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銀平
摘? 要:語言是思維的展現。不同民族的語言體現著不同民族的思維方式。語言與思維兩者緊密聯系、相互作用,語言以思維為基礎,且其內容也必須依靠思維提供。同時,傳播和表達思維最好的工具又是語言,語言表達方式的多樣性取決于不同的思維方式。中西文化背景和傳統的不同形成了中西不同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之間的差異又影響著英語的學習與教學。
關鍵詞:英語? 思維? 差異? 影響
1? 中方重直覺思維,西方重邏輯思維
直覺思維在中國人的傳統思維中顯得十分重要。中國人思考事物常常是靠“直覺”,而不是憑借嚴謹的邏輯分析。相反,在西方傳統思維中邏輯思維占有十分重要位置。英國人十分重視邏輯推理,他們很早就把語言與邏輯思維相結合起來進行研究。漢英兩種語言最重要的區別之一就是漢語的意合跟英語的形合,它們也是這一思維方式差異在漢英語言上的集中體現。
漢語注重意合。漢語句法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注重隱性連貫。形式連接手段在漢語中極少,而且用得也非常少,所以對理解句子的意思起關鍵作用的是句子的語序。英語中常用的連接代詞、關系代詞、連接副詞、關系副詞,介詞等在漢語中幾乎沒有,漢語中最大程度地去掉了一切多余的形式連接手段。語法意義和邏輯關系及詞語之間的關系常隱存于字里行間。
英語注重形合。英語注重結構完整,注重句子形式,注重以形顯義,句法結構呈現顯性接應,因此各種形式手段的連接詞、從句或分句等經常使用在英語句子之中。英語句子不僅常用連接詞和關系詞來連接句子成分,而且還有其他連接手段:如形態變化形式(包括名詞、動詞、代詞、形容詞和副詞的形態變化及詞綴變化等),使用和“there”和“it”做替補詞起連接作用,以及廣泛使用代詞保持前呼后應的關系等。這些都是英語形合的典型表現。
2? 中方重形象思維,西方重抽象思維
中國人具有較強的形象思維,而西方人具有較強的抽象思維。所謂形象思維是指通過感知直接把握客觀事物的規律和本質的思維方式;抽象思維是指人們運用概念、判斷和對立的手段來把握客觀事物的規律和本質的思維形式。中國人習慣通過形象的方式來表達抽象概念,偏重于形象思維,很少運用抽象思維;而西方人強調理性分析,注重邏輯推理,習慣用抽象方式表達形象概念。中西方這種思維模式的差異在漢英語言中體現為:抽象名詞的使用頻率在英語文章中要明顯高于漢語文章。漢語句子是按時間先后順序推移,以動詞為中心,靠語義彼此相互連接形成的句子。而英語句子則是以主謂結構為主干,控制句內其他各成分,由主到次,遞相疊加形成的句子。再者,漢語用詞習慣于使用具體的動詞和名詞,用詞傾向于具體,經常用具體的形象來表達抽象的內容,用實的形式來代表虛擬的概念。而英語用詞更傾向于使用抽象名詞和介詞來替代動詞,用表達同類事物的整體詞語來表達具體現象或事物。
3? 中方重主體思維,西方重客體思維
認為宇宙是中心,是萬物出發點的中國文化注重以人為本,注重主體思維。而將自然當作中心,注重客觀事物對人的作用和影響的西方文化則強調以物為本,注重客體思維。英語的每個句子都必須有一個主語,在英語中很少出現沒有主語的句子。主語不僅決定了謂語動詞的形態,而且構成了主謂搭配,主謂搭配又是英語句子結構的核心。因此主語在整個英語句子中不可或缺。相反,結構形式多種多樣且又具有很大詞類兼容性的漢語主語,在句子中并不是不可或缺的。漢語主語和謂語有多種形式,名詞、動詞和形容詞都可用作謂語的主要成分。而英語的主語則必須是名詞,在英語句子結構中,主謂搭配規定其謂語必須是動詞。漢語句子則是隱含式語態,主語身份是主動還是被動很模糊地隱含其中。而主動與被動始終徑渭分明的英語則情況正好相反。漢英思維方式的這種差異也體現在對被動語態的不同處理中。西方民族以主體為中心,嚴格區分主體和客體,所以主體“身份”必須明確確定;而我們中國人的思維習慣是事或物不可能完成人的行為,人的行為必然是由人來完成的。這種思維模式使人們在表達時常常把施事者隱藏起來,而把重點放在受事者及行為本身上,因此受事者便充當了主語。漢英這一不同思維方式在各自的語言上還有以下一些表現:西方強調以主體為中心,因此十分強調句子中所有格人稱代詞的使用,而在漢語句子中其物主代詞的使用卻非常少。英語句子中一般把要表達的中心置于句子前面,而在漢語句子中則一般多把要表達的中心置于句子后面,這也是西方人注重以自我為中心,中國人注重以群體為中心的思維模式特征的反映。句子中的否定轉移這一現象也體現了中西這一思維方式之間的差異:英語為了突出施動者的動作和行為的陳述,強調的是謂語動詞的中心作用;而漢語則不用總把陳述主語的謂語動詞置于中心位置,因為其強調的是從客觀實際出發。還必須注意到的一點是:西方注重客觀事物對人的影響和作用,因而嚴格區分主客體;而中國一般認為只有人才能做出有意識的動作或行為,所以對思維的主客體不太加以區分。這一差別同時也形成了漢英兩民族兩種不同的語言心理傾向:漢語常傾向使用人稱主語與英語經常使用非人稱主語的傾向。
4? 中國人重整體思維,西方人重個體思維
整體思維是指在認識客觀事物時,從整體出發,把握事物的特點及屬性。整體思維傾向于系統化和綜合化地認識事物。個體思維是指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將對象分解成各個部分,并逐一研究,然后形成整體感知。中國受東方哲學思想的影響,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和諧統一的有機整體,注重整體思維。而西方人認為人是萬物的中心,強調“天人相分”的哲學觀點,注重個體思維。中西方這種思維模式的差異對漢英語言結構產生了不同的影響。這種思維方式的差異在語言上主要表現為:英語往往習慣于由個人到整體,由點到面的論證;而中國人習慣于由面到點,由前到后、由遠及近、由大到小,從整體類推出個體的論證。在對事物的定義中,漢英用詞出現不同的傾向。漢語傾向于泛指的概念詞,而英語更傾向于用具體細膩特指詞。反映在語篇當中,漢語篇章常常呈現為螺旋型結構,而英語篇章大多呈現為線形安排。
5? 結語
總之,思維與語言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不同的文化與傳統形成了不同的思維模式,而這種思維模式又體現在其語言之中。中西思維模式的差異對漢英兩種語言同樣有著很大的影響,漢語與英語之間的相互交流,不僅僅是文字上的交流,更重要的是思維模式的交流,只有充分認識到中西思維模式的差異,才能夠更好地完成英語的學習研究、教學等工作。
參考文獻
[1] 曹盛華.英漢語言對比與中西文化差異探究[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5.
[2] 潘文國.漢英語對比綱要[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