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碧瓊
摘? 要:人才培養是大學的基本功能和根本任務,也是高校內涵建設的核心內容。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注重產業與教育的協同發展,是實現“產業鏈—創新鏈—教育鏈—人才鏈”四鏈貫通目標的有力工具。文章針對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以湘南學院為例,探討構建地方本科院校產教融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推動地方本科院校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促使地方本科院校成功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發展。
關鍵詞:產教融合? 地方本科院校? 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湘南學院
Abstract: Talent cultivation is the basic function and fundamental task of a university, as well as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a university.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focuses on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highlights the all-round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practical application ability, discipline qua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t is a powerful tool to realize the goal of "industrial chain -innovation chain-education chain-talent chain". This paper aims at local universities of the main problems of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takes xiangna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building local universities education fusion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promotes local universities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high-quality practical talents, leads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local universities of success to the university of applie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1? 產教融合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系統性與綜合性的認識
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是指高校為培養應用型人才,開展校企合作,利用學校和企業各自的環境和資源,讓學生在企業、行業實踐中學習,實現教學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進而實現校企深度融合和協同育人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1]。與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相比較,產教融合模式更加突出動手能力強的創新型應用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更加注重企行業在人才培養過程的主導地位;更加凸顯校企、校行、校政等多元主體協同合作育人機制構建;更加注重實踐教學在教學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專業設置、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平臺建設等多元要素與環節,這些要素與環節彼此之間相互作用和聯系,共同影響著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發展水平。專業設置是人才培養的起點和依托,其正確設置與否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的就業質量、地方本科院校整體資源利用方向和競爭優勢所在。培養方案作為人才培養活動的基本指南與操作手則,對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進行具體規劃。課程是教學活動中內容和實施過程的統一,是實現教育目的的手段,是教育思想、觀念、目的、宗旨等轉變為具體教育實踐之間的中介[2]。平臺建設,包括校內外實驗與實訓教學平臺、實驗實訓基地、產學研基地、創新創業教育平臺等資源建設,是學生知識、技能、素質培養的手段和依托工具。
2? 產教融合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2.1 專業設置及調整與地方經濟發展對接不夠
我國現有絕大多數地方本科院校都設置為文、理、醫、工、藝等多學科專業群,在專業設置方面追求高大上和齊全,專業設置的原則主要是從國家宏觀經濟發展需要,一味地迎合當前教育市場需求設置,熱衷開設熱門專業、新興專業、交叉學科專業,盲目跟風,而不是直接面向區域經濟發展需要開設和調整專業設置,專業設置與地方經濟耦合度差,與地方經濟產業群不相匹配,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地方本科院校未集中力量發展地方產業群所需要的特色專業,未深度擴展和建設自身傳統優勢專業,專業競爭實力較弱。高校往往為迎合市場需求新開設的熱門專業中,自身師資力量都不能達到開展教學和科研要求,更談不上具有市場競爭優勢。
2.2 人才培養方案制定過程中企業、行業參與度不夠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方案主要由各高校教務部門基于教育部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各高校人才培養目標以及高等教育內涵式建設等要求制定出來的,人才培養方案制定過程中,企業、行業參與程度不夠,培養方案未能明顯體現出企業、行業對就業工作崗位勝任素質要求。教育實踐中,有許多學校會請企業、行業代表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論證,但是大多數高校局限在征求意見方面,流于表面和形式,在人才培養后期的確定過程中還是以學校需求為準,校企相互交融不夠。同時,校企合作過程中,企業與學校未嚴格執行共同制定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有些企業在利益的驅逐下,單方面違背校企共同培育人才培養方案要求,將學生作為利益獲取來源,如對學生加收實習場地使用費或者降低學生實習待遇等。
2.3 課程體系設置千篇一律,課程設置不合理
目前,大多數高校課程設置千篇一律,通常設置為通識課、學科專業基礎課、專業課、課內實踐課、課外實踐課,普遍存著特色課程、優勢課程、在線課程資源、實踐能力培育課程、創造性思維課程、創新創業孵化培育課程數量不足和質量不高,企業行業參與實踐教學課程建設比例低等問題,無法滿足學生多元化、差異化、高質量教育發展訴求。同時在公共課課程設置方面,大多實行“一刀切”,課程內容大而不專、與學生差異化的起點能力、學習動機匹配度差,大量存在“水課、滿堂灌、照本宣科”式教學,教學質量低。同時,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實踐課程設置比例低于30%[3],實踐課程設置流程不合理,許多校內專業實踐課程安排在大四年級,大多學生大四正外出實習,實踐課程資源浪費嚴重。
2.4 平臺建設資源嚴重不足,使用和維護不當
