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松 姜麗麗
[提要] 非公有制企業涵蓋全行業的各個領域,不僅解決勞動力就業的問題,也推動行業創新發展。但是,非公有制企業受制于自身發展的束縛以及社會給予的發展壁壘,在面對資本危機情況下,怎么能夠突破自身束縛,獲得資本青睞,靠自我的發展推動企業良性發展,是當下非公有制企業之壁壘。
關鍵詞:非公有制企業;資本危機;新金融生態;融合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20年3月10日
一、非公有制企業及新金融生態資本危機現狀
(一)非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企業。非公有制是我們國家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非公有制經濟包括個體經濟、私營經濟、港澳臺投資經濟、外傷投資經濟以及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非國有成分和非集體成分。非公有制企業是非公有制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是非公有制經濟的主要存在的市場主體。從存在形式上來看,非公有制企業涵蓋了私營企業、港澳臺投資企業、外商投資企業。非公有制企業的注冊類型主要有合作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責任公司、合伙企業、中外合作企業等。
(二)新金融生態下資本危機現狀。目前,中國乃至全球的金融生態現狀是,以自由活躍的金融市場為主導,適當的監管層防微杜漸,矯枉扶正。金融市場的自由度推動了全球一體化的金融生態體系自由構建和生存,基于生態的本能,一個基本的生存邏輯就是優勝劣汰;在金融生態這個相對特殊的領域一樣的適用,即從某種意義上講金融生態的存在是無形的。
在目前以市場需求為核心的金融生態下,所有存在的經濟形勢都面臨著相當的資本危機。世界大同的技術進步推動著所有的產業領域技術在不斷的革新,過去“一招鮮走天下”的計劃經濟已經十足的落后和被淘汰,技術革新和大同類產品的無優勢競爭都在推動不同產業向更新技術、更高質量、更低成本的“三更”方向發展,這個過程資本的存在是夯實的基礎。沒有資本,“三更”是空談。在工業化時代向信息化時代轉變的過程中,“快速”、“領先一步”等主題成為主流發展思想,完成主流意圖,必須依賴有夯實的資本。全產業對于資本的大量需求,但是現實資本是“僧多粥少”,由此推動了全產業、全領域對于資本的需求大于供給,出現現在大小產業和領域存在的資本危機。
二、企業解決資本危機之傳統方式
企業解決資本危機的傳統方式,不論是公有制企業還是非公有制企業,無非是以下幾種類型:
(一)企業自有資本金。企業生于注冊,從注冊時原始股東繳納的股本開始,是企業出生時具有的第一筆資本金,企業的發展源于此。隨著企業發展,企業日常經營產生的盈余也是企業自身造血產生的資本金。
(二)企業引入新的戰略投資。企業發展的過程中,一旦有外部的投資者對企業十分看好,會通過增資擴股甚至于溢價的方式對企業進行投資,這個方式,也使企業能夠融到推動自身發展的資本金。
(三)企業對外舉債。從舉債的通道來說,常規來源于銀行、信托公司等傳統金融機構,通過企業自有資產質押或者金融機構基于的信用額度進行借款;另一個來源是面對社會發行債券融資。
(四)企業IPO進行股票發行。這應該是目前幾乎所有的企業以及資本逐利的唯一方式。通過企業IPO,向社會公眾發行股票,將企業依法合規推向社會,變成公眾企業。企業發展的良好,會推動股票價格的上漲,從而推動企業的內部造血和外部融資順暢。企業發展需要的資本金,完全可以采用增資發行股票的方式融到企業發展需要的資本金。
三、解決企業新金融生態下資本危機的社會環境
在我們國家,非公有制企業和公有制企業發展融資的傳統通道來看,公有制企業依靠國有資本,發展有著天然的優勢,不論通過哪種方式融資,都是非公有制企業所不能夠相比的。傳統的金融機構幾乎都是國有控股,而公有制企業也是國有控股,“一奶同胞”的互相支持是顯而易見。
