層面的規劃和協作。
(三)相關課程的開設難以起到為技能大賽服務的作用
從傳統的課程體系來看,會計專業都會開設一些與專業相關的課程,也可以稱為專業周邊課程或者專業外延課程,主要包括《高等數學》、《經濟學基礎知識》、《辦公自動化軟件應用》、《大學語文》、《大學英語》等等,這些課程雖然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以及視野的開拓起著關鍵作用,但是當學生參加會計技能大賽需要調用相關知識的時候卻發現外延課程與大賽所需的能力在相關知識點的銜接上存在嚴重的脫鉤現象,例如:學生選修過《大學語文》,卻不能在大段的賽項文字中快速捕捉到有用的文字信息,對文章的理解力和總結力明顯不夠;再如:學生雖然學習過《辦公自動化軟件應用》和《大學英語》課程,卻不認識財務函數的英文書寫,更不懂財務函數的調用方法以及跨表取數的方法,在比賽過程中無法學以致用。因此,外延課程與專業核心課程的融合度亟需提高,共同為技能大賽服務。
三、基于競賽改革背景下的會計專業課程體系改進
(一)提高對《管理會計》課程的重視程度
由于會計專業發展方向出現重大變革,無論是從就業角度還是從參加技能大賽的角度,《管理會計》課程都并非可有可無,可多可少,而是必須要提升到專業核心課程的位置,因此,在構建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的時候必須首先考慮,以用人單位要求或者需要的技能和素質來進行授課。
(二)以“崗位角色”串聯《管理會計》課程知識點
由于管理會計大賽是按照角色和崗位來分配,因此,在授課過程中必須要先把每個崗位涉及的知識點和技能點剝離出來認真講解,讓學生理解每個崗位的職能以及每項職能背后依托的知識點,只有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才能引發學生思考,從而在崗位之間協同合作過程中找到最優的方案。
(三)在外延課程中滲透《管理會計》課程元素
外延課程在講授過程中可以適當融入管理會計的理念和實例,督促學生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例如在《辦公自動化運用》課程中可以重點講解財務函數的含義和應用方法,數據可以來源于管理會計大賽真題的題庫;再比如:在《大學語文》中可以引用管理會計大賽真題為授課內容,鍛煉學生提煉關聯語句,培養學生對于數字的敏感性;在《經濟學基礎知識》中滲透于管理會計有關的投資決策,資金時間價值等相關知識,幫助學生做到相關學科知識點的融合,不斷提升綜合素質,為以后的參賽和工作打好基礎。
會計專業發展方向出現重大變化,以競賽改革促進課程體系改革,從而推動就業,使得學生的綜合能力滿足企業用工需要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只有順應這種趨勢才能為社會培養出真正有用的人才。(作者單位:長春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