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摘? 要:新時代是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新階段,是知識經濟、網絡經濟、市場經濟取得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高校思政教育過程中,高校學生思想及行為發生著深刻的轉變,不僅更加關注社會經濟與自身的發展,更提升了個體在文化、科技等領域的認識。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的思政教育理念,創新思政教育工作,以此形成適合學生發展的思政教學體系。該文結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創新的必要性,探析思政教育工作現狀,并提出相應的改革路徑。
關鍵詞:新時代?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1? 思政教育對新時代發展的必要性
思政教育工作是高校專業教育體系中較為復雜的課程體系,是銜接高校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重要環節,關乎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影響到社會市場經濟發展的質量,更對高校的校風、學風、班風等校園文化建設工作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必須重視思政教育工作,提升思政認識,增強思政工作力度,將思政教育工作從課堂教育轉變為社會教育、網絡教育及家庭教育,使其形成全方位、多維度的教學合力,以此在思想與行為層面上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思政教育不僅是理論知識教育,更是思想與行為教育,是結合黨中央執政方針與社會發展實際的綜合性教育。尤其在互聯網技術取得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網絡多元思潮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沖擊愈加明顯,導致學生對馬克思理論、方法論及價值觀等理論體系持有質疑態度,嚴重影響到高校思政教學工作的質量與效率。因此,高校必須加強思政教育力度,研究并制定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發展規律、符合學生新時代發展特征的教學方法與內容體系,以此使思政理論知識真正進入到學生的生活,滿足學生認識社會體系、發展專業優勢、推動社會發展的需求。
2? 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現狀
2.1 課堂教育乏味
新時代背景下,我國青年學生的思想認識及行為規范發生著深刻的轉變,需要思政教師結合學生的成長規律與認知特點,合理調整教學結構,調動學生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然而現階段,我國高校思政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依舊采用傳統的思政教學方法與模式,難以充分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無法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造成課堂氛圍枯燥乏味、學生積極性低下、教學效果不佳等問題。此外,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上缺乏合理的創新,僅僅將小組討論與課堂問答作為活動主體,無法從根本上將社會發展與課堂教學進行聯系,進而導致高校思政教學脫離實際、學生思想工作無法得到落實。這極大地影響到高校立德育人工作的發展,制約著學生專業發展的進程。
2.2 網絡教育缺位
高校思政教師在新時代背景下,逐漸認識到網絡教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然而在教育方式上卻存在較為明顯的誤區,通常認為網絡教育就是在媒體平臺上共享思政理論知識,在校園網站闡述馬克思理論觀點。然而無論思政教師是采用形式多樣的網絡教育形式,還是圖文并茂的內容結構,如果忽視學生的心理認知規律與網絡活動形式,都將導致網絡思政教育質量難以得到有效提升。尤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高校思政教師必須結合網絡思政教育內容與形式,聯合并統籌課堂教育內容,進而提升思政教學質量。但在實際的網絡思政建設中,思政教師并未形成線上線下協同育人的理念,課堂教育與網絡教育存在嚴重的割裂感,導致學生忽視網絡教育的必要性,進而使網絡思政教育淪為形式。
2.3 課外實踐不足
課外實踐是教師增進學生鞏固與掌握思政理論知識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我國高校的課程結構體系,思政課程通常以公共課的形式展開,這便加大了思政教學開展實踐教學活動的難度,無法幫助教師形成有效的實踐教學體系。在此背景下,思政教師為有效推動學生的課外實踐能力,通常會分發形式各異的課外作業,然而由于思政教師的課程繁多,難以及時準確地評價并監督不同學生的課外實踐情況,進而弱化了思政教學在專業教學過程中的作用,無法使學生真正地了解并應用思政理論知識。此外,在跨學科層面上,“課程思政”政策充分將高校思政教育領域拓展為全學科、全領域的教學體系。但如何在專業教學活動中滲透思政教育,如何在保障專業教育質量的前提下,提升思政教育對學生的影響力,仍是高校思政教師主要面臨的問題。尤其在協同育人模式下,高校如何利用專業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思政素養,如何加強學生對思政理論的掌握能力,則是高校落實課程思政體系的重要因素。
3? 創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策略與路徑
3.1 創新教學方法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師應積極利用數字技術與信息技術革新傳統教學體系,活躍化課堂氛圍,使學生真正認識到思政理論的魅力。首先,思政教師應通過大數據技術獲取有利于思政理論闡發的社會新聞與歷史事件,并在理論闡述階段,要求學生利用移動互聯網設備探析社會新聞或歷史事件中所蘊含的思政理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給出恰當的提示,并以小組討論的形式,考察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能力,進而在此基礎上,展開相應的理論教學活動。其次,開展民主投標活動。思政教師應通過信息技術收集網絡不良言論,并通過展示正確的思政理論,引導學生進行匿名投票。并根據投票結果,對不良言論進行剖析與糾正,從而糾正學生錯誤的思想認識。
3.2 創新網絡教育
網絡思政教育是結合學生的網絡活動規律所提出的教育手段,其宗旨是形成貼近學生生活、適應學生認知,激發學生興趣的網絡教學手段。因此,高校思政教師必須明確網絡思政教學的目的,從而制定出科學合理的課堂思政教學體系。首先,思政教師要理清網絡思政與課堂思政的辯證關系,通過網絡思政教育提升課堂思政教育質量,譬如在網絡思政教育平臺的構建過程中,思政教師應根據網絡教育內容,制定課堂教學計劃。也可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形成行之有效的網絡教學內容。其次,拓展網絡思政教學范疇,高校思政教師不僅要通過網絡思政教學手段,補充課堂理論教學內容,更應利用新媒體、自媒體等網絡媒體,加深教師與學生間的聯系,以此幫助學生形成網絡學習的意識與能力。
3.3 創新課外實踐
由于高校思政實踐教育的局限性,思政教師應積極與專業教師建立聯系,通過專業教學形式,滲透思政課外實踐內容與要求。首先,根據課程思政要求,構建思政滲透體系。思政教師應結合不同專業的教學特點,形成形式各異的思政教學體系。以英語專業為例,思政教師需要從文化的層面,銜接思政教育與英語教育內容,以此滲透相應的思政教育理論。其次,通過協同育人機制,將思政實踐內容融合到專業實踐教學過程中,使思政教學真正成為影響學生專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4? 結語
新時代背景下,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迎來了全新的挑戰,不僅需要改變傳統的思政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更應將高校教育與社會發展連接起來,注重學生的主體意識,提升思政教學對學生的影響力,以此推動高校思政教學工作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效武.新時代高校貫徹“三全育人”理念的實踐創新研究[J].平頂山學院學報,2019,34(1):19-24.
[2] 羅曉春.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才智,2019(7):148-149.
[3] 李霄睿.論“新時代”背景下中職思政教育問題及創新對策[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8,20(6):12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