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洲豬瘟的出現會給養豬業帶來極大的損失,早在1921年的肯尼亞就被發現,在這之后的10年,疫情就在歐美和大洋洲等地區陸續發展。在2018年下半年,在遼寧地區就發現了第一例非洲豬瘟,后續在其他的省份也陸續發現了病例。豬瘟的出現造成死亡率比較高,一旦出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疫情如果一旦大規模的出現,于整個養豬業的發展也是極為不利的。所以,有關部門需要對豬瘟的防控加以重視,本文分析了非洲豬瘟的特點,指出診斷方式和防治措施,希望能夠為后續非洲豬瘟的防治提供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非洲豬瘟;特點;防控
一、引言
非洲豬瘟屬于高致病性的傳染性疾病,非洲豬瘟病毒是主要的病原體,可以通過很多種途徑進行傳播。我國在最近幾年出現了較為嚴重的非洲豬瘟,而且疫情越來越嚴重,我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來對非洲豬瘟進行防控,但是其變異性比較強,所以疫情很難控制,僅從某個方面入手,疫情很難控制,需要采取多種手段對其進行綜合防控。
二、特點
1.流行病學
不管是家豬亦或是野豬都有可能感染上非洲豬瘟病毒,但是家豬感染的概率更高,家豬一旦感染上這種病毒,最終的死亡率高達百分百,給養殖戶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其傳播主要是通過呼吸道、口腔等,如果獸醫在給病豬治療藥物時,針頭沒有及時消毒,或者是沒有給病豬重新更換針頭,都有可能引起交叉性的感染。
非洲豬瘟存在有一定的潛伏期,而且潛伏期波動范圍較廣,短則4d,長則19d,潛伏期的長短和病豬的感染途徑有著緊密的聯系。需要注意的是,感染也進一步的提升機體的抗病水平,所以就算是病豬康復,也能夠在一段時間之后發現其身上潛伏著非洲豬瘟病毒。目前,出現非洲豬瘟病毒只能全部撲殺,這是最有效同時也是最為經濟的防治手段,但是非洲豬瘟病毒會在穩定的環境中存活3d,在糞便類排泄物中存活幾周,血液中存活18個月,腐敗組織中有15周,所以當病豬被撲殺之后,對他們的尸體要謹慎處理。
2.病原學
可以存活較長時間,具有極強的抵抗能力,非洲豬瘟病毒大多是雙鏈的DNA病毒,個體相對較大,表面結構呈現出二十面體,高溫和消毒劑能夠將病毒滅殺,但是其復雜的結構以及對消毒劑有著較強的抵抗能力,所以,即便是它被做成了豬肉制品,其中含有的非洲豬瘟病毒還是能夠繼續存活,在干腌的火腿中病毒存活超過140d,生肉或者是沒有徹底煮熟的肉制品可以存活將近3個月,這說明非洲豬瘟傳入后,會在疫源地長期存在,極有可能造成二次感染。
三、防控手段
1.加強管理,減少疫區生豬轉移
非洲豬瘟病毒潛伏期達到了19d,早期癥狀并不凸顯,和豬霍亂、豬丹毒等癥狀較為相似,所以,作為飼養人員在飼養過程中,很容易忽視,疫區的生豬存在有跨區轉移的情況,疫情進一步的擴散。所以,在非洲豬瘟疫情爆發時,作為工作人員需要對生豬的運輸管理進行嚴格的限制,染病的生豬或者是可能攜帶有病原的生豬,需要加強監管,避免其運輸;對裝載了病豬的車輛也要嚴格的進行消毒,要提升原地處理病豬的能力,為生豬和加工品提供無害化的軟件、硬件設施,工作人員也要定期的參加培訓,要了解怎樣科學合理的使用各類無害化處理設施。
2.防御境外傳入
非洲豬瘟病毒不只是會危害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還會危害到人體健康。自從在非洲發現了疫情之后,在全球很多地方都存在有疫情,特別是歐洲地區,最近幾年這種狀況都已經變得無法調控,主要是因為豬肉大量的輸送到歐洲,生豬屠宰設備也大量的送到歐洲,我國是豬肉進口大國,在世界甚至排到了第一位,這也說明,境外傳入是非洲豬瘟疫情的重要原因。與此同時,我國主要的豬種和外國豬種有雜交三元豬,對非洲豬瘟容易感染。所以,我國需要對境外傳入進行防御,控制出入,豬肉、相關制品、操作工具等,在特殊時間里要進行規范的安全操作,從根本上保證當地生豬的安全。
3.對生豬養殖環節進行監管
我國的餐廚會有著大量的剩余,這些剩余中含有豐富的有機質,為了能夠節省成本投入,養殖者會將餐廚的剩余物喂食生豬,提升料肉比,保證生豬重量的增加。雖然說,豬使用有機質不會影響其品質,但是非洲豬瘟病毒的潛伏期是4~19d,如果生豬在過程中食用的有機質中含有非洲豬瘟病毒,會造成二次事故。所以,需要對剩余餐廚物進行嚴格監管,提升餐廚剩余物的利用率,對剩余物進行集中管理,從源頭上加以管控。另外,剩余物在運輸過程中也要加強管理,避免過程中存在有差錯。當然,還可以學習國外成功的經驗和案例,鼓勵消費者不要浪費食物,減少餐廚物的剩余。
4.高效使用屠宰副產物
養殖者在過程中為了能夠減少養殖成本會將豬血等作為生豬的飼料,相應的,這些副食品是非洲豬瘟傳播的重要媒介。所以,過程中需要對這些副產物科學處理,豬血需要集中處理,血液和皮毛等需要進行無害化處理;豬血有著高蛋白質,可以從中提取氨基酸肽肥;深入的探尋消除病原菌污染的加工工藝,這些都能有效的減少非洲豬瘟病毒的傳播;與此同時,屠宰時排放的廢水必須要經過嚴格的處理,才能予以排放。
四、結束語
由此可見,非洲豬瘟的出現給養殖業和人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危害,相關部門對此需要予以足夠的重視,要明確部門和部門之間的分工,采取針對性的措施,減少非洲豬瘟的不良影響,將其不利因素盡可能的扼殺在萌芽狀態,推動養豬業的健康發展,更好地提升養殖戶的收入水平。
參考文獻:
[1]聶赟彬,喬娟.非洲豬瘟發生對我國生豬產業發展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9,21(01):11-17.
[2]袁琴琴,劉文營.非洲豬瘟及其防控措施[J].食品工業科技,2019,40(09):329-334+345.
作者簡介:杜小霞(1989-)女,本科,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人,目前職稱:助理畜牧師,研究方向:畜牧獸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