非公有制企業在市場經濟發展上,以逐利為基本目的。由此,非公有制企業的管理相對來說,大部分管理得不是很規范,為了逐利,經常做一些失去誠信的事情,譬如向銀行貸款,提供虛假的財務報表等欺上瞞下的事情。這在于一個良性發展的市場生態體系中,是十足的大惡。由于歷史的不清晰,在傳統的融資方式上,非公有制企業有了很大的弊端,尤其是金融機構面臨的是資本需求大于供給的情況下,在首先保證資本安全的情況下,大量的資本投向了公有制經濟,只有少量的資本投向了極為優秀的非公有制經濟。資本荒,導致我們國家目前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遲緩,進而造成了我們國家的金融資本市場的大動蕩。
為了推動非公有制企業的發展,在2018年11月2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了支持民營企業座談會并強調,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并走向更加廣闊舞臺。
在種種情況下,2018年11月9日,中國銀監會主席郭樹清:首先初步考慮對民營企業的貸款要實現“一二五”的目標,即在新增的公司類貸款中,大型銀行對民營企業的貸款不低于1/3,中小型銀行不低于2/3,爭取三年以后,銀行業對民營企業的貸款占新增公司類貸款的比例不低于50%。這種情況下,看似非公有制企業融資會進入到一個春天,但是實際上卻是果不其然。作為一個自食其力的非公有制企業,應該有自己解決資本危機的方式。
四、新金融生態下非公有制企業解決資本危機之方式
作為自食其力的非公有制企業,在按照傳統方式融資發展的同時,基于資本逐利的核心思想,對內“抓技術、促生產、擴銷售”,通過“技術水平高、生產效能高、銷售數量高、回款效率高”的“四高”模式練好內功,加大企業自身的“資本金”儲備。對外,通過上下游產業鏈的內引外聯,以及相關領域金融生態產業鏈的互相融合,在企業需要資本助力發展的時候,能夠通過定向增發或者舉債融資進而得到發展,圍繞產業私募基金,以下兩條路徑可以供參考:
(一)走出去。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有居安思危的意識。在企業有盈余資本的情況下,通過盈余資本參與投資一些產業金融如相關領域的私募產業基金作為私募基金的LP等方式,參與到專業的產業金融領域,在盈余資本保值增值的同時,推動企業能夠有遠見的未雨綢繆和產業基金對接。此種情況下,一旦企業發展遇到資金瓶頸,可以以LP的方式求助于參與的產業基金。基于作為LP積累的關系和彼此的信任,產業基金在合規以及符合要求的情況下,會優先投向自己LP企業,這也是目前我們國家當下監管層引導私募基金投向實體企業的一種方式。
(二)請進來。企業發展居安思危,企業發展就是解決各種危機,尤其是資本危機。在企業良性發展時,經常性的圍繞自身企業產品或者相關產業鏈邀請相關領域的產業金融召開研討會,通過提前邀請金融資本走進企業、走進產業鏈,來宣傳推銷企業,在幫助企業擴大銷路的同時,為企業未來的發展融資鋪平道路。同時,產業金融也可以推動企業和相關產業鏈的上下游產品打通、技術打通,通過產業金融自身的方式助力企業發展。
五、新金融生態下解決非公有制資本危機案例剖析
(一)科儀科技發展歷程。科儀科技是一間專注于智能控制和水務處理的科技類公司,公司于2015年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新三板)掛牌,2016年入選首批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新三板)精選層,企業發展良好。在這種利好情況下,企業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新三板)發行股票融得發展資本金,一部分推動企業發展,盈余一部分作為風險金進行理財,一小部分參與了上下游的產業基金做了風險投資。2017年,基于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現狀和公司發展需要,科儀科技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新三板)摘牌退市,并同時在屬地證監局報批上市輔導備案,計劃在上交所主板上市。2018年,基于中國金融形勢發展和企業自身發展情況,科儀科技終止IPO輔導。2018年中期,某主板上市公司發布公告,并購科儀科技,至此,科儀科技完成從民營企業、新三板、主板上市的“三級跳”。
