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賢



摘 要:中國的B2B業務與B2C同步啟動,但一直難以引爆,其原因在于:企業用戶對中心化的平臺有戒心,有實力的企業都想構建平臺。區塊鏈的去中心化思想與公共賬本技術,可以為B2B供應鏈系統或電子商務平臺所借鑒。并且,由于B2B業務的交易頻度跟比特幣相差6個量級,如果B2B平臺與區塊鏈技術相結合,則可以實現“供應鏈”和“區塊鏈”兩者的優勢互補,又可規避各自的弱點,能夠有效兼顧“去中心化”與“高效運營”,從而達到取信于企業用戶的目的。供應鏈成員單位共用一套公共賬本,既可大幅度降低信息的交互量,又可免去企業間往來賬的核對。
關鍵詞:B2B? 供應鏈? 比特幣? 區塊鏈? 去中心化? B2B+區塊鏈
中圖分類號:F7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0)04(a)--03
1 B2B業務的特點
本文中的B2B業務,包括B2B供應鏈協同和B2B電商平臺。中國的B2B平臺業務,幾乎與B2C同步啟動(阿里巴巴最早的業務模式就是B2B),但是一直不溫不火。業界也一直對這一領域寄予厚望,尤其是最近幾年,幾乎年年被業界稱作是B2B電商的“元年”,或者是“春天”。但是這個“春天”的氣溫,卻一直沒有上升,變成火熱的夏天。問題到底出在哪里?
B2B業務不像2C業務(包括B2C、C2C,下同),后者往往是強勢企業憑借雄厚的資金實力,構建一個中心化的系統,再登高振臂一呼,砸錢推廣即可。一般個人用戶,看到平臺來頭大,就認賬。
眾所周知,B2B具有業務鏈條長、業務決策機制復雜、業務角色多樣化、業務信息敏感、傳統營銷體系與平臺存在博弈關系等特點,因此業務導入成本非常高。圖1的鋼鐵供應鏈示意圖,比較典型地反映出B2B業務的這些特點。
但是,以上特點大都可以歸結為“習慣勢力”,本來就屬于被改造乃至被顛覆的范疇。完全可以通過引導,此消彼長,慢慢化解?!傲晳T勢力”不應該是造成B2B平臺難以“引爆”的根本原因。
2 B2B業務的現狀
我們不妨稍微深入分析一下B2B平臺的現狀。B2B平臺可以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是第二方平臺,即企業獨立的電商或供應鏈管理平臺。稍微具有一定規模、占據較大市場份額、業務輻射能力強的企業,大都希望打造一個以自己為中心的商務平臺。然后供應商、客戶、中間服務商、物流商等業務伙伴,圍繞著自己轉。結果就導致了行業平臺層出不窮,整個行業呈現多核系統并存的局面,企業之間多頭信息交互,供應鏈的整體運營效率低下,如圖2所示。
第二類是第三方平臺。垂直領域的B2B第三方平臺,其創業主體大都是身處該行業的企業。與2C平臺的創業主體對比一下,后者的創業團隊往往是三五個人白手起家,他們能夠脫穎而出的前提條件,就是必須融資成功!而能夠融資成功的團隊鳳毛麟角。就算融資成功,最終能夠成氣候的也是百里挑一。兩個小概率相乘,導致能夠崛起的2C平臺屈指可數。B2B平臺的創業者則完全不同,都是一批有資金實力的企業。啟動資金不是問題,無須對外融資,也就是有錢的“玩家”基數很大。仍然以鋼鐵行業為例,經過20年的“折騰”,這個行業的電商平臺數量已經蔚為壯觀了。稍微有點名氣的電商平臺,據說多達300多家,加上不知名的,可能在1000家以上。如此眾多的行業平臺,難免稀釋了用戶數與業務量,導致每家平臺都“吃不飽”,自然難以“引爆”業務。
3 “B2B+區塊鏈”的意義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認為,B2B平臺難以引爆的核心原因應該是:想當老大或者想擁有中心化平臺的企業太多。這里面又隱含兩個因素:
第一,平臺一旦引爆,其價值的想象空間太大了。淘寶、京東的成功,太讓人眼紅了。B2B作為一個尚未引爆的領域,自然讓有想法的企業魂牽夢縈。
第二,倘若讓同行搶占先機成就了平臺夢想,一家獨大,其他企業失去的不僅僅是平臺本身的價值,還有企業自身的業務或將受制于平臺。
對于第二個因素,可作進一步解釋。目前知名的B2C平臺,如天貓、京東等,盡管是中心化的,但是平臺上商家云集,數量龐大。彼此在一個規則之下公平競爭,價格透明,卻又近乎“去中心化”。B2B平臺與之類似,不同的是:B2B平臺上面的商家數量跟天貓相比至少差兩個數量級。如果細分到某個單品,則商家更少。那么企業用戶有足夠的理由懷疑:平臺運營方可能會操控某種商品的價格。這也是B2B平臺難以取信于企業用戶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那么接下來,“去中心化”就成了打破B2B業務僵局的一個很自然的思路:既然大家都想當老大,又都不太信任老大,那就干脆把老大取消掉,大家就沒得爭了,信任問題也隨之解決了。B2B業務更加強調市場公平原則,企業對“去中心化”的要求比個人更加強烈。
“去中心化”是區塊鏈的拿手好戲。自從區塊鏈成為顯學以來,業界對基于區塊鏈的供應鏈信任管理機制也多有研究[1]?!癇2B+區塊鏈”,可以實現兩者優勢互補,又可有效規避各自的弱點。下文會進行具體分析。
4 B2B與比特幣的業務差異
B2B業務的交易節點(就是有業務行為的企業)數量,遠低于2C(個人消費者);B2B業務的交易頻度,也要大大低于個人。這兩點決定了B2B的交易次數或訂單量大大低于2C業務。這里不妨拿比特幣系統(本質上屬于C2C業務)與B2B業務的交易量做一個對照(各項指標按照極限值估算),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B2B業務的交易筆次跟比特幣相比,相差6個量級。如此大的差異,決定了“B2B+區塊鏈”的系統方案,只能批判性借鑒比特幣系統(區塊鏈1.0)的部分設計思想,而不能全盤吸收、機械模仿。
5 區塊鏈對B2B業務的借鑒意義
區塊鏈的許多優良特性,剛好可以用于解決B2B業務自身存在的問題(表2)。
其中的公共賬本技術,可以大幅度減少業務信息總的冗余量。比特幣用戶查看自己的賬本,只是公共賬本的一個“視圖”,如圖3所示。
傳統B2B業務的系統管理,如采銷合同,在供應商的ERP里,是作為銷售合同入賬的;在采購商的ERP里,是作為采購合同入賬的。但如果“站在”公共賬本的角度看,一筆采銷合同,就是一個硬幣的兩個方面,就是“一筆賬”,如圖4所示。
如果把企業的供應鏈業務(進、銷、存)全部擱到一個公共賬本上管理,則會大幅度降低信息的交互量,并且可以就此免掉彼此間的對賬業務——因為大家都是一本賬了,自然無需對賬。如圖5所示。
參考文獻
趙公民,萬強強,武勇杰,等.基于區塊鏈的供應鏈信任管理機制研究[J].征信,2019(11).