在平臺建設方面,由于我國高等教育系統的“中心-邊緣”結構,優質平臺建設資源流向重點本科院校,而地方本科院校處于邊緣地位,加上自身學科基礎薄弱,在各項平臺評比工作中吸引國家政策支持和企業參與建設能力差,平臺建設資源嚴重不足。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國家級教學科研平臺嚴重缺乏,省級校企共建平臺資源數量不足,質量不高,平臺直接服務于企業經濟利益發展能力低,無法滿足企業重大科學研究需求,導致校企、校行共建共享資源平臺的積極性嚴重不足,大多數企業選擇與一流大學進行合作共建平臺。同時在平臺使用和維護方面,存在平臺資源更新速度慢、使用效率低、使用流程不規范、維護成本過高以及技術落后等問題。現有大多本科院校實驗室開放度不夠,在學校非實驗課安排時,學生不能參與實驗活動。
3? 產教融合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以湘南學院為例
3.1 校企共建專業,根據行業、企業需求設置專業
根據歐洲應用型大學發展經驗,地方應用型高校應該主動對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設置和動態調整專業布局,專業設置應具有顯著的職業導向,學校始終堅持與行業、企業共建專業,根據行業、企業需求設置專業。湘南學院結合郴州市有色資源產業、旅游產業以及教育行業人才需求旺盛,2016年以來,學校增設了環境生態工程、播音與主持藝術、學前教育等9個地方特色專業,這些專業與地方經濟社會需求吻合度100%。針對郴州市基礎教育資源嚴重短缺的情況,從2019年開始,學校8個兼招培養師范生專業改為純師范生專業,同時學校與市教育局制定共同提升農村教師素質培養計劃。伴隨著短缺的高級服務管理人才和軟件人才供給矛盾凸顯,學校與市旅游文化產業促進會、國際金鑰匙公司共建旅游管理專業;與上海杰普公司聯合舉辦物聯網工程師班。同時,學校成立了校企合作辦公室,專門負責產教融合事宜,并出臺《校企合作管理辦法》,已構建企業、行業共同參與學校專業建設機制。
3.2 校企共制人才培養方案,加強管理
實行行業、企業全過程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度,每年學校深入企業、行業一線調查人才需求目錄和崗位勝任力要求,將行業、企業崗位能力需求作為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參考。依據調研結果制定人才方案初稿,各二級學院組織由行業、企業、政府、專家組成的專業論證委員會進行人才培養方案討論、修訂以及對后期的實施結果進行評估,確保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與社會經濟需求相匹配。校企雙方共同商議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課程、課程設置、課外科技活動與自主創新實踐內容,行業、企業全程參與學校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和實驗實訓基地等內容的建設。為進一步發揮制度紅利,學校特制定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管理辦法》,要求校企合作嚴格執行共同商定的人才培養方案,學校和各二級學院教務部門不定期走訪企業,在學校、企業兩個場域同時調研學生學習和實習情況,將調研情況與人才方案進行對比和評估,確保人才培養方案得以貫徹執行。
3.3 校企共建課程,加大課程改革
以企業為主導,以學校為主體合作開發課程資源。企業提出職業標準所需要的知識需求、技能條件和素質要求,提出課程標準、課程教學大綱、課程設計、課時分配、課程實施條件、授課教師的待遇,學業評價考核的設置等要求。學校依照企業需求,結合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要求和教育發展規律從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進行課程體系設計,構建通識教育課作為基礎課程,專業教育課作為主線課程,專業基礎課、創新創業課程對主線課程進行支撐的課程體系。目前,學校已構建“兩個維度(理論和實踐維度)、三層次(知識、技能、素質)、多模塊(通識教育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教育課、創新創業課程多模塊)”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同時,學校已出臺校企共建課程專項資助計劃等政策,目前已有校企共建課程360門。從2013年開始,學校在調研職業標準基礎上,大力推行公共課改革,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大學英語、計算機公共課程依照不同成績、不同專業設置不同的課程規劃和教學要求,減少理論課程授課時間,增加實踐學習時間,大學體育課程實行“俱樂部制”教學模式,思政課程實行多元教學方式,課程改革賦能學生樂學、好學、學好,教師樂教、善教、懂教。
3.4 校企共搭產教融合教學、科研平臺
校企已經構建由多個省級重點實驗室、省級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示范基地、省級虛擬實驗平臺、大學生創新創業園等組成的多維教學、科研創新平臺,培育學生專業理論知識、動手能力和創新創業思維。學校已出臺校企合作共建平臺獎勵政策,學校積極與行業共建教學、科研、實踐平臺,如實行“醫學專業和醫院深度融合,醫教協同,合作育人,目前學校已經出臺《臨床學院與附屬醫院深度融合框架方案》,雙方已實現教學、科研、人才隊伍、實習實踐資源等方面深度融合,在此基礎上,學校繼續擴展郴州市第一、第三、第四人民醫院等行業平臺的合作。學校選擇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耦合度較強的企業共建教學、科研平臺,如與郴州高斯貝爾公司組建微波通信技術產學研合作示范基地,共同研發的微波介質為企業帶來直接經濟效益5個億。學校與郴州市芝草公司合作開發杏鮑菇、松乳菇、天麻栽培等技術,為企業實現利潤1.07億元。與郴州金旺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建“湘南稀貴金屬化合物及其應用”實驗室,對郴州有色金屬資源循環利用中的技術創新、環境治理和機制體制中的技術和環境問題聯合開展多項產學研合作,為綠色郴州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4? 結語
經過近幾年來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湘南學院產教融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創建了符合地方經濟發展需求和該校實際情況的專業設置、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平臺建設“四位一體”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新模式,提出了以培養學生應用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知識教學體系、技能教學體系、素質實踐體系相結合的人才培養“三體系”,不斷創新形式、改革教法、強化實踐,探索出多元化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但我們也清楚地認識到,隨著社會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需要不斷豐富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模式內涵,才能真正培養出滿足產業結構需求的復合型、綜合性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儉民.應用型本科院校土木類專業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研究[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6(5):79.
[2] 潘懋元.高等教育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3] 喬秀麗,田軍,遲彩霞.產教融合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9(4):177-181.
[4] 鐘秉林.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高等學校內涵建設的核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3(11):71-76.
[5] 湘南學院.湘南學院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自評報告[EB/OL].[2019-04-30].https://pjc.xnu.edu.cn/2019_04/30_12/content-4228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