(二)科儀科技發展剖析。科儀科技在2014年以前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科技類公司,專注做一部分傳感器的研發。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新三板)火暴的2015年,地方政府對于新三板的補貼以及機構對于科技類企業的熱捧,科儀科技在拿到了VC投資后,順利地在新三板掛牌。
新三板掛牌后,科儀科技解決了第一步的資本問題,掛牌后融到的資金推動了企業發展迅速上了一個臺階。與此同時,在券商的追捧以及PE機構的追捧下,適逢新三板分層制度退出,科儀科技攜新三板掛牌后的沖勁完成的業績以及漂亮的財務報表順利地闖進了新三板的精選層;截到目前,科儀科技資本的解決都是靠自己,實打實的自身努力加上金融生態產業鏈的支持。
進入新三板精選層,國內更有較大的PE機構繼續錦上添花,適逢我們國家主板市場要對注冊制進行嘗試,上交所要推行科創板。科儀科技順勢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摘牌并同時啟動主板上市輔導,計劃在上交所科創板IPO,做注冊制實施后科創板的首批受益者。計劃不如變化,在券商IPO輔導期間,注冊制夭折,科儀科技如果按照傳統方式在主板IPO需要排隊多年,而且不可控。基于此,在新一輪參投機構的推動下,加上國內很多主板上市公司自身擴張的需要,機構資本對接了科儀科技和某亟須轉型科技創新的傳統科技上市公司,雙方一拍即合,由此,科儀科技終止主板IPO輔導,同時于2018年通過被并購的方式“被IPO”成功,完成普通民營企業到上市公司的“野雞變鳳凰”的華麗轉身。
分析科儀科技被IPO的過程,在每一個關鍵階段,都有機構資本的影子,科儀科技在發展過程中,適逢中國資本市場的火暴,在資本的助力下,圍繞自身產業鏈的上下游金融產業鏈,做足文章,在產業金融的助力下,幾年的時間,完成了從普通民營企業、新三板普通掛牌企業、新三板精選層掛牌企業、新三板摘牌、啟動IPO輔導、終止IPO輔導進而通過被并購的方式完成“被IPO”,華麗轉身為上市公司。
科儀科技的發展,堪稱民營企業和社會資本結合的典范。
六、非公有制企業發展和新金融生態資本合作的矛盾
(一)非公有制企業管理層自身的短板。我們國家的非公有制企業大部分的規模不是很大,家族式企業居多。經營管理的不規范,財務管理的混亂,讓機構投資看到后就會止步。企業發展目光的短淺,造成不考慮企業發展環境,只考慮利益。基于這些事實,大量的沒有規模和發展傾向的小民營企業,在發展融資上,傳統金融機構不會舉債,社會金融資本不會投資,最終,無路可走。
(二)新金融資本生態下基金機構的短視。資本的逐利性以及產業基金的最多5年存續期,造成機構在企業投資時,不僅僅考慮企業在未來的5年能否發展,更要考慮的是企業是否在未來的5年能夠主板IPO或者被IPO,只有企業IPO,資本能夠快速的逐利,套現退出。基于此,那些小規模的民營企業根本沒有被機構投資的機會。
(三)二者之間的主要矛盾。企業融資助力企業穩健發展,而機構投資企業的最終目的是推動企業快速的IPO,進而套現退出。二者之間的矛盾不是不可調和,需要雙方的互相溝通,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共同推動企業自身發展并且最終能夠IPO。
七、新金融生態資本助力非公有制企業發展之重大戰略意義
我們討論非公有制企業,適逢我們國家非公有制企業是監管層關注的熱點。基于此,非公有制企業在練好內功的同時,應該主動地最大化地去擁抱社會資本,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參與社會資本。當社會資本和非公有制企業成為伙伴的時候,相信彼此之間的助力是符合產業生態發展而且順理成章的。由此,非公有制企業靠自身努力參與社會資本并最終借力社會資本完成境內外主板市場IPO,升級為公眾公司,完成華麗轉型。大量的規模并不是很大的非公有制企業,在自身發展穩健的情況下,居安思危,善于聯姻社會資本,一定會脫穎而出。
主要參考文獻:
[1]劉鳳義,趙豪杰,陳勝輝.論資本邏輯下的資本主義生態危機[J].當代經濟研究,2019(7).
[2]孫先熇.新金融生態下小微企業信貸支持策略[J].明日風尚,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