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博
【摘 要】 依據現代教學理論和教學最優化設計原理,針對目前我校健美操教學的現狀,筆者設計了健美操教學的優化方案。通過教學實踐,采集相關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研究。目的在于通過健美操教學優化設計方案的實施,力求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取得最好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 健美操? 教學? 優化設計? 可行性研究
健美操是我校體育專業中的專選課程之一,近年來,隨著健美操理論與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健美操教學研究出現出了滯后現象,從目前的調查情況看,我校的健美操課程仍然缺乏系統的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手段方面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教學的效果。筆者以現代教學論為理論依據,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設計了健美操教學的優化方案,并進行了教學實驗,試圖通過這一優化教學方案的實施,力求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取得最好的學習效果。
一、研究方法
實驗法:采用的方式為分學期進行對照實驗,學生選自我校2018級中專健美操課班學生,學生總人數為54人。實驗前對學生的身體素質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數據采用學生每學期開學時身體素質指標,經統計學處理,男、女生均無顯著性差異。
二、健美操教學優化方案設計遵循的基本原則
1. 優化設計方案依據教學論原理,以教學論原則做指導。
2.設計方案中的教學程序完整地包括了健美操教學過程的所有基本成分(任務、內容、方法、形式、時間、外部條件和預期結果)
3.根據教學條件和學生的學習水平選擇了適宜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并體現出了合理的多樣化。
4. 以動態的觀點對待教學結構,預先設計的教學過程可以隨教學任務的實現狀況進行調整或修改。
三、健美操課型單元劃分與教學方案的內容
第一單元:認知階段教學時數,4次課共計12學時。
教學模式:采用“系統學習”模式。“系統學習”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系統的講授,學生系統的記憶——復現知識技能為中心的一種教學體系。能保證學生在短時間內系統地、循序漸進地掌握知識和技術技能。
評價方式:對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行隨堂考查。
教學目標:
1. 了解健美操的基本概念、特點健身價值和分類特征。
2. 掌握健美操的基本動作以及身體個部位的配合動作。
教學方法:
1. 采用理論課和實踐課相結合的方式授課。
2. 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師生共同努力完成教學目標。
課次與教學內容:第1課,健美操概述(理論課)1次課;第2-3課,健美操基本動作以及身體各部位的配合:健美操基本步伐:踏步、走步、交叉步、“V”字步及其頭頸、肩胸、伸展(三個部位、一組綜合動作)開合跳、彈踢腿跳、弓步跳及其上肢、腰部(二個部位)大踢腿、后踢腿跑、吸腿跳及其腰部、髖部、腿部(三個部位)共22個動作共2、3次課。第4課,健美操基本步伐后吸腿、弓步跳及其整理運動(一個部位、一組綜合動作)共9個動作。
課堂結構:
1. 準備部分:簡單的踏步、轉體、小組合、集中注意力練習10-15min;
2. 基本部分:按內容順序進行教學,先教單一動作,再教配合動作65-70min;
3. 結束部分:踏步、走步、小跑步,整理放松10-15min。
第二單元:掌握階段。
教學時數:24次課共計72學時。
教學目標:熟練掌握健美操不同難度的三組成套動作,體會成套動作的組合規律。了解健美操基本動作與成套動作的組合方式,培養學生的記憶能力和實踐能力。
教學模式:采用“掌握學習”教學模式。以教學目標的達成度為掌握的標準。教學目標呈現層次化、結構化,能夠熟練完成第一組動作后才能進入第二組動作的學習。
教學方法:采用各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活動。課次與教學內容:第1-6課,變節奏規范操(高教社教材)6次課;第7-12課,簡易健身操(中國教育電視臺出版社)6次課;第13-18課,彈動操(高教社教材)6次課。19-24課復習6次課。
課堂結構:準備活動:以模仿練習為主,熱身,組合動作、集中注意力15-20min;基本部分:先進行單個動作學習,在進行成套組合練習,并與音樂伴奏相結合。65-70min;結束部分:舞蹈步伐,組合動作,集體舞。10-15min。
評價方式:第一組動作:教師在每次課結束前對完成情況進行抽查,每班抽查10-15人,成績達8.5分以上為通過。第6次上課的開始對剩余的學生進行考查,通過人數達95%以上時開始進行第二組動作的學習。第二、三組動作的考核方式同第一組。考核由任課教師完成。
第三單元:提高階段。
教學時數:32次課共計96學時。
教學目標:
1. 了解、掌握健身健美操的創編理論與方法(理論);
2. 掌握較大難度的成套動作的組合,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3. 進行創編實踐,使初步具備創編健美操單個動作和組合動作的能力。
教學模式:采用“范例學習”教學模式。通過典型的動作和成套組合,使學生掌握從個別到一般帶規律性的知識和方法,培養和發展他們獨立學習、獨立解決問題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教學方法:
1. 教師布置課外作業自學教材知識,使學生了解動作技術及其結構體系。
2. 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進行活動,師生共同努力完成教學任務。
課次與教學內容:第1課,健身健美操的創編與教學(理論),1次課;第2-8課,大學生健身健美操(高教社教材),7次課;第9-32課,學生創編單個健身健美操或成套健身健美操動作實踐,24次課。
課堂結構:準備部分:模仿練習、熱身、增加素材量,20-30min;基本部分:成套動作的學習、進行創編實踐70-60min;結束部分:放松整理、調節運動量5-10min。
評價方式:
1. 課堂提問;2. 成套動作考查;3. 理論試卷考試;4. 對學生的創編實踐進行評價:(1)新穎性、獨創性;(2)表演效果。
四、對健美操教學優化設計方案的理論分析
1. 以單元為單位進行教學能夠對教學過程及時進行有效的調控和檢測。而期末的考試考核則是對整個健美操教學的總體評價。
2. 單元教學能夠將教學目標具體化。
3. 單元教學能將教材內容進行優化選擇。
4. 有利于教學方法手段的優化選擇。
5. 單元教學方案的設計確定了健美操教學目標達